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244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A.抽象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整体思维

11.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A)

A.元始天尊 B.灵宝天尊

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

12.中国古代学者重视讨论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其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3.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仓颉 B.太史籀

C.李斯 D.许慎

14.主张对“泰西之学”应取“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姿态的学者是()

A.王征 B.徐光启

C.李之藻 D.焦循

15.“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 B.钱穆

C.胡适 D.张之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根据文献记载,学术界对上古文化的分布所作的划分是()

A.炎黄文化区域 B.北狄文化区域

C.东夷文化区域 D.苗蛮文化区域

17.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

A.超自然神 B.天地神祗

C.女性崇拜 D.祖先神

18.唐朝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其主要宗教有()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伊斯兰教

19.下列选项中,时代、作者、农书相一致有()

A.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B.唐代王祯《农书》

C.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D.明代徐光启《天工开物》

20.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央官吏系统为三公九卿,其“三公”是()

A.丞相 B.太师

C.太尉 D.御史大夫

21.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礼经有()

A.《礼论》 B.《礼记》

C.《周礼》 D.《仪礼》

22.下列各项中,属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无关”

23.汉字在造字之初,主要以下列哪些选项为手段()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4.下列选项中,曾经是汉语共同语的称谓的有()

A.雅言 B.通语

C.官话 D.国语

25.以下属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有()

A.禅宗 B.天台宗

C.密宗 D.华严宗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5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勤农观

27.春秋决狱

28.因材施教

29.语系

30.中体西用论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31.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开始。

()

32.元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要比唐宋以前简单得多。

33.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时辰。

34.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35.以砖石结构为主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37.简述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

38.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9.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40.简述汉语的特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发扬传统文化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是矛盾的吗?

试分析说明。

42.试述《礼记·

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 )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B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C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D  )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B  )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C  )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C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B )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B  )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C )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C )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 )

A.载体 B.媒体

C.整体 D.全体

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  D )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重叠

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 B )

A.熊十力 B.贺麟

C.冯友兰 D.梁漱溟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 ACD  )

A.宫廷礼仪 B.民间文学 C.文庙典礼

D.宗庙音乐 E.傩戏

17.《隋书·

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ABE   )

A.“好祀鬼神” B.“尊崇道教” C.“好商稼穑”

D.“商贾并凑” E.“有张鲁之风”

18.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 AB  )

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

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

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

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

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BCE   )

A.民本思想 B.节约粮食 C.人格教育

D.民主思想 E.食疗观

20.中国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ABDE  )

A.人身控制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方便人口流动

D.保证国家赋税、徭役政策落到实处 E.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实处

21.以下文献记载,反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有(BD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C.“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D.“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2.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有(AC   )

A.“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C.“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E.“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23.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以下属“八音”的有(  ABCDE )

A.金B.石C.土D.革 E.竹

24.普通话是(ABCDE   )

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B.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C.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D.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E.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25.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ABD   )

A.韩国 B.日本 C.印度

D.新加坡 E.土耳其

26.文化现象

27.《史记》

28.行业组织

29.道教

30.避讳

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并改正。

31.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32.我国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

33.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

一是架空,二是监察。

34.《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赋、比、兴三部分。

35.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3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37.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38.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39.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4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41.论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文化意义。

42.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2004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1.A2.B3.C4.D5.B6.C7.I)8.A9.Bl0.B1l.Cl2.Cl3.Al4.Dl5.B

二、l6.ACDl7.ABEl8.ABl9.BCE20.ABDE21.BD22.AC23.ABCDE24.ABCDE25.ABD

三、2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l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

书中成功地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8.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

(1)祖师崇拜。

(2)师徒传承。

(3)行业禁忌。

29.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30.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四、31.√

32.×

应将“立春”改为“春分”

33.×

应将“监察”改为“分权”

34.×

应将“赋、比、兴”改为“风、雅、颂”

35.√

五、36.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扬州等.扬州城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这时的大运河基本是南北方向。

沿着运河有通州、河西务、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

37.根据《史记》记载,当时司马迁将“天下”分为四大区,具体有:

(1)“山西”(即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植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大量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土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量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古代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包括:

(1)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8.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

从而维持了士

族的政治特权。

39.中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教育一向是重视的。

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语文教育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卜.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

(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3)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40.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2-.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六、41.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

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

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42.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视为其三基德或在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

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教’,等;

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

2.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就是“______________”,这是把天下交给贤人的远古的帝位的传递方式。

3.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______________》中描述了秦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情景。

4.《神灭论》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候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______________。

5.明朝有两部著名的农书,分别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宋应星的《______________》。

6.贸易古称“______________”,原指交易、专卖。

7.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

8.《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______________手法的运用。

9.对联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

10.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现代新儒学”思潮,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熊十力。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化的两个层次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

(   )

2.我国古代燕齐地区盛行神仙崇拜,这与其海洋环境有关。

3.分封制是从夏商时代就开始实施的。

4.“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儒家经典。

5.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方式就是坐商经营。

6.我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和几何都是很发达的。

7.道教所信奉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8.世界上的文字分两大类: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9.中国古代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

10.宋代朱熹的学说曾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A.文化事象B.文化现象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

2.国别文化是以(   )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A.国家B.民族C.地域 D.层次

3.中国的地势地形(   )。

A.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波浪状分布 D.向东南倾斜,呈波浪状分布

4.到元明清时,我国出现了(   )的局面。

A.政治中心在南方,经济中心在北方

B.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C.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

D.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

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

6.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朝代是(   )。

A.秦代B.两汉C.魏晋D.隋唐

7.“道统”的思想是(   )提出的。

A.孟子、B.董仲舒C.韩愈 D.白居易

8.车的发明者是(   )

A.神农氏B.轩辕氏C.伏羲氏 D.有巢氏

9.下列不属于营业习俗的有(   )。

A.敬财神、B.广告C.唱市经销 D.坐商经营

10.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   )的工具。

A.时间 B.长度

C.重量 D.体积

11.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而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

A.周文王 B.秦王赢政

C.汉武帝 D.汉高祖

12.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   )、山川祭祀等。

A.人鬼祭祀 B.日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