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476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

其中交通仓储邮政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五大主要行业分别比2002年同期增长14.9%、9.0%、11.7%、11.9%、9.8%。

2004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首次超过40亿大关,达到43.53亿元,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房地产、旅游、金融、信息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房地产业:

2001——2004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99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

房地产开发带动房地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4.6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

房地产业已成为新兴服务业中的一个亮点。

信息服务业:

2003年,全市完成通信业务收入21.56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市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4万户,有线电视户达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5万户。

作为全国数字电视33个试点城市之一,数字电视开通一年来,用户已发展到1万户。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信息服务业机构520多个,从业人员达5500多人。

旅游业:

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860人次,同比增长34.08%;

旅游创汇268万美元,同比增长28.85%;

接待国内旅游者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7%;

旅游总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27.93%.

金融保险业:

2004年实现增加值达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7%。

---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铜陵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铜陵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文化教育:

2004年增加值突破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各类文化演出开始兴起,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数逐年攀升。

医疗卫生:

截至2003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增加至107个;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出现了3家民办医院,各类民办诊所、药店、保健中心数量有较大增长;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涵盖人口90%左右,基本建立起了覆盖至社区的医疗卫生网络。

中介服务业: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280多个,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业务范围覆盖了法律咨询、代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地产评估、房产中介、土地测绘等众多领域,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消费需求。

社区服务业: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317个,社区服务网点17143个,从业人员达5.3万人,其中社区工作者1422人,服务网点服务人员5.2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近10万人,服务领域包括家政、婚丧、卫生保健、文化健身、养老托老、残疾人康复、修理、物业管理、职业介绍等服务呈逐步完善趋势,基本能满足各类群众的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增强。

“十·

五”以来,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宣高速全面动工,铜九铁路开工建设,港口码头改造已经铺开,铁、公、水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日渐增强,我市在皖中南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初步显现。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服务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4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3.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31.8%,服务业不仅吸收了大部分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从一产、二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

服务业对地方税收收入也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本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

(二)铜陵市新兴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服务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有差距被拉大的趋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基本停留在40%以下,占地区GDP比重一直不超过38%。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工业立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有“一强盖百丑”倾向,缺乏工业与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认为铜陵区域小,城市人口少,发展服务业的潜力不大,并且割裂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有机联系,就服务业谈服务业,存在“因为二产太强,所以三产才弱”的错误观点,始终未能将发展新兴服务业放到应有的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二是传统观念约束,创新意识不强。

表现在对传统的服务业局限于小打小闹的认识,对社会分工不断涌现的新兴业态敏感性不强。

以旅游业发展为例,由于长期习惯于资源工业的开发和生产,人们不但不了解不研究铜陵丰厚的旅游文化和资源,反而以工业项目的功利性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人说铜陵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

导致目前上千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贱踏,有的整个环境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实施。

三是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

2004年,我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较其他业态稍好,但其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也只有28.4%,而交通运输、仓储、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几乎空白。

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置成本,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

四是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我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陈旧,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拉动,在未来服务业市场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五是市场化程度偏低,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一方面很多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互通合作的市场机制,导致资本投入过高,效益低下,推诿扯皮严重。

交通、电信、社会公共事业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对外资及其它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形成屏障,制约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六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失血现象严重。

在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律师、专利以及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制约和影响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为铜陵新兴服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东向发展战略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构架,为铜陵新兴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安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省有关政策的扶持,将为铜陵新兴服务业提供巨大商机,增添了发展动力;

三是铜陵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的服务市场,必须提升中心城市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集聚作用,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

四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筑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构筑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平台,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型态的根本转变。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国际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资本向中国大陆特别是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对技术、管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

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准入过渡期行将结束,服务业将面临激烈地国际竞争。

在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的外资面前,我市服务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纷纷将新兴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合作、城市联动此起彼伏;

长三角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如火如荼,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安徽沿江城市群如芜湖、马鞍山、安庆、巢湖、黄山、宣州、贵池等,也纷纷加快步伐,高起点地发展新兴服务业,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

这些都对我市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自身发展上,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出现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态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和铜陵重大项目所积蓄能量的释放,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相比,2000年—2004年我市服务业增长均速为9.5%,明显低于工业16%的均速增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3年的37、1%下降到31、8%。

