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3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试题文综新课标II卷解析.doc

2014年高考真题——地理(新课标II)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答案:

D

解析:

关键词“目的”,排除A,B;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价地租高,城市周边农民建“握手楼”是为了增加收入,故选D。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B

解析:

“握手楼”说明楼距小,拥挤,环境不理想,排除A.C;“握手楼”已经位于城市周边,与城区扩大关系不大。

故排除D;“握手楼”有市场,说明市中心的地价地租高。

故选B,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

据此完成3~5题

3.甲国位于()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

根据经度向西减小,说明是西经度,判断美洲,结合纬度与北部是海洋,可判断为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

4.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答案:

A

解析:

6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徐州约34°N,距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约10.5°;甲国首都约10°N,距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约13.5°,故A正确。

直射点在北半球,徐州昼长夜短,B错。

两地正午物影徐州在北,甲国在南,C错;日出方位角(日出方位偏离正东方的角度)赤道地区日出方位角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相等,赤道以外的其它地区,日出方位角的度数大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

纬度越高偏离角度越大,故徐州(约34°N)的日出方位角大于甲国首都(约10°N),D错。

5.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

答案:

C

解析:

从徐州到甲国最近航线越过太平洋,从太平洋西岸直抵东岸,经过巴拿马运河到达。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答案:

A

解析:

“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干旱地区蒸发量大,故选A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干旱地区。

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答案:

C

解析:

“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覆膜后,光照强,农作物蒸腾水比重最高,而且还能保湿,损失少;水田改旱田蒸腾水的比重不会提高,植树造林不可取,森林需水量大,不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修梯田主要改变地形,涵养水源,但蒸腾水的比重不会高于覆膜。

故选C。

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图3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答案:

B

解析:

特有动物的种属比例大,说明受外界影响小,故选B。

9.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位置,推断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有喜暖动物。

又因为有秘鲁寒流经过的降温影响,所以耐寒的企鹅也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位置,推断该岛位于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南岛,该纬度位置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以及西部山地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使岛屿西南部降水多,故选A。

附近是寒流影响地区,故③错,反气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故④错。

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C.种植园农业D.畜牧业

答案:

D

解析:

该地为温带海洋气候区,热量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故选D。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没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8分)

答案:

(1)(8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6分)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8分)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解析:

(1)分析沼泽成因,需要从水的来源与水的去处方面考虑;水的去处,包括下渗、蒸发,排水的河道等方面分析。

(2)河流的含沙量与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有关;与流速有关,流速大则侵蚀力强,含沙量大;而流速与地形落差有关(既河床比降),落差大,则流速快,含沙量大。

结合叶尼塞河与鄂毕河流经地区比较,可得答案。

(3)鱼类资源的分布,主要受生存环境与饵料的影响。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答案:

(1)(6分)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6分)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4分)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

控制施肥量

(4)(8分)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环境质量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根据材料“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可知开发历史较短,人口稀少,所以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故可知答案。

(2)三江平原病虫害少与当地环境不利于害虫越冬与存活繁衍有关。

(3)根据材料“土壤肥沃。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施肥量少,自然原因土壤肥沃,人为原因技术投入,精准施肥,故施肥量少。

(4)根据材料,首先分析“绿色”原因——环境好,虫害少、施肥施农药少;其次分析“米都”,产量大,商品率高。

请考生在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提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答案:

工业遗产资源:

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解析:

根据材料“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推测工业遗产资源:

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根据“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推出旅游项目:

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答案:

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解析:

根据图示,先概括总体特点:

各月均有发生,但不均匀;具体:

夏多冬少。

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因多种,但在福建山区多年平均资料可推测,主要诱因是降水;6月锋面雨带位于南方,降水较多;7月雨带位于北方,该地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

44.(10分)环境保护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

可能原因:

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祸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

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动物迁徙途中不断死亡的原因:

动物生存迁徙环境被破坏;食物被污染或不足;人类或天敌猎杀。

保护措施与原因对应。

2014年新课标2文综历史部分正式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材料的时间,从时间入手分析出顾维钧言论的背景,这个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图6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答案】D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

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

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新课标II)解析版

第Ⅰ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