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386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Word格式.doc

19.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20.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笛卡儿,认为身和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认为人的心灵犹如蜡板,上面没有任何痕迹,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获得的

21.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发表了《一个婴儿的生活简史》。

22.生理学的影响——谬勒——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产生感觉之所以能够产生感觉完全有赖于各种不同神经传导所发生的特殊能量所致。

23.赫尔姆霍斯的理论迄今仍然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视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

24.费希纳德国首创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换为心理经验的过程,是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25.冯特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6.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

27.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应当研究人的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

28.华生——他提出心理学的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思的科学,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29.完美主义心理学——考夫卡——苛勒——韦特默。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有若干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整体先于部分而纯在并且制约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30.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思现象。

--霍尼--沙利文--弗洛姆。

31.人本质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32.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争的局面演变为学派相互吸引、互补并存的态势,这标志着心理学走向成熟。

33.1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指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34.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品德二、广博的知识三、完善的人格四、全面的能力五专业的技能

35.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1关注技术2倾听技术3沉默技术4宣泄技术5探讨技术6画质技术7自我表露技术8行为矫正技术

36.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3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8.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

39.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模块说

40.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41.发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获得的神经通路叫做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42.个体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43.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

膝跳、眨眼、吮乳。

排尿等属于无条件反射

44.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1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础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2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3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点1在刺激方面不同,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的反应天生就有;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45.促进人类祖先转变成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

一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

二是劳动;

三是语言的产生

4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47.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4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1遗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程度,他依赖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规律性。

心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环境因素(三)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的共同性

4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2.青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内部的获得时期1记日记2交往不但么坦率了三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四总结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共同教育。

50.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盲目的追星(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51.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5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1.初中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2).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

(2)情绪的丰富性。

(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53.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在:

(1)意识高涨。

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岁左右有“自我”的意识)初中生阶段自我意识进入第二次飞跃。

(2)反抗意识。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儿童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友范围缩小。

(2)重视友谊。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需求。

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

选择职业;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54.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

初中生:

(1)初中生心理指导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情绪。

高中生:

(1)指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4)强化心理素质培训。

54,。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55.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有老师指导,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1.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2.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全面发展4.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

56.学习的种类(一.)以学习水平分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以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三)以学习内容与结果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57.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

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58.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

59.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所倡导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60.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61.学习迁移的种类1按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2按时间顺序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分(水平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是横向迁移,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6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与定势。

6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精选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来的理解水平。

64.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65.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66.比较有两种(同类事物的比较)(不同类的但是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比较)

67.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审题2.相关知识的重现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式。

68.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

69.技能的特点:

1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2.技能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70.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7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7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想象,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思形态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的多概括的多。

(3)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

而品德产生力量的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应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够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

73.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二)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三)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的确立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点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

(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的桥梁。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74.皮亚杰20世纪3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

75.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

76.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

77.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方面。

78.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

(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

79.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环境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2.意志力薄弱3.好奇心强,盲目模仿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80.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二)人格因素(三)人际关系(四)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社会环境

81.学习困难的辅导:

1.引导正确认识自我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就感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求知欲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环境。

第四章感觉知觉

82.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3.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2)传入神经的活动(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84.编码:

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身上的刺激

85.绝对感受性:

是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86.光有三个物理特征:

波长、振幅及纯度。

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振幅表示光的强度,纯度表示饱和度

8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88.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2)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89.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90.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由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91.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第五章记忆

92.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93.记忆的过程:

(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3)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4)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更容易提取信息(5)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94.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个运动记忆。

95.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96.记忆的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97.感觉记忆是由斯佩林通过实验证明的。

98.感觉记忆的特点:

1.感觉记忆在瞬间能储存大量信息。

2.感觉记忆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

3.感觉记忆的信息是未经过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存储的。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99.短时记忆的编码可以分为(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100.长时记忆是指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101.保持量的测量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

10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答题自己记

103.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学习程度4.情绪体验

104.遗忘的原因:

(一)衰退说

(二)干扰说1.前摄抑制2.倒摄抑制(三)压抑说(四)提取失败说

105.表象的种类:

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二)表象根据范围和概括程度分(个别表象)(一般表象)。

(三)遗觉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106.表象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概括性(三)可操作性。

107.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

108.佩维奥等人提出(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的假设。

109.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1)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的最佳记忆期。

具体表现为:

1.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

2.抽象记忆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3.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110.有效记忆策略:

一.复述二.背诵三.结果反馈四.记忆线索。

第六章

11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思维具有(概括)和(间接)的特点。

112.思维概括是指:

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的必然联系来反应事物。

113.思维的间接性是指:

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应,而感知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114.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脑的分析与综合。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同意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又紧密相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只有把分析与综合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

(二)比较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况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于其不同、不能反省其本质内容的舍弃。

概况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人类借助抽象与概况,使其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实现了认识的飞跃过程。

115.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分化,可分为(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