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18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doc

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

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

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

1.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教育起点不公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儿童在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明显低于城市。

“从辍学率来看,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3.23%,167万人;

而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

应当指出,有些地区的农村学生实际辍学率可能比统计数据高得多。

”同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也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起点的公平状况。

2001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撰写的《正确认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一文中提到:

“京津沪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接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而在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小学净入学率还徘徊在95%;

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约还有2%的地区人口没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非义务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存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比如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虽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按照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

许多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同类高校的录取线往往要比其他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低80~100分。

近年来各省市高校录取线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2.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教育起点不公平。

在教育资源还很紧缺的条件下,受教育的机会存在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阶段。

公平的竞争应该基于学生智力、能力的竞争,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在不少地方这种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竞争。

比如,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花重金让孩子到师资、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择校学习;

而经济条件拮据家庭的子女,尤其是农村子女出现了孩子辍学的现象。

3.身份不同的受教育者教育起点不公平。

在当前管理制度下,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有很大差别。

农业户口子弟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不仅不能享受城市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相关待遇,而且连基本的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

但另一方面,些学生通过特权进入中小学重点学校、大学或成为研究生,领导干部利用公款读博士,高考中出现的保送生作弊案等行为,这些都是身份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1.教育条件差距过于悬殊。

我国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占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事实上是很不公平的,在受教育条件上相差悬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校舍条件不公平。

根据2001年的《教育统计报告》的统计:

“2000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校舍113402万m2,其中危房1123万m2,比1999增加了382万m2,危房率比上一年提高了0.29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城镇学校校舍面积比农村学校学校校舍面积大,危房却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村小学。

另一方面,据1999年统计,我国的中小学生近2/3在农村。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在校舍条件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其次,师资力量不公平。

从数量上看,农村师资状况远不如城市。

“1993年城市中小学的师生比,高中为1:

11.16,初中为1:

13.04,小学为1∶19.83;

而在农村,高中为1∶11.18,初中为1∶16.56,小学为1∶23.13。

”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异还表现在质量上,沿海一些城市己由大专生担任小学教师,本科生担任初中教师,而中西部地区有6个省市初中专任课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于50%。

2.学生参与及发展机会不公平。

教育歧视主要与学生的考分、性别、家庭出身、社会经济地位、生理条件等劣势有关。

目前校园内既存在显性歧视也存在隐形歧视,显性歧视表现为:

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漠视不管,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

隐性歧视表现在: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潜能被忽视,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殊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乏相应而有效的制度和办法等。

而歧视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学校歧视。

例如,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按考试成绩分快慢班(或重点班、普通班)。

学校安排任课教师优先考虑快班。

同时,学校在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是快班优先。

3.教育结果不公平的表现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结果是否公平这方面。

我国教育结果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同地区间教育质量相差较大。

虽然同样受教育,但由于教育质量有优劣,导致了教育结果不公平。

(2)女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

历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总人口的男女性别结构基本稳定在52∶48,按照理想分布,男女学生的比例也应与性别结构相近。

但实际情况是,除小学文化程度的男女生比例较为接近外,其他各种文化程度中,女生所占比例都低于男生,而且层次越高,女生的比例越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大大改善,但是与总人口中的男女性别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

(3)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教育结果不平等。

调查表明,不同的家庭背景影响教育结果。

据统计,“1990年,北京录取的17248名大学新生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占78%,工农子女占21%,而我国的职业结构中工人和农民则占90%以上”。

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中来自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而在军校、师范、农林、地矿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收入阶层子女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三、解决对策

(一)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因此,各级政府应当真正确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公平理念指导下,才能逐步走向教育公平。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一定要有步骤、有计划地逐年加大对教育的入。

(二)完善教育立法,加快制度创新

加快教育法规建设步伐,用法律法规保障教育公平。

种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本身就是教育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健全所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工作,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制定相关的教育规章和教育制度,不断健全教育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依法办教是切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提,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强保障。

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

同时,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通过教育制度创新,形成比较稳定和协调的新型教育体制,避免由于各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失误,保证教育发展的稳定。

同时应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大力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

(三)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实行适当倾斜的投入和资源配置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的对偏远和落后地区拨专款补助的“教育优先区制度,”全面减免贫苦儿童的学杂费,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岗位上去,并以特别优厚的条件鼓励教师到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工作。

加大城乡教师交流的力度,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

建立转移支付教育基金,每年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向贫困地区和农村的中小学拨付一定专款,用于校舍、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建设,以改进学校硬件水平。

总之,教育公平问题得到所有国家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阶级流动的通道,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只有教育公平,社会才能稳定的发展,阶层之间的矛盾才不会激化。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由注重满足就学机会到重视就学质量、强调公平和效益的历史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必须通过教育公平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龙春阳,王强.教育公平的主要需求与教育政策的选择重点[J].科技与理,2003(4):

[2]柳爱民,段丽华.教育公平:

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5)

[3]吴海波,李曦.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探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吴启秀.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

[5]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归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