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4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docx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

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

朱丹青1WimvanOoij1*陆国建2王一建2

(1.美国依科技术公司,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2.杭州五源公司表面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0)

摘要:

根据涂装金属的腐蚀行为分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涂层与基体表面的附着力。

本文结合经典的磷化处理技术特征,提出了一种节能环保型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阐述了纳米陶瓷锆盐处理方法,根据硅烷偶联剂纳米膜“分子桥”作用,在金属件与涂层界面上形成化学共价键,显著提高涂层与基体附着力。

为满足电泳涂装中的技术要求,综合了上述二项特点,研发了纳米陶瓷硅烷复合膜处理的工艺技术。

通过家电、汽车零部件等涂装工程案例,它们均可广泛地应用于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生产中。

关键词:

涂装,涂装前处理,附着力,硅烷处理,锆盐处理,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

Abstract:

Accordingtometalcorrosionbehaviourtheory,itisknownthattheanti-corrosionperformanceofcoatingsonmetalismainlydependedonitsadhesiontometalsubstrate.Inthispaperitpresentsnewenergy-efficiencyandenvironmental-friendlycoatingpretreatmenttechnologies.Silaneprocessandnanoceramicprocess(Zr-basedpretreatment)areintroduced,respectively,andacombinationofthetwoprocessisalsodeveloped.Bypracticalapplicationcasesindomesticapplianceandautomobileaccessory,etc.,theycanbeextensivelyappliedinmetalcoatingpretreatment.

Keywords:

coating,coatingpretreatment,adhesion,silaneprocess,Zr-basedpretreatment,silane/Zr-basedpretreatment

0.前言

在涂装金属件增强涂层与基体附着力,磷化处理技术已经有100多年历史。

它是一种机械键力的方法[1],磷化膜使涂层与金属基体形成表面粗糙度(roughness)或基体锚状(anchorpattem)结构有关的嵌锁作用的机械力。

图1表明锌系磷化与钢铁基体的示意图。

图1在磷化表面磷化含高和低的表面污染物示意图

磷化后钢铁表面粗糙度增加,增大比表面积,涂层与磷化膜象锚状结构结合,可以十分显著地提高了涂层与基体的附着力。

为了提高磷化膜的耐蚀性能,通常还采用了六价铬钝化封闭处理。

由于磷化处理过程中存在表调的碱金属磷化钛盐废液,磷化废液含有磷酸、硝酸等毒害的重金属离子(如Ni2+、Mn2+、Ca2+、Cu2+等)、亚硝酸钠促进剂及磷化残渣,钝化废液含有致癌物质的六价铬,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生产要求,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对涂装前处理工艺、提高热效率,逐步实现零排放,是涂装前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

1.概述

1.1涂装金属附着力特性

有机涂层对金属基体的附着力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化学键力(chemicalbond)

2)分子间力(intemdecularforce)

3)机械键力(mechamicalbond一种机械嵌锁作用力)

通常至少有上述二种这样键力的作用,使涂层与金属件牢固地粘合在一起。

从而可见各种附着键力的本性取决于涂层和基体的界面的过渡层。

而基体提供了机械附着力和化学吸引点或极性吸引点,涂层提供将其吸引到金属表面的化学条件。

金属加工后工件涂装前放置在大气中,大多数都会形成一种氧化膜,许多情况下工厂经除油除锈后,涂层就与这层氧化膜相结合,这对涂装质量影响很大。

表1为前处理工艺对阴极电泳涂层的耐蚀性的影响。

表1.涂装前处理工艺对阴极电泳质量影响[3]

序号

涂装前处理工艺

中性盐雾试验

1

无处理(含油)/hr

200

2

脱脂后/hr

480

3

脱脂/磷化处理/hr

840

注:

试板采用冷轧钢板(漆膜厚度~20μm)

上述可见涂层与金属基体之间的附着力,涂装质量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界面的过渡层。

故要求涂层对金属基体的润湿性要好,易于扩展,增大涂装对基体的结合力。

1.2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原理

金属腐蚀主要包括化学和电化学腐蚀两类。

金属防腐蚀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改善金属的本质,把被保护金属与腐蚀介质隔开,或对金属进行表面处理,改善腐蚀环境及电化学保护等。

在金属表面覆盖各种保护层,以使金属与腐蚀性介质隔开,是防止腐蚀的有效方法,其中氧化处理、磷化处理、非金属涂层和金属镀层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磷化膜是一种非金属/不导电/多孔(隙)性的化学转化膜,它可以抑制金属表面腐蚀微电池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其腐蚀,提高涂层的耐蚀性和附着力。

由于金属正离子水化而进入溶液,金属的表面就积累了过剩的电子,使金属带负电,而水化离子进入溶液则使紧靠金属表面的液层带正电,这样就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形成了双电层。

形成双电层后,由于静电的引力,金属上过剩的电子又吸引溶液中的水化阳离子到金属上去,这个过程和前一个过程电荷传递的方向相反,当这两个过程进行的速度相等时,就建立了电荷的平衡状态。

很多负电性的金属如:

锌、镉、镁、铁等在水中或在酸、碱、盐溶液中就会形成这种典型的双电层,示意图见图2。

同时可把金属界面作为一种理想平板电容器,则可知:

式中C:

平板电容器电容;ε:

介电常量(和材料有关);k:

静电常量,9.0×109N·m2/C2;s:

极板面积;d:

极板间距。

金属界面双电层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可知电位差Δф=I·(Zf+RL)。

式中Cd:

微分电容;Zf:

法拉第阻抗(Rr电化学反应电阻);I:

腐蚀电流;RL:

溶液电阻。

由于Zf>RL,当RL很小时可忽略不计,则有:

Zf=Δф/Icorr>109V/m。

电场强度E=-dФ/dx,双电层通常涉及到电位差为0.1~1.0V(假设ΔΦ=1V),双电层厚度为~1×10-9m(双电层厚度一般为0.2-20nm),可知:

E=-dФ/dx=1V/10-9m=109V/m

电场强度E=109V/m可引起电子跃迁,穿过晶界,