面对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和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增强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发展机遇,突破体制瓶颈,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铜陵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战略

(一)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皖中南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的战略举措,着力打造新兴服务业的区域平台,重点培育各类新兴业态,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推动铜陵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战略目标

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增速略高于工业发展速度或基本持平,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逐步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50%左右,把铜陵建成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则:

---一个方向。

融入“长三角”,面向皖中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量,构筑幅射力。

---双管齐下。

既要优化提升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力合一。

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四化带动。

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城市化提升服务业档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政策和法制化优化服务业环境。

(四)基本战略和空间勾画:

到2020年建成四个中心、四大板块特色功能区

四个中心:

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努力将铜陵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以港口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转运中心;

以整合发展旅游、会展经济为契机,构建区域性旅游和商贸流通中心;

以打造“数字铜陵”为核心,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

四大特色功能板块:

一是形成旅游功能板块:

要形成以环天井湖和开发区东湖为中心的大众休闲区,大通特色旅游度假区,凤凰山、金榔、老洲生态旅游区,大城山民俗旅游区,市内工矿和商务休闲区,大士阁、清凉山省际佛教旅游区等。

二是培育综合服务功能板块:

以现代商务活动为特征,着力提升长江路-淮河路核心商业区地位;

以“一线、四点”为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东大门,重点把芜铜路打造成“第二条长江路”(围绕芜铜路32公里横跨四大工业区这条轴线,分别开发钟鸣至铜南公路口、顺安、西湖、市经济开发区这四个城市综合组团),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新兴商业区;

以市科技大楼为核心东西扩展,构建北京路科技信息服务区;

以港口码头和长江旅游观光功能为特色,整合建设滨江路商贸流通休闲服务区;

创建新火车站、建设路综合服务区。

三是建设物流板块功能板块:

(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

四是组建生产性服务功能板块: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综合代理、进出口咨询、产品信息及产品研发、组合配售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服务区;

以科技孵化基地为依托,集聚智力、技术、信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服务区;

以社区为基础,借助社会力量,扶持设计、咨询、广告、法律、后勤等生产性服务的专业服务区。

四、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内外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铜陵自身优势发展新兴服务业,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1、以景点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①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深入推进天井湖保护性开发的“明珠工程”建设,把天井湖地区打造成铜陵的“城市客厅”;

---积极打造大通的特色旅游,重展当年“小上海”的繁荣,恢复建设具有徽派风格的“江南八景”,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滨江浴场、水上娱乐场、高尔夫球场等项目设施,把大通建成融古今风格为一体的“铜陵后花园”;

---依托铜陵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扩建大士阁和钟鸣清凉寺的景点建设,重塑“九华头天门”精品;

---深度开发中华白鳍豚繁殖中心生态资源,建设集科教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开发顺安城山明初“山大王”民俗文化景点,打响“铜陵天池”的观光品牌;

---开发天门山生态和十里长冲“古栈道”景点;

---开发四湖一体的“天目湖”景点;

---重整金榔和凤凰山生态旅游文化景点板块;

---塑造凤凰山万亩牡丹的特色旅游品牌;

---完善东湖旅游景点设施建设;

---加大老洲太阳岛万亩沙滩景点建设;

---创新以铜为特色的工业旅游系列项目。

深度开发金牛洞为代表的古铜都采选景点,挖掘铜官山铜矿闭坑资源开发工矿旅游。

利用现有市区铁路开发特色城市观光旅游;

---打造永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②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铜陵具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大士阁、清凉寺构筑的佛教文化,以大通“江南八景”为基石的徽派文化,以铜工业为地方特色的铜文化,以“城山大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金榔、凤凰山、老洲、天目湖等自然生态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铜陵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五大文化”基石。

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铜陵发展旅游业必须依托这些条件拓展思路,才能构架出具有铜陵特色的旅游发展架构。

目前启动的《铜陵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参考这些因素进行完善。

从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包装、到设计宣传,都应突出历史文化的特色,才能打响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品牌。

才能凸显出提升中国铜陵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③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延伸旅游产品的产业链

发展旅游业,要依靠市场要素的动力。

政府及其部门从现在起,应着力于政策的研究和引导,着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于旅游产品的引导性推动。

