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486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docx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

必修一专题一: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7小题,共0分)

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9题)《史记》记载:

(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8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5.(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题)“(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6.(2011年10月惠州市调研12题)《汉书·贾山传》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7.(2011年10月平顶山一模24题)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

“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从当时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8.(2011年9月济宁市月考3题)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6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10.(2011年11月襄阳市四校期中1题)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

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A.郡县

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11.(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3题)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2.(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3题)“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14.(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4题)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皇帝地位的独尊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15.(2011年11月滨州期中2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16.(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7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3题)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8.(2011年10月三明一中段考2题)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在现济宁地区设任城县,隶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任城县令D.济宁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19.(2011年9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2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20.(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12题)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

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形成君臣等级B.确立皇权至上C.保证皇位世袭D.维护君主专制

21.(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题)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9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29题)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4.(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2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25.(2011年11月荆州市质检2题)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26.(2012年1月太原市期末2题)始皇日: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材料说明秦始皇()

A.认为分封制不利统治B.认为自己功勋盖世

C.准备推行郡国并行制D.主张实行严刑酷法

2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2题)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28.(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题)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9.(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2题)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30.(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3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1.(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7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32.(2011年10月汕尾市一模12题)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

33.(2012年1月揭阳市期末12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上述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

A、实行郡县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设立中外朝制度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4.(2012年2月济南月考1题)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此大臣主张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皇帝制

35.(2011年11月泉州一中期中6题)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征∶国家以法令规范人民;政府编列户籍,有效掌握税收; 官员由中央派任;中央与地方藉文书传递讯息。

这些特征与下列何者有关?

A.周公制礼作乐B.秦汉推行郡县

C.欧洲实施封建D.印度种姓制度

36.(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6题)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宗法制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37.(2011年10月湖北鄂州摸底14题)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此记载应该引自()

A.《史记·秦始皇本纪》B.《汉书·武帝纪》

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D.《元史·地理志》

38.(2011年9月吉林市高三摸底2题)《韩非子·物权》中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39.(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2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40.(2011年9月唐山市摸底24题)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

“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文中的“信念”源自()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41.(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题)“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D.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每天的奏折。

42.(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5题)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立石琅琊,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徙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B.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C.蒙古大漠也受秦朝统治D.反映了国家的大一统

43.(2011年10月诸城市月考1题)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是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7题)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45.(2011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3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

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46.(2011年12月三门峡市调研1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

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47.(2011年9月兖州摸底1题)《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48.(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6题)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9.(2011年12月山西诊断2题)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

右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

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

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

50.(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5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51.(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7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材料所描述的时代应该是

A.西周B.春秋C.秦朝D.唐朝

52.(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1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53.(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2题)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

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睦(秦之郡名)”。

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书法篆刻艺术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4.(2011年9月山西省诊断2题)《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

“秦始皇试图将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

55.(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2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56.(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4题)下图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

57.(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3题)《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58.(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9题)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各位大臣的奏章外,还负责执法或监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9.(2011年9月安徽泗县高三质检2题)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

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

60.(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2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61.(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4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62.(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3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

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63.(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0题)公元前3世纪晚期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这一制度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科技的不断创新       B.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C.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   D.发达的对外贸易

6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