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63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前言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是国家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各级文官的一种选官制度。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

科举制深深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中的进取功名、积极入世等思想十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力图通过国家的考试制度进入仕途,以自己的学识为统治阶级服务。

一方面获得和改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实现自己济世的儒家理想。

而封建统治阶级也需要通过这种科举考试选拔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巩固他们的政治统治,这是科举制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

科举制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教育的核心。

科举制以前,我国的选士制度主要是选举制。

选举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封建政权对于人才的需求。

而科举制以“文衡”取士,报考自由,开辟了社会各阶层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的道路。

但是由于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其自身的种种弊端,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地域的差别,所有人不分士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科举制在隋唐的确立和完善,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在科举取士上不分士庶,平等竞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广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

科举制一方面打破了几百年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格局,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庶族地主和中下层人民可以通过考试入仕,扩大了受教育者的社会面。

据一些外国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是比较高的。

这说明科举考试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教育,对普通民众的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看书识字,参加科举的人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官学、私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向前发展。

(二)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得以维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主导,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和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科举制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为标准的选官制度。

按照统治阶级钦定的儒家经典所主导的价值规范来应试的人,才能获得功名地位,这就使得士人为应试而浸淫于儒家经典,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儒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也使儒家价值规范在社会得以广泛认同与普及。

科举制度使中国文人重视儒家知识、重视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与风俗成为天经地义。

杜赞奇说:

“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凝聚力的作用,有少许财产并略受教育的人都希望科举入仕,这些人处于社会的各阶层,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充当了沟通大众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媒体。

”[1]而且罗兹曼也说: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2]可以说科举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程度地维系着儒家的文化价值,同时也维系着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

(三)科举制在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较早较完善的考试制度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无任何有关考试的记载,西方真正开始建立考试制度是十七、十八世纪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大英百科全书》里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就是中国所采取的选拔举荐制度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

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

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仅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余种。

科举制被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西方人广为称赞并被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许多学者都曾作过专门的研究。

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3]确实,中国的科举制,在唐朝时就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科目、考试方法以及考场作弊的防止及处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科举制下,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极强,政府所考便是学校所教,也是学生们所学的。

这种教与学、学与考相统一的考试制度,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四)科举制使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人才

科举制产生于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也产生了中国特殊的文化阶层。

科举制使知识分子能通过自身的学识得到国家的承认与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而也使中国封建社会涌现出大量人才。

唐宋时期是中国人才倍出的两个高峰期,这跟科举制不无关系。

特别是北宋中叶,中国在政治、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出大批人才。

这些人才有的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有力助手。

如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是通过科举取士踏入仕途的。

尽管中国的文人在仕途上并不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的,但科举制的确为他们施展政治抱负、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机会。

科举制既促成了中国的文化高峰,也促成了中国的人才高峰。

(五)科举制确立了封建时代的教育体制

科举制的创立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影响,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宋代为适应这种教育体制还编撰了不少教科书,如千家文、百家姓、劝学文等。

宋以后的教科书基本都是沿袭宋代的。

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科举制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畸形化———一切为政治服务

科举制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

科举取士就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为政治服务的人才,而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从属于统治阶级。

他们固然也有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同时也包含着对个人富贵利禄的追求,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科举制真正实现了中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

在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和选官是两套制度体系,二者不存在必然的衔接关系,读书可以入仕做官,也可以单纯为了修身养性,选拔官吏亦不以是否受过学校教育为先决条件。

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由于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在一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把应试中举作为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的大事。

这就使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为梦想进入官场而参加科举,老死科场的人比比皆是。

文学作品《官场现形记》中的“范进中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抨击了科举制下一切为政治服务的黑暗与腐朽。

(二)科举制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风气和社会风气

科举制创立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笼络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政治手段,这就使它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和习气。

由于科举考试成为人们获取高官厚禄的阶梯,因此“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的名利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广泛,这种思想还成为当时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目的。

社会上也出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不良习气。

“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当时世人对科举制的一种普遍心态。

(三)科举制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

科举取士分了很多考试科目,并对每一科目的考试内容都有规定,而且有固定的模式。

如唐代科举规定进士科举必须经过诗文考试;

清代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答题按规定的注疏阐述,不得自主发挥,自述见解,并且在格式上也非常严格。

学校的一切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应考,如清代学校教学只教八股文,政府干脆选定编辑一本《钦定四书文》作为标准范文,考生只需死记硬背。

这必然造成学校教育受科举制支配,培养只会应试而缺少实际能力的人才,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轨,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而存在,学校的一切培养目的、培养计划、教学内容都是为科举制服务。

(四)科举制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缺乏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人才

科举制令无数中国社会的精英皓首穷经,终其一生。

大量文人进入仕途,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以及中国文学史的光辉灿烂,在文坛上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

但另一方面,搞自然科学的不能进入仕途,这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及这方面人才的匮乏。

科举制使知识分子热心从政而不关心自然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教育畸形发展,阻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科举制虽然退出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舞台,但却以其漫漫的历史影响,留在了其相应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

现代文明,是在科举文化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它曾是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被新的教育体制所取代,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p.123.

[2]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p.338.

[3]列曙.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DB/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