如:

铜陵的历史文化产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水产品等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应作为旅游产业产品延伸开发。

④加大旅游开放力度,实现体制创新

发展铜陵旅游业,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大力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的限制,引入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改革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机制,举行铜陵旅游的专项主题招商活动,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

---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放开景点开发的限制性规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架好旅游团组通道和特色板块,力争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打好基础。

---加快旅游人才开发和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人才的捆绑式开发。

---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健全旅游咨询、游客投诉、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功能。

---加大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旅游项目是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的“绿色效益”工程,要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性的高度,确立“为旅游项目让路”的指导思想,坚决整改和取缔已建或在建的重污染、耗资源的项目,下决心搬迁整治影响旅游项目的水泥企业,还铜陵一片碧水蓝天。

---要以“旅游无边界”的工作思路,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增强以铜陵为中心的旅游业集聚度和向周边的辐射力,构建铜都中转旅游经济圈。

2、以青铜博览会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

中国(铜陵)青铜博览会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知名品牌,是铜陵发展会展业的重要载体。

根据皖中南中心城市定位,发展铜陵会展经济要注重打好基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

一是要整合会展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新体育场馆建设与会展功能的配套;

会议中心、星级宾馆布局与会展活动的利用;

专、特、新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与会展的互动共赢;

文艺演出中心与会展设施的共建等。

二是会展要启动政府与市场的两个资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扶持会展企业发展,活跃会展经济市场。

三是要加强国内和区域城市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开放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行业和民间各类组织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对民族的、传统的、民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都应给予积极的支持。

3、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步伐,确立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地位(略:

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

4、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直接反映城市功能水平和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窗口。

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体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服务便捷、市场运作”的原则: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

铜陵社区服务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政府应从管理体制入手理顺关系。

首先是“放权简政”,支持在街道设立社区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内社区服务业的规划布点、审批管理和监督检查。

各执法单位要放权到社区,由社区一个口子对上负责对下管理,除刑事犯罪外,取消对社区以下单位的各种检查。

同时,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条条需要向社区延伸服务的机构,都应无条件地给街道和社区以支持;

凡属于市场行为在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营性项目,政府应制定特优政策给予扶持。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是社区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又是组织者和策划者。

各级政府首先应把有思想、有事业心的年轻干部配备到街道和社区一线,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社区布局要合理,资源要素配置要科学,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生活。

一般社区均应构建“一个中心、五大服务体系”。

即:

配置现代化的通信传呼指挥系统,为居民提供最快捷的服务,建立覆盖全社区的“呼叫网络信息中心”;

建立和完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公益服务和商务服务”体系。

——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吸引各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社区服务业;

在社区服务业不同领域中,培育2—3家品牌企业。

——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

5、努力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要引导铜陵金融机构站在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高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面向“长三角”,创新铜陵金融板块或金融组团。

吸引在沪的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及国内外投资担保机构向铜陵延伸,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覆盖皖中南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形成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的中心市场。

---高水准规划和发展铜陵金融集聚区,引进5-8家重要金融机构进驻我市;

提升长江路、淮河路金融区块功能,形成我市特色鲜明的金融区块。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居民个人信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符合居民消费投资取向的金融品种。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鼓励和扶持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盘活民间资本。

积极整顿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推进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全国性结算。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

加速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对已有相对分散、规模小的担保公司进行重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培植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积极开拓新型险种;

开发商业信贷保险和个人信贷保险。

---加快培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到铜陵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从事同业资金和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经纪公司,发展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顾问公司等专业金融中介。

---以“信息铜陵”建设为切入点,完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建设。

6、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是整合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扛杆,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目前铜陵中介服务业基本处于无序、快速发展的状态,亟待进行引导和规范。

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系统,以社区管理为主体,引导规范铜陵的中介服务市场,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运行体制。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担了部分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要政企分开,属于行业自律性的机构要列属到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管理。

公益性社会中介机构等事业单位也必须退出市场,以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竞争原则。

---大力发展工程咨询、科研、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加快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创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

---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管理理念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会计、房地产、科技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的综合方向发展,打造知名品牌。

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要扩大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面,统一行业协会(商会)的审批和主管部门,取消多头管理的现状,切实发挥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