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281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案全Word格式.docx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24~8.27

毫米、分米的认识

3

2

8.30~9.3

千米的认识、练习二、吨的认识、机动

5

9.6~9.10

练习三、机动、加法、练习五

4

9.13~9.17

减法、加减法验算、机动

9.20~9.24

练习七、整理复习、机动、四边形

6

9.27~9.30

平行四边形、练习九、周长、机动

7

10.1~10.7

国庆节放假

8

10.11-10.15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估计、练习十一、机动

9

10.18-10.22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计算、练习十二、机动

10

10.25-10.29

解决问题、秒的认识、练习十三、时间的计算、机动

11

11.1~11.5

练习十四、口算乘法、填一填、说一说、机动

12

11.8~11.12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机动

13

11.15-11.19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机动

14

11.22-11.26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整理复习、机动

15

11.29-12.3

分数的初步认识、机动

16

12.6~12.10

练习二十三、机动、可能性

17

12.13-12.17

可能性、机动、数学广角

18

12.20-12.24

掷五掷、机动、总复习

19

12.27-12.31

总复习

20

1.3~1.16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1、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p2~3页 

练习p51、2,第3题的前二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特色:

人格化教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信息资料教学用图,书本,橡皮,钉子等一些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这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结果。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测量时遇到问题。

相互交流一下,引出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面引出1厘米 =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

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表示……随后都是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1厘米=10毫米;

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在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果进行对比。

4、课外调查:

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书本p4页,练习一P6,第4、5、6题。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

学具准备:

直尺、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一、复习旧知: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2、 

再说说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

(1)出示例2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宽。

记录下每人估计的数据。

2、测量验证

(1)交流测量方法:

用18厘米用长度来量;

用10厘米长度来量。

……

(2)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

(3)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提出:

10厘米为一段,可以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由此引入分米。

(4)研究分米、厘米、米这间的进率。

让学生测量、交流自己解决。

集体汇报教师板书:

1分米=10厘米,1米=10厘米。

(5)建立1分米的表象。

让学生用手比划、验证1分米,举生活中的1分米的长度。

(6)做一做:

剪一条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估一估:

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排一排:

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

说一说: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

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  )   楼房高20(  )    粉笔长75(   )

电脑键盘长约5(  )   图钉长10(  )   教室宽6(  )

2、做书上第6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略)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第7、8页例3、例4、例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

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复习引入

教师: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毫米、厘米、分米、米)那么你能不能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表示一下,老师说着,同桌互相看着做,注意不对的要改正过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出示课文情境图提问: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说了些什么?

引出千米,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

教师小结: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景,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千米=1000米。

(4)估想:

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汽摩城到南边的桥头大约是1千米。

(5)野外实践:

(结合例4的教学)

① 

量一量操场100米的长度。

② 

想一想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

③ 

走一走,以小组形式走100米的活动。

(6)把每小时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接起来。

练习二第1题。

三、学习千米和米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1、学习例5:

2千米=(    )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然后教师总结算法:

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5000米=(    )千米,教法同上。

口答

6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2题

第4课时

练习课,练习二的第3~6题。

1.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4.会进行长度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 

复习

1、口答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彩笔长75(    ),爸爸的身高175(),青岛到济南的路程为400()

一根旗杆高7()。

(2)笔算

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填在书上。

二解决问题

练习二的第4题。

安排了三组情境图,分别提供的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

练习二的第5题。

让学生找出1000米的路程:

邮局→学校→医院→体育场(公园)的路程是1000米。

练习二的第6题。

12-8=4

80×

4=320(千米)

320>308

        答:

中午12时能到达。

注意:

80×

4学生算不来可以用加法来算。

三、课堂小结(略)

2、吨的认识

第1课时

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

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

3、通过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

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出示课文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

生:

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

“咱们一起过吧”。

熊老弟说:

“别急,这有一个牌子:

“限重一吨。

”牛大哥问:

一吨有多重呢?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

吨”表示什么?

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吨”是表示重量的.  ② 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

师:

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媒体展示:

“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像大象、汽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看课文的小精灵给我们提问:

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

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

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决问题 

①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②他们可以怎样过桥?

(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

小组汇报:

方案1: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

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

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

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

熊、牛、鹿同时过。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口答)

2、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2课时

千克和吨的换算,例7,练习三第2---4题

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吨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口答题:

1、说说克、千克、吨相邻之间的进率。

2、说出下面物体质量单位:

1袋大米重100()一瓶矿泉水重500()小包味精50()

汽车的载重量5()小明的体得48()大象的体重4()

二、教学吨和千克的换算

1、教学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指名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想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2题,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并问:

你是怎么想的?

四、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3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

五、课堂小结(略)

第3课时

第14页,生活中的数学

1、力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

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从实践到理论的概括和验证,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过程,体验“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2、采用故事的形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数学这门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3、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发现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活动过程:

1、课前调查:

每人选择一两项内容到社会调查:

调查汽车的载重量,或电梯的载重量。

2、调查黄岩城区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

3、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2、会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一、汇报汽车的载重量、及电梯的载重量。

汇报具体数据:

2、应用

  

(1)如汽车的载重量是8吨的,用这样的汽车装载每包100千克的水泥,最多能载几包?

(2)估一估,限载1000千克的电梯,大人能载几人,小孩能载几人?

二、汇报黄岩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情况。

三、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根据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