地质构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09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构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质构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构造.docx

《地质构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构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构造.docx

地质构造

 一、板劈理: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

 八、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

 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

  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

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十三、不对称褶皱:

指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不垂直,以轴面为标志面褶皱两翼不呈镜像对称的褶皱。

对于一系列连续发育的不对称褶皱,如果顺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观察,可将其褶皱面形态从长翼到短翼的变化描述为S型或Z型,它们反映了褶皱的倒向:

S型为左行或逆时针倒向;Z型为右行或顺时针倒向。

十四、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横断面为相似褶皱,三维形态为斜歪水平褶皱。

十五、平行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

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保持不变,所以也称为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所以又称同心褶皱。

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平行褶皱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来越平缓;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变大;由于要保持褶皱层的平行性及厚度不变,因而褶皱形态必须随深度而调整。

如背斜顺其轴面向下,褶皱面弯曲越来越紧闭,甚至成尖顶背斜;或为了调整褶皱层的向心挤压,在核部出现复杂的小褶皱和冲断层;再向下褶皱消失,与下伏岩层间出现一滑脱面。

平行褶皱一般发育在不变质的沉积地层中,出现于构造变形不太强烈的地区。

十六、相似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

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的形态随深度没有变化。

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看到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不由回想起当时考构造地质学的情景,当时我们班因为“魔幻四重奏”的困扰,几乎一半的人折戟沙场……)

十七、顶厚褶皱:

 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兰姆塞分类里曾出现过)

十八、钩状褶皱:

褶皱两翼变形强度有差异,一翼被拉断呈勾状,转折端加厚,具Ic型褶皱(兰姆塞分类,还记得么?

不记得快翻书去吧~哈哈)特点。

十九、不协调褶皱:

当褶皱岩层中几种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别较大,特别是相邻强硬层相距较远时,在统一褶皱作用中各岩层将独立变形,各有其自身的特征波长,从而表现出褶皱的各岩层的几何特征不相一致,这种褶皱就是不协调褶皱。

该图中薄层灰岩不同褶皱层间不协调,层厚者褶皱波长大,层薄者褶皱波长小。

二十、复式褶皱:

各褶皱层复式协调弯曲。

二十一、叠加褶皱:

  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叠加褶皱在造山带十分发育,在变质岩中亦常见。

就其形成时间而言,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的叠加,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甚至可是同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应变对早期褶皱的叠加。

图1早期褶皱为不协调紧闭褶皱,褶皱两翼总体夹角小于30o;晚期褶皱为开阔褶皱,使早期褶皱轴面发生圆弧状弯曲。

图2早期为等斜褶皱,两翼平行,转折端强烈加厚。

晚期为开阔褶皱,晚期褶皱枢纽与早期褶皱枢纽近平行,发生共轴叠加。

二十二、尖圆褶皱:

是横剖面上相邻背形、向形的形态为圆顶(舌状)和尖顶相间排列的褶皱。

此类褶皱的形成是当韧性差μ1/μ2较小的软硬岩层界面在平行缩短方向受压时,尖圆褶皱沿此界面纵弯作用的不稳定性使强硬物质向软弱物质偏移,造成具较大波长的圆滑褶皱;而由软弱物质向强硬物质偏移形成较小波长的尖顶褶皱,楔入强硬岩石中。

典型实例是在砂岩和板岩界面上发育的由尖、圆褶皱构成的窗棂构造。

它是地壳上最主要的褶皱类型之一。

二十三、非圆柱状褶皱:

 非圆柱状褶皱是指极点的90%位于平均π圆左右20°环带以外的褶皱。

如圆锥状褶皱、穹窿、构造盆地等。

二十四、共轭X型剪节理:

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相互交切,交线指示中间应力轴σ2;在垂直交线的平面上,两组节理的锐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σ1,钝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小应力方向σ3。

(前两个星期上岩溶工程地质课时讲到这里,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二十多分钟……)

二十五、剪节理:

