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425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系统稳定性高:

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

(4)生产效力高: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以淡水湖泊为例简述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挺水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7、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8、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为基础;

(2)以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

(3)以生态系统热力学理论为基础。

9、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①加速海平面上升;

②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

③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

④还会使疾病增加。

10、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11、试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生物圈中碳的循环主要有三条途径:

1一是始于绿色植物并经陆生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

2第二条途径是海洋生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

3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应用是碳循环的第三途径。

12、自然保护区有哪些功能?

(1)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2)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贮存库;

(3)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活的自然博物馆;

(5)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6)开展旅游活动;

13、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①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

②减弱土壤肥力;

③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④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14、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

(1)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定;

(2)人为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相互关系;

(3)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

(4)重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15、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措施是什么?

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减轻人为干扰的压力,减轻对水质的污染和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具体有

(1)减少污染排放量;

(2)实行综合保护措施,提高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

(3)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16、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1)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17、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的组成。

绿色植物

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草食动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大型消费者(动物)

生态系统

三级消费者:

大型肉食动物

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微生物、小型动物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非生物成分

(自然环境)生物群落)

有机物等

18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对策是什么?

(1)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增大比例、改变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人口集中或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恰恰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或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的地区。

(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简称农林业,是把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经营制度。

(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我国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多为山区或半山区,其水热条件优越,林木生长块,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造林后稍加经营管理,10年就可望成林。

(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的观念现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论述题

1、试述生物对环境适应对生物种群发展的意义。

首先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快,能在短时期里获得较多的个体数目,

其次是能扩大分布区,由于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动物便会逐渐向邻区迁移,并在新的地区生活繁衍;

第三是物种的分化,动物对新的生存条件逐渐适应而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积累发展的过程使一个种开始逐渐分化。

3、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以绿色植物为中心的情况截然不同,使自然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形成的生态金字塔呈现出倒置的情况。

(2)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流强度是自然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

(3)食物链简单,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食物链常常只有二级或三级,即植物—人;

植物—食草动物—人,而且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周围其他系统,系统内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试述建立罗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dK/dt=0。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的。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五、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目前的酸雨属(硫酸)型酸雨。

3.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4.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五大因素。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行为、(生理)的适应。

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7.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8.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变换、综合等途径未完成。

9.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10.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沃弗斯特提出的(逻辑斯谛)方程。

11.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

12.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13.动态生命表又分为(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特定年龄生命表。

14.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形式。

15.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等。

16.群落优势度主要通过(密度)、(盖度)、(频度)、生产量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17.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奠基阶段、建立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18.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19.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等类型。

20.动态生命表又分为(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特定年龄生命表。

21.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r—选择)和(k—选择)两种类型。

22.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草本植物期、(灌木期)和盛林期。

23.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气候恶化等。

24.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海岸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和(远洋生态系统)。

25.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藤木)、(附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等。

26.种群中个体或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状况,表现为(分散的作用)和集群的共同作用。

27.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年龄、(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各年龄开始存活分数)、各年龄死亡的个数、各年龄的死亡率、生命期望等

28.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为(明确的目的性)、(高效益)和(严谨的科学定量)。

29.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单向性选择、分裂性选择三种基本类型。

30.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适应。

31.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和沉降等途径来完成。

32.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33.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34.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人为影响的强度不同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35.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等不同类型。

36.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气候恶化等。

37.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极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格局学说。

38.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39.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周期性、及无规律性。

40.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41.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

42.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和(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43.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三个区。

44.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45.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和沉降等途径来完成。

46.九大公害事件中发生在日本的公害事件分别是(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六、名词解释题

1.耐受性定律:

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毒性叠加作用:

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3.环境生态学:

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4.生态位:

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5.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6.拮抗作用:

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7.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8.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9.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10.可持续发展:

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1.热污染:

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2.噪声:

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3.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4.温室效应:

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15.边缘效应:

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16.原生性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三、单选题

1.环境质量的高低,应该以它对()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

……………………()

①.人类②.生物质量③.人类健康④.生物

2.在急性毒性试验中,LC50是指。

……………………………………………………………()

①.半致死浓度②半致死剂量③.半致死时间④.全致死剂量

3.在土壤自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①.微生物②.植物③.植物和土壤动物④.土壤动物

4.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以下列哪种为主。

……………………………………………………()

①真菌②.藻类③.原生动物④.细菌

5.通常被看作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复杂和完善与否的一种结构上的标志是…………………()

①.后备力②.恢复力③.反馈④.抵抗力

6.下面哪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7.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主要体现……………………………………………()

①种群个体数量增加②动物活动区域扩大

③物种的分化加快④物种的遗传变异加速

8.下列哪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行为适应…………………………………………………()

①运动②种间竞争③防御和抗敌④繁殖

9.下列属于种群间正的相互作用的有…………………………………………………………()

①.竞争②.捕食③.共生④.偏害

10、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①现在洞庭湖中所有的鲤鱼②现在洞庭湖中所有的鱼

③洞庭湖中所有的鲤鱼④1996年洞庭湖中所有的黄鳝

11、动物的体形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这一规律是……………………()

①贝格曼规律②阿化规律③利比希规律④阿利氏规律

12、下列哪几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行为适应……………………………………()

①运动②种间竞争③防御和抗敌④警戒色

13、不属于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①种间竞争②湿度③污染④温度

14、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

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因子………………………………………………………………………………………()

①土壤因子②农业因子③气候因子④生物因子

15.风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它可以导致………………………………………………………()

①.植物生长②植物传粉和小型动物迁移

③气候变化④水循环加速

16、下列是表示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年龄结构和性比

③①和②④以上都不是

四、多选题

1、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

如……()

①工业因子②农业因子③气候因子④生物因子⑤土壤因子

2、生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方面……()

①新陈代谢②生殖③遗传④反应及调节⑤变异与进化

3、下列哪些是表示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

①出生率②死亡率③年龄结构④性比⑤多样性

4、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群落演替为………()

①进展演替②原生演替③逆行演替④次生演替⑤后生演替

5、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各类型生物群落的一般规律是()

①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小②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大

③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小④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大

⑤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不变

6、下列哪些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生物生产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递⑤种间竞争

7、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8、生态监测中所说的指示生物通常具有特征…()()()()()

①健康②对干扰反应敏感③有代表性④有多功能⑤反应指标的不确定性

9、下列哪几项属于物种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①生物种②休眠③双重呼吸④警戒色⑤保护色

10、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

①信息传递②恢复力③反馈④抵抗力⑤物质循环

11、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是………()()()()()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实用性③高效益④严谨的科学定量⑤艺术性

12、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征有………()()()()()

①实体性②时空可变性③可度量性④周期性⑤规律性

13、下列几种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①.CH4②NO③CFCS④NH3⑤N2

1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对生物种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种群个体数量增加②动物活动区域扩大③个体变大.

④物种的分化加快⑤物种的遗传变异加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