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379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示儿》教案4Word下载.docx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谁了解陆游?

简单地说一说;

教师出示PPT(介绍陆游的生平)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老师点评,老师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以及停顿的节奏 

师读: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吿 

乃 

翁。

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字词不懂的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讲解:

但:

只是;

祭:

祭祀,古今异义 

同:

统一;

九州:

中原,翁:

父亲,乃:

你的,通假字:

元:

通“原”本来;

无:

通“勿”,不要从每句诗的末尾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押的韵是Ong,(空,同翁) 

(多媒体课件) 

逐句分析“死去元知万事空”:

“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这句诗是说: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

这句的意思是:

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的意思是:

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整首诗联起来意思是(点学生概括):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要求要有节奏感,读出重点语句。

三、精读悟情 

1、从整首诗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伤吗?

2、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教师补充),现在你知道他为何而“悲”吗?

背景:

(PPT)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

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节节败退,一直从首都开封逃到长江以南,后来赵构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一个新的宋朝,史称南宋,都城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兵占领,北方的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过着屈辱的生活,而南宋政府却只知道花天酒地,忘记了亡国之辱,忘记了收复失地。

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陆游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却要面对国家四分五裂而悲。

所以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

(板书:

悲) 

3、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陆游游各个时期的经典诗句 

出示陆诗,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爱国之情 

师:

陆游20岁就立下了报国壮志写道:

20岁写道: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时写道: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67岁时写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

)轮台” 

68岁时写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85岁时,他知道生命即将终止,遗憾的是祖国仍未统一,于是,他写道——《示儿》 

这些诗歌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点:

对祖国的担忧,蕴含了陆游的浓浓爱国之情(板书) 

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4、诗人盼了85年的祖国统一却未能实现,现在弥留之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引出后两句诗) 

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

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四、复读升华 

1、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

生读,会背的就背下来 

2、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写下来!

3、比较阅读《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都与( 

国家统一 

)有关,从《示儿》中的( 

同 

)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 

收 

)字可以看出。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 

爱国 

)之情。

但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示儿》是从( 

国家分裂 

)的角度表达诗人( 

悲愤 

)的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 

收复失地 

喜悦 

4、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生回去找资料) 

五、 

结课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

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等悲愤。

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无畏) 

死亡 

(但 

不见) 

九州同 

 

盼 

王师北定,家祭无望 

爱国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古诗三首》《示儿》人教(部编版)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大家齐读诗题——

4、“示”是什么意思?

“儿”呢?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

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提示:

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

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

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

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

你能用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

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1、诗人为什么而悲?

(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

是啊,国家破碎,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请看

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京城卞梁的那一刻起,诗人陆游就和所有的人一样过着这种苦难深重的日子。

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想想诗人在为谁而悲?

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

(人民流离失所)

2、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诗: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谁难将这种悲伤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

(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

(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

播放录像:

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是一片歌舞欢庆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舞中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遗民忘到九霄云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有什么?

把这种悲愤带到诗句中,谁愿意来试试。

4、引读:

因为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宁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5、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过渡:

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此时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这都源于他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谁来读三四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是哪一日?

无论是哪一日,陆游会在九泉之下苦苦等着,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读诗句引读:

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望啊——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这可是我唯一的牵挂啊——

6、拓展延伸,体会爱国情怀

(1)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虽然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他认为大丈夫应战死疆场,而不应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

报国计安出?

灭胡心未休。

他消灭胡人的心从未停止过。

(2)到了晚年80岁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爱国)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人去楼空,灰飞烟灭,陆游就这样走了。

作为一个父亲,在临终前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这样的遗产,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

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

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陆游心中的痛让我们铭记历史,让我们化“悲”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会让我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本着以“陆游的爱国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人文性为准则,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

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读出诗中的“味儿”。

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一个“盼”,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

我用了一些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课后拓展部分,我加入了多首相关的诗作,南宋林景煕的《书陆放翁诗卷后》、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

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因为时间、历史原因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

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手术台就是阵地人教(部编版)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工作了三天三夜的动人事迹。

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在讲读课文中适当拓展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白求恩人物简介。

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感,阅读中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越来越紧急,手术台所在的小庙越来越危险,再结合描写白求恩的表现(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中来体会白求恩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本课阅读提示的问题是“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略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事情发生的背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会联系课文内容,抓关键句关键词,填写时间、地点、当时情况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再指导学生把事情背景与白求恩表现对比阅读,抓关键语句理解,白求恩的形象在用心悟读中凸显,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二)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准备PPT课件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2.质疑:

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手术台怎么就成了阵地?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1.检查字词。

    血丝撤退迅速争分夺秒

    (指名读正音)

  2.初识“白求恩”

  

(1)是谁把手术台当成阵地的?

PPT出示词组:

“白求恩大夫”,读准含多音字的词“大夫”。

  

(2)你了解白求恩吗?

教师补充白求恩简介。

PPT出示:

  诺尔曼·

白求恩(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全名亨利·

诺曼·

白求恩,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

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他为什么来到中国?

)1937年中国爆发抗日战争,他率领加拿大美国联合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在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做了300余次手术,救治了大批伤员。

后来,白求恩因为抢救伤员而手术感染,牺牲在战场上,当时才49岁。

  (3)让学生说说现在对白求恩又有哪些新的感受?

  3.明确学习任务。

  PPT出示:

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白求恩的其他故事。

  明确:

本堂课完成一个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三)跳读课文,了解背景

  1.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况。

我们已经读过课文,打开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交流反馈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白求恩工作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用“”划出战斗形势的句子,再摘录关键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3.反馈学习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

  4.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越来越激烈,手术台附近越来越危险。

  5.读好这几句话,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激烈,情况的危险。

  (四)进入情景,感受人物品质

  1.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是怎么做的?

再次默读,用()括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标出关键词语。

  

  2.面对着滚滚的硝烟,纷飞的弹片,白求恩是怎么做的?

  

(1)指名回答。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镇定”。

  (3)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当时的情况,女生读白球恩的表现。

  3.敌机在不断吼叫,炮弹在不断爆炸,卫生部长也一再恳求他撤退,白求恩又是怎么说的?

  PPT出示两句话: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

“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

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白求恩说:

“谢谢师长的关心。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1)从白求恩的话里你听明白了什么?

这是他匆忙中做的决定吗?

体会关键词“沉思”。

(2)根据课文内容,口头补充句子:

白求恩认为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也______。

  (3)体会反问句与肯定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

指导读好反问句。

  PPT出示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也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对比朗读,体会运用反问句能更好地写出白求恩态度的坚决。

  4.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就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他坚守阵地,所以当一连几发炮弹落在他的附近,布帘烧着,火苗向他扑来,这位勇敢的战士又是怎么做的?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1)学生谈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争分夺秒”。

  

(2)他这是在和什么作斗争?

  (3)课文还有哪些句子写白求恩在和时间做斗争?

  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白求恩不顾危险,争分夺秒地做手术,是为了什么?

  (6)他还在和什么作斗争?

  (五)回顾总结,理解含义

  1.让我们回顾事情发生的背景,出示表格。

  2.引导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

  师生交流,板书:

无私尽职

  3.推荐影片《诺尔曼.白求恩》、书籍《国际友人——白求恩》。

  课外搜集白求恩的资料,了解白求恩的其他故事,更全面地了解白求恩。

  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