  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

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

普遍产在刚性(坚硬)的岩石中,而塑性岩石则以褶皱、柔皱和弯曲为主。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产状稳定,岩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当年乌当实习时阿毛问我剪节理和张节理在野外如何识别……当时我记混概念了……所以无从说起……加上王约诡异的眼神,于是上帝给了我一堆杯具……)

二十六、剪节理及派生分支张节理:

剪节理平直稳定,派生分支张节理与剪节理面呈30度角相交,锐夹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交汇处张节理裂口较宽,运离则尖灭消失。

沿剪节理及张节理均充填石英脉,石英矿物生长纤维显示剪节理具张剪性特点。

(考卷上似曾相识~根据这玩意儿判断断层的性质~可还记得?

二十七、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

(b)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c)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d)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状结构。

(e)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多多注意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啊~同学们~看到没?

这张图里张节理又粗糙,又延伸不远,脉宽较大)

二十八、雁列张节理:

雁列张节理以右阶型式排列,节理中充填方解石脉。

二十九、节理的交切:

发育两组时代不同而相互垂直的节理,沿节理均充填方解石脉,早期节理细长,具剪裂特点,晚期节理较宽,延伸不稳定,为张裂。

晚期节理切过早期节理。

(从这张图可以看张裂和剪裂的区别了~)

三十、羽饰:

是发生在比较均匀细粒脆性的岩层中节理面上的纹饰,主节理面上发育的羽状或人字形花纹,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人字纹尖端指向裂纹源。

有时主节理面上还出现贝壳状肋痕,称为蚌纹构造,显示裂纹扩展时的前缘。

边缘带的边缘节理在层面上显示雁列式排列,与主节理面一般呈5°~20°相交。

边缘节理面上发育次级羽饰构造。

边缘节理与连接其间的坎面(横断口)代表主节理面的扩展裂纹接近层面(自由面)时发生的迅速破断(剪切唇)。

两侧岩块节理面上的花纹互相嵌合,标志着节理生成后未发生相对位移。

三十一、正断层:

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其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呈锐角的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45°,断层面倾角较陡。

因此,正断层主要是受引张力及重力作用使上盘向下滑动形成。

错动时垂直于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断层破碎带胶结较差,透水较好。

(这两天写论文我一直跟这玩意儿打交道,这注解就直接从论文里抄下来呐~)

三十二、小型阶梯状断层:

沿断层面充填有方解石细脉,注意左侧的断层靠下部具逆牵引,右侧断层靠上部具正牵引,总体反映为生长断层。

三十三、小断层:

大理岩褶皱转折端发育的小断层,根据相邻层的错动方向可判别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其实这种判断方法还真是笨呐,看那么陡的面就知道不可能是逆断层)

三十四、小型逆断层:

靠下部岩石破碎失去连续性,靠上部体现了褶断和裂隙的发育,体现先褶皱后断层的发育过程。

三十五、断层擦痕与阶步:

  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微小陡坎。

坎高不足一毫米或几毫米。

阶步延长方向与断层两盘相对锗动方向垂直,顺下坎面方向抚摸,手感光滑,这时手动的方向代表另一岩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判断断层的性质~当年阿杜在金沙湾讲解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说素质说素质,真他X的没素质~)

三十六、糜棱岩:

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

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变形,使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

糜棱岩的粒度细小,但一般比较均匀,外貌致密,坚硬。

有时在断面上可见凸镜状定向排列的碎斑。

  糜棱岩常由花岗质岩石和砂岩类岩石形成,所以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并常被压扁、拉长,石英碎粒还可出现平行光轴的波状消光带。

