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4073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上杭才溪中学高三毕业班抽考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按照上述定义,以下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D、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3.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4、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宗亲血缘关系。

从血亲来看,右图所示甲、丙两人之间的关系是

A、父子关系B、叔侄关系

C、爷孙关系D、甥舅关系

5、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6、2017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右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7、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那么有分裂,有分裂那么有立征,有力征那么有兼并,兼并多一次,那么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D、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8.1821年,一名叫泰拉洛瓦的美国水手从船上丢下一只坛子,砸中舢板上的一个女人,使她落水而死。

为了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他很快被绞死了。

类似事件的发生,最有可能促使列强在中国

A.开辟通商口岸B.攫取中国沿海、内河航运权

C.攫取领事裁判权D.获取片面最惠国待遇

9.《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达: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这一表达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以下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1、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13、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表达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4、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15、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

”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A、北京、南京、上海B、南京、上海、北京

C、上海、南京、北京D、北京、上海、南京

16、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

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D、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17、右图为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的是刘邓、陈谢和陈粟,这样一幅漫画反应事件的意义在于

A、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B、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18、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以下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20、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

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

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社会的发展进步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图2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

22、《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表达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求同存异”

23、通过日被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4、“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25、“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26、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

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那么”的共识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

27、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实施的标志。

这说明“一边倒”

A、新中国初的三大外交决策之一,其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清除了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的影响,有利于新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

C、说明了中国人民反帝的严正立场,杜绝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交往

D、根据当时条件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它最大程度维护了新中国的利益

28、下表是1976年至1979年中国领导人及相关党政代表团公开出访外国次数的统计。

在四项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中,最确切的一项为哪一项

时间

1976—1977年

1977—1978年

1978—1979年

次数

13次

30次

37次

A.改革开放决策的酝酿与实施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中日关系正常化

29、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

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

②③④

D、①④

30、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表达结伴而不结盟的原那么

C、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假设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4分〕

32.〔15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那么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那么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那么(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2、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表达。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3分)

33.〔12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

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

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

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是中共党史上的80组口号之一。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回应材料二中的具体口号中共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2分〕举抗战全面爆发前一例说明中共为实现这一愿望所做的努力?

〔2分〕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最显著特点〔2分〕,并分析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口号特点的主要原因。

上杭县才溪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9月份

历史考试答题纸

题号

1--30

31

32

33

总分

得分

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序号12345678910

答案DBACDBDCAC

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ABCDDCBDC

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CBAADCDABC

31、〔1〕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分,答对两点即可〕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4分,答对两点即可〕

32.〔1〕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1分〕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

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

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分

意义: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2分

【点拨】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那么〔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

”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

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

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

第三问,材料四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

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表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

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条原那么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王夫之:

第二问作用可以从中央集权: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政治统一:

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

影响后世:

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及成因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因的理解。

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看法可以归纳为: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第二问成因:

可以从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第三问:

外部原因即民族矛盾: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以概括。

〔3〕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的理解。

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不足在于对外妥协:

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加以归纳概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表现及其实施的背景和重大影响的理解。

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可以直接归纳:

第二问意义:

革命性: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

维护国家主权:

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开创外交新局面:

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加以概括。

 

33.〔1〕民族危机加剧;

清政府腐败无能;

救国救民意识高涨;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4分,每点2分,其中两点为必答点〕

〔2〕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2分〕中共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分)

〔3〕特点:

①50、60年代:

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发展经济意识浓。

〔2分,每个时期至少回答一点才能得分〕

50、60年代:

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

“左”倾错误的发展;

国际形势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