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法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48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劳动法律法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法律法规.docx

《劳动法律法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律法规.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法律法规.docx

劳动法律法规

   在《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发布前,我国职工工作时间以对工作日的规定为内容和基础,将其分为标准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延长工作日和无定时工作日四种形式;根据新的工作时间规定,职工工作时间划分为标准工时制、缩短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以及延长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制是指工作日不超过8小时,工作周不超过40小时。

它是一般职工在正常情况下普遍适用的工时制度。

适用的条件为一般工种或工作岗位,常规情况下普遍适用的工时制度。

适用的条件为一般工种或工作岗位,常规工作环境。

实行计件工作的,应按标准工作日(周)的工时长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缩短工时制是指少于标准工作日长度(七小时、六小时或五小时等)的一种工时制度。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工作日的起点、终点及连续性不作固定的工时制度。

具体的适用范围包括:

无法用标准工时衡量工作的人员;工作性质特殊,机动作业的人员;其他不适合定时工作的人员。

  综合计算工时制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以周、月、季或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其适用范围包括:

需连续作业的工作;受自然条件或季节限制的工作;其他适合综合计算工时的工作。

  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而工作的时间,即平常说的加班加点。

分为限制延长工作时间和允许延长工作时间两种。

  休息休假方面,有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公休假日休息,法定节日休息,探亲假、年休假等。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什么是劳动法中的正常工作时间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4〕409号),“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

劳动者依法律、法规的规定休假、探亲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应视同提供了正常劳动。

“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是指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工作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哪些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不定时工作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例如:

企业中从事高级管理、推销、货运、装卸、长途运输驾驶、押运、非生产性值班和特殊工作形式的个体工作岗位的职工,出租车驾驶员等,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鉴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企业可依据上述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解答来源: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

     (劳部发〔1995〕187号)

是否一定要每周休息两天

 

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可能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度。

有些企业因工作性质和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应将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和贯彻《劳动法》结合起来,保证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有些企业还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解答来源: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

     (劳部发〔1995〕187号)

 

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以什么为计算基数

 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三条规定:

“本规定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第十三条规定,平日加点工资应是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休息日加班工资应是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法定休假节日加班工资应是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

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应高于其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即劳动合同约定的有具体标准的工资报酬。

计算加班加点工资,应以标准工资为基数,而非以包含随意性很大的辅助工资在内的工资收入为基数。

订立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签订劳动合同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平等自愿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地位平等,应以平等身份签订劳动合同。

自愿是指签订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本人的意愿,不得采取强加于人和欺诈、威胁等手段签订劳动合同。

协商一致是指劳动合同的条款必须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签订劳动合同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在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有些合同规定女职工不得结婚、生育子女;因工负伤协议“工伤自理”,甚至签订了生死合同等显失公平的内容,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这类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就成为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

因此,在签订合同前,双方一定要认真审视每一项条款,就权利、义务及有关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并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签订有效合法的劳动合同。

  第三,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同时,要注意劳动合同的内容,这是履行劳动合同和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依据。

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条款:

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除此以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协商约定其他条款。

劳动合同期限有三种形式,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三种形式。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明确的终止日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以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为合同期限,也是有固定期限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时间,但必须在劳动合同中规定终止或者变更合同的条件。

“工作内容”主要指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的数量或指标。

由于《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对“工作内容”的规定要与同岗、同工种的职工完成的任务相同。

  第四,既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又要结合实际。

签订劳动合同偏离法律、行政法规,可能产生无效合同,但又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抄法律、行政法规,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特别要注意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留有余地的地方。

因为这些地方就是照顾适用者的特殊情况。

如对于《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只要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工作时间究竟定为几小时,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协商。

这就是正确运用法律、行政法规留有余地的一种情况。

  第五,合同内容可简可繁。

劳动合同签订时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异。

简,容易记忆,便于签订,商量余地大;但条款过于简单、原则,容易产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和矛盾,而带来不利影响。

繁,在执行时容易掌握,可以减少分歧和争议的发生,但在签订时比较麻烦,而且再详细的劳动合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要简、繁相结合,如对于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一些没有变通余地的内容,可以只写明按照某项规定执行即可,这就做到了简;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具体规定或者允许当事人变通的内容,特别是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就应当规定得详细一些。

  第六,合同的语言表达要明确、易懂。

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它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能够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因此,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语言表达和用词上必须通俗易懂,尽量写明确,以免发生争议。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①劳动合同期限;②工作内容;③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④劳动报酬;⑤劳动纪律;⑥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⑦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上述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等其他内容。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什么是劳动合同的变更

 

  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对劳动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补充。

劳动合同的未变更部分继续有效。

  劳动合同的变更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或者工作任务的增加或减少;二是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或缩短;三是劳动者工种或职务的变化或变动;四是对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增加或减少。

如,一些国有企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安排部分职工下岗,致使原劳动合同的条款无法履行,这部分下岗职工要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并与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就需要同时变更原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使之与经济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又如劳动者因意外事故致伤、致残,不能从事原岗位劳动,工作岗位需要作适当调整;国家颁布了新的法律、法规,原劳动合同的某些条款与新的法规、法规相悖;由于不可抗力(如水灾、地震、战争)等因素,造成企业或劳动者无法履行原劳动合同时,经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都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什么是劳动合同的续订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合同期内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吗

