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44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docx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考研资料整理二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

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

①城市化研究:

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③城市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

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口的城市化、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等。

②城市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使用与评价,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

③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还包括以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市场空间,由邻里、社区和社会区构成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人的行为考虑的感应空间的研究。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空间、商业空间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内容涉及商业网点的布局、CBD、消费者行为等。

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得城市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研究领域,如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新的研究领域:

城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

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系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技术:

遥感技术、GIS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二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尤其应用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

如大城市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发展战略,小城镇的发展条件、功能、发展前景、战略地位、功能结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如何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小城镇建设、功能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港口城市、煤矿城市、油田城市等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发展规律、内在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关系的改变和调整、土地关系和土地政策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进行土地政策调整和人口政策调整、调整遵循的原则、相关政策的配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城市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城市管治等工作的展开。

2、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包括: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第二章

一、居民点:

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的行政地域: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

注:

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实体地域: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

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

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

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为了解决城市实体同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使城市和城市的比较能放在同一可比的基础上,常用的途径是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

在这方面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

“中心地”(CentralPlace),1990年以前称为中心城市(CentralCity),它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

(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

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若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不得超过1.5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域一起,其总体人口密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若隔离部分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则公路距离可放宽到5英里;

(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

(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区;如果该“地方”没有包含满足条件

(1)的地域,或者即使满足条件

(1)但该地域的人口不足该“地方”的50%,则该“地方”全部排除在城市化地区之外;(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当城市化地区边界上有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1英里,深度至少2倍于开口端宽度,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入城市化地区。

功能地域: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从城市的实体地域出发,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功能地域出发,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现在后者的区分比前者应用得更广泛。

四、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每一个标准都市区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

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county)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特点:

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都市连绵区:

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章

一、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防御安全的需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

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固定交换的场所后来逐步演变为市集。

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的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不能把城市的产生作为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出现后的一种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来看待。

诚然,在阶级社会里,城市里充满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现象,存在着城乡对立,但是城市最初产生并不是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需要。

城市,并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和压迫,并不会随着私有制的废除而消亡。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没有导致城市的毁灭,而是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至于“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一说,归根到底,防卫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城市的起源由三个因素构成,它们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如何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

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是44°30′,在50年代初是36°20′,70年代初是34°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1、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2、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间的关系—基础原理: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双向联系: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双向联系非常频繁: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

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三、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四、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①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②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③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沿河城市(六种类型)、沿海城市(四种类型)、铁路枢纽城市、多种交通交汇城市。

五、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概念

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规模经济的原则会影响城市各个企业以至整个城市的生产规模、就业人数、人口规模,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规模效益表现在:

①城市市场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②企业集中市(镇)区后,有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可能性。

③市(镇)区内基础设施、劳动力条件、镇区环境保护能力,为其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性。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y)—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集聚效益表现在:

城市中各行业、企业的集聚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强化了企业间的社会接触,通过竞争激发出企业内的活力,促进社会分工,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发展。

①企业因集聚镇区而带来的企业外部各种交易成本的降低;②镇区人口集聚达到某种服务业的门槛人口时,会促进该产业部门的发展;③通过产业、人口集聚,政府公共设施投资的节约以及城市化地区土地使用的节约。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仅限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而且也适用于所有城市,只是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最为典型而已。

第四章

一、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

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

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化定义。

普遍的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故这一城市化定义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此外,综合各个学科的观点,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

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是指:

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3、城市化的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城市化I和城市化II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Over-Urbanization)。

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①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②乡村城镇化(RuralUrbanization)—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Urbanization)。

4、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1.第一前提:

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集中的地方。

决定了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

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

所以,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2.第二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

如果社会的全部人口始终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话,城市现象还是不可能发生。

就是说,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

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5、城市化的类型

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部门包括∶①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

②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

③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向心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