在磨碎的基质中有时残留有稍大的石英、长石单个晶粒(或碎屑),或由两者集合构成的“眼球状体”。

眼球体中同样可见波状消光和解理双晶纹的弯曲。

  糜棱岩常具条带状和纹层状构造,条带和纹层的形成系由矿物成分、颜色、颗粒大小等差别造成的。

糜棱岩也常见一部分新生矿物出现,如绢云母、多硅白云母、绿帘石、滑石、蛇纹石等。

这些矿物常作定向排列,致使条带构造更趋明显。

  糜棱岩是一种变质岩,原岩经过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细粒,是一种动力变质岩石,粒度一般小于0.5毫米,但有时也含有少量比较粗的原岩碎屑,呈现为眼球状的碎斑。

  糜棱岩致密坚硬,主要由花岗岩、石英砂岩组成,伴生部分新生矿物,如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等,一般分布在断裂带的两侧。

三十七、地垒:

   地壳中被两侧倾向相反的正(偶为逆)断层所界限而中间断盘上升的槽形断块构造。

终于弄完了,希望大家如果要看的话,就请好好看看……这样也算珍重我的劳动成果了吧~哈哈~各位晚安~

 

2010-11-1914:

52

沉积岩中的宝藏

2010-11-0618:

22

沉积岩中的宝藏

深藏在沉积岩中的宝藏

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85%是沉积成因和沉积变质成因的。

  煤、油页岩等可燃性有机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几乎全是沉积成因的。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我国煤矿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产煤大国之一,早在1986年我国的煤炭总产量就已超过9亿吨。

实际上,煤的利用价值比单纯当作燃料要大得多,有很多用处至今鲜为人知。

比如用煤可以提取冶金焦炭、人造石油以及成千上万种化工产品,从煤中还能提取锗、镓、钒、铀等半导体工业和核工业所需要的重要元素。

因此,煤的合理综合利用还有待于我们人类继续开发。

  我国盐类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除了广泛分布的海成盐类矿床之外,还有一类岩盐,即海盆或湖盆水体蒸发,盐分浓缩并且沉淀后,化学成因形成的“蒸发岩”,因为都是盐类矿物,所以也叫“盐岩”,也是沉积成因。

这些盐类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钾石盐、光卤石、钾芒硝等是天然钾化肥的来源;石盐、苏打是生活必须的日用品;石膏可用于医疗和建筑材料。

砾岩、砂岩可以用来做路面石料、水泥拌料和建筑材料。

在砾岩的基质和砂岩中常含有金、铂、金刚石、锡石等矿产。

砂岩中常有铜、铀等沉积矿床。

同时,砂岩也是很好的储水层和储油气层。

  粘土岩是主要的生油母岩。

因为它是非渗透性岩石,可以作为石油和天然气很好的盖层,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粘土岩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利用它的吸附性、膨胀性、可塑性、耐火性、黏结性和干缩性可以广泛用于化工、冶金、陶瓷和建筑材料中。

根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196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铁矿的74%、铜矿的71%、铅矿的76%、锌矿的93%、汞矿的83%、锑矿的88%、锡矿的90%,都是沉积成因或者与沉积变质成因有关而形成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沉积铁矿常见有氧化铁、硫化铁、碳酸铁、硅酸铁等,常呈鲕粒、豆粒结构,肾状构造。

沉积变质铁矿在前寒武纪主要是磁铁石英岩类型,我国辽宁著名的“鞍山式铁矿”属于这个类型,是最重要的铁矿类型;寒武纪后海洋沉积铁矿以河北宣化、龙关命名的“宣龙式铁矿”为代表,是浅海环境形成的赤铁矿类型。

  沉积锰矿主要是氧化锰和碳酸锰。

和沉积铁矿一样,它们也具有鲕粒结构和豆粒结构。

我国辽宁瓦房子锰矿形成于水深度较大的海洋环境,属于碳酸盐岩类型,主要组成是铁菱锰矿和菱锰矿,少量水锰矿。

矿石呈结核状、透镜状,好似成群的“铁饼”出现在震旦系上部的地层中。

铝土矿是提炼铝的主要原料,由于其中常常含有镓、锗、铀、镍、铬、铌等微量稀有元素,因此,是很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