 有两种情况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是可以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

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岗位变更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100号)的规定精神,符合以下情况,用人单位可以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不得不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

但变更岗位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若不能达成协议,则可按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二是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企业有权作出调整工作岗位的决定,行使企业自主权。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什么是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中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既可以由单方依法解除,也可以双方协商解除。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什么是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终止的两种情况:

一是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即告终止,这主要是针对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而言的;二是当事人约定的合同终止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也告终止,这种情况既适用于有固定期限和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也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这种终止属于约定终止。

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

  劳动合同终止,意味着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已经结束,此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终止劳动合同的有关手续。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什么是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是由国家宪法和劳动法给予根本保障的。

1994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第73条的规定是:

"劳动者在下列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这一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工伤者及其亲属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为了使劳动者切实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劳动部于1996年8月12日公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这一试行办法是现阶段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也是落实工伤待遇的主要依据。

解答来源:

医疗保险司1999

什么是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因此,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帐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解答来源:

养老保险司1999

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117号令)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处理劳动争议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规定,劳动争议处理应遵循一些重要原则:

  

(1)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原则。

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和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协商、依法解决劳动争议。

要查清事实,首先,当事人应积极就自己的主张和请求提出证据;其次,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应及时调查取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查清事实的目的。

依法处理争议,就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权利、义务要求去解决争议,同时要掌握好依法的顺序,即:

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依法规,没有法规依规章,没有规章依政策。

另外处理劳动争议还可以依据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以及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规章。

  

(2)当事人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虽然在其劳动关系中,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不管用人单位大小如何,也不管职工一方职位高低,双方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适用法律时不能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某单位是重点企业,或者是当地创利创汇大户,而对其侵害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进行袒护。

  (3)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原则。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重视调解方式,调解既是一道专门程序,也是仲裁与审判程序中的重要方法。

着重调解原则,首先是有利于增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其次是可以简化程序,有利于及时、彻底地处理劳动争议。

  实行着重调解的原则应注意:

一是必须遵守自愿原则。

当事人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

三种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调解必须是当事人真正自愿和解和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不得对争议案件强行调解,也不得采取强迫或变相强迫的方法进行调解。

二是必须坚持合法、公正原则。

调解是建立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并不是无原则地进行的。

三是必须与及时裁决或及时判决结合起来。

对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不应久调不决,以免拖延时日,有损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4)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

首先,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及时协商或及时申请调解以至申请仲裁,避免超过仲裁申请时效,丧失申请仲裁的权利。

其次,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法定结案期限内,尽快处理完毕。

劳动争议往往涉及到当事人尤其是职工一方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势必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甚至使矛盾激化。

因此有关劳动争议法规对争议处理规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免“案无定日”、久拖不决的现象。

其三,对处理结果,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或决定的,要及时采取申请强制执行等措施,以保证案件的顺利处理和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

  (5)基层解决争议原则。

劳动争议案件应主要由企业设立的调解委员会和当地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解决。

向法院起诉,也是按法定管辖权由当地基层法院受理。

基层解决原则,方便当事人参加调解、仲裁和诉讼活动,有利于争议的及时处理和法律文书的送达与执行,有利于就地调查,查明事实真相。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什么是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它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企业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等。

  我国《劳动法》第五章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主要根据本地区低收入职工收支状况、物价水平、职工赡养系数、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地区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另外,还要考虑对外开放的国际竞争需要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承受能力等。

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当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每年最多调整一次。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并实施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式公布了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工资管理和工资支付的法制化,加强企业工资收入的宏观调控,制止部分企业过分压低职工工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布程序是:

拟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先报劳动保障部征求意见,报出25日内未接到变更意见,或接到变更意见进行修改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并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抄送劳动保障部。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什么是劳动法中的工资

 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53条的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什么是工资支付

 工资支付,就是工资的具体发放办法。

包括如何计发在制度工作时间内职工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后应获得的报酬,或者在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如何支付等问题。

主要包括:

工资支付项目、工资支付水平、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对象、工资支付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

  工资支付的项目,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它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

  工资支付的时间和要求:

我国工资支付的法律规章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工资应当按月支付,是指按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

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对于实行小时工资制和周工资制的人员,工资也可以按日或周发放。

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另外,以下减发工资的情况也不属于"克扣":

(1)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

(2)依法签定的劳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的;(3)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批准的厂规、厂纪中有明确规定的;(4)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相联系,经济效益下浮时,工资必须下浮的(但支付给提供正常劳动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5)因劳动者请事假等相应减发工资等。

  "无故拖欠"不包括:

(1)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

(2)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

除上述情况外,拖欠工资均属无故拖欠。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1999

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将劳动者工资支付给他人

 企业未经职工本人同意将所得工资发给他人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规定,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

解答来源:

劳动工资司2000

最低工资中是否包括加班加点工资

用人单位把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按最低工资支付,是对国家有关工资支付政策的错误理解,也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和工资权利的侵犯。

  《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明确规定,如果劳动者为企业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最低工资标准,原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的解释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津贴、补贴,但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属于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

另外,原劳动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4〕409号)规定,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收入亦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内。

  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分别按150%、200%、300%支付劳动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