我国的铝土矿床,大多产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中,形成于海洋沉积环境。

铝土矿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铝的氢氧化物。

沉积磷矿是农业磷肥的主要原料,和铝土矿一样,也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因此,磷矿也可以综合利用。

我国南方磷矿规模很大,主要产在震旦纪和寒武纪地层中,属于海洋环境的层状沉积类型。

  总之,在沉积岩中发育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沉积矿产和沉积变质成因的矿产服务于人类。

2010-11-0618:

22

∙(已转0次)

岩浆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2010-11-0618:

22

岩浆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岩浆岩的野外观察描述内容

1.颜色

观察岩石整体的颜色,以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为主,同时指出岩石遭受风化后颜色的变化。

岩石的颜色往往呈多种色调,应采用复合命名法对颜色命名,以反映出颜色的主次、深浅。

一般主色调放在复合名称的后面,次色调放在复合名称的前面。

如黄绿色,表明岩石的颜色以绿色为主,次为黄色。

2.结构

   注意观察岩石的结晶程度、主要矿物的自形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

根据岩石的结晶程度,确定是全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还是玻璃质结构。

如为全晶质结构,仔细观察矿物的自形程度,确定主要矿物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还是他形晶。

此外,比较主要矿物的相对大小,是等粒的还是不等粒的,是斑状的还是似斑状的。

目估或测量主要矿物的绝对大小,指出矿物粒度的分布范围;确定是粗粒结构、中粒结构,还是细粒结构。

最后,对各种单因素结构特征加以综合,定出岩石的综合结构类型名称,如全晶质半自形中粒结构。

3构造

观察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无一向或两向延长的矿物定向排列;有无某种矿物几种分布;有无气孔,气孔的形态、大小、多少,排列有无方向性,有无充填物(杏仁)等。

根据以上特征定出岩石的构造类型或名称。

4.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浆岩观察描述的重点。

一般来说,凡是肉眼(借助放大镜)能够辨认的矿物,都要对其特征进行描述。

描述的顺序由多到少、由大到小;先描述主要矿物,后描述次要矿物。

具斑状结构的岩石,先描述斑晶矿物,后描述基质矿物。

描述的内容包括矿物的颜色、光泽、解理、硬度、晶体形态、颗粒大小、百分含量等。

5.其它特征

   观察有无次生变化,次生变化的类型和特征;有无矿化现象,矿化的类型;裂隙是否发育,岩石是否破碎,有无外来物质充填等。

6.综合定名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对岩石进行详细定名。

详细名称应按:

   颜色+特征构造+结构(粒度)+次要矿物+基本名称

如:

黑灰色条带状粗粒角闪石辉长岩

岩浆岩描述举例

[例1]花岗岩

岩石较新鲜,呈肉红色,半自形中粒结构,主要矿物多在2~5mm左右,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含少量黑云母。

钾长石 浅肉红色,不规则板状,玻璃光泽,可见卡式双晶,颗粒大小为3mm×5mm,含量约45%。

石英  乳白色,半透明,他形粒状,油脂光泽,粒度约3mm左右,含量约25%。

斜长石 灰白色,板状晶体,自形程度较好,玻璃光泽,颗粒大小约2×4mm,含量20%左右。

   黑云母 褐黑色,珍珠光泽,片状,粒度约3mm,含量小于10%。

  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榍石和磁铁矿。

  综合定名 肉红色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例2]玄武岩

   灰黑色,斑状结构,气孔构造。

斑晶矿物主要为橄榄石,暗绿色,具玻璃光泽,粒度1mm,含量约10%。

基质隐晶质至微粒结构,可见少量细针状灰白色斜长石微晶。

气孔构造发育,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孔壁光滑,孔径5~6mm,略呈定向排列。

少量气孔被方解石充填,形成杏仁构造。

综合定名 灰黑色气孔状橄榄石玄武岩

2010-11-0618:

22

细碎屑岩(砂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2010-11-0618:

21

细碎屑岩(砂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粉砂岩的野外观察内容

1.观察描述内容:

与砂岩基本相同。

2.粉砂岩的特点:

  ①粒度细、碎屑物质成分简单,以石英为主,长石和岩屑较少见,常有较多的白云母碎片沿层理面分布。

 ② 碎屑颗粒磨圆差,多为棱角状,分选较好。

 ③ 填隙物以泥质较常见,常见泥质岩过渡,其次为钙质和铁质胶结物。

 ④ 常发育纹层较细的水平状层理或微波状层理,岩层厚度一般较薄。

粉砂岩命名原则

1.单因素直接命名法:

①据颜色因素:

 如紫红色粉砂岩;

②据填隙物成分因素:

钙质粉砂岩;

2.综合各单因素特征命名法:

  颜色+填隙物成分+碎屑成分+粒度+粉砂岩

   如 紫红色钙质石英细粉砂岩

粉砂岩描述举例

  浅肉红色,风化后颜色变浅,并显的较为疏松,肉眼大致可辨碎屑颗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岩层面分布较多的白云母碎片,点酸剧烈起泡,钙质胶结。

岩石呈薄层状,略显缓波状层理构

2010-11-0618:

21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2010-11-0618:

21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1.颜色:

 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

 ⑴影响因素:

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

 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

不含混入物:

白色、灰白色

  含铁质氧化物:

红色、紫红色

  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

多呈黑色、黑灰色

2.矿物成分:

  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结构:

 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

 泥状结构:

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

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

砂泥状结构:

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构造:

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生物化石:

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

注意 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其他特征:

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综合定名

泥质岩的野外命名

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

如:

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

泥质岩描述举例

1. 蒙脱石粘土岩:

   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黄绿色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2010-11-0618:

21

中碎屑岩(砂岩)野外观察与描述

2010-11-0618:

20

中碎屑岩(砂岩)野外观察与描述

砂岩野外观察描述内容

1.观察描述岩石的颜色。

2.观察砂岩的结构特征,确定结构类型,目估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变化范围,描述其分选性、磨圆度级胶结类型。

3.观察砂岩的岩层厚度,宏观沉积构造类型,如层理类型、波痕、底模、生物扰动构造、痕迹化石等。

4.鉴定碎屑物质和填隙物成分,目估百分含量,并描述它们的肉眼鉴定特征。

5.观察岩石的纵横向变化及其与上、下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6.其它特征,如风化特点、次生变化、地形地貌特征。

7.综合定名。

砂岩描述举例

新鲜面呈灰绿色,风化后为黄绿色。

绿色系含较多的海绿石所致,故为自生色,可见较清晰的平行层理,层理因含海绿石多少不同而显现,细层厚度不一,一般为3~10mm。

中粒砂状结构,碎屑粒度多在0.3~0.4mm左右,大小均一,分选好,磨圆度高,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

碎屑成分较简单,石英约占碎屑的98%,灰白色,因受氧化铁侵染而略呈灰黄色;长石少量,估计不足2%,灰白色,粒度较石英略粗,磨圆亦差,略显玻璃光泽;此外,还含有机少量燧石岩屑,黑色,隐晶质

结构。

胶结物以硅质为主,次为海绿石,海绿石沿层理分布,部分因缺氧而成褐铁矿斑点,整个岩石固结紧密坚硬。

 综合定名:

灰绿色含海绿石中厚层硅质中粒英砂岩。

2010-11-0618:

20

粗碎屑岩(砾岩)野外观察描述

2010-11-0618:

20

粗碎屑岩(砾岩)野外观察描述

粗碎屑岩野外观察描述

1、砾岩的颜色。

2、确定砾石的成分。

注意砾石成分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描述各种砾石的鉴定特征,统计各种砾石成分的百分含量。

3、观察并测量砾石的粒度,可以无选择的测量100个以上砾石的视长轴或测量一定范围内所有砾石的视长轴,求出平均粒径。

确定砾岩的分选性。

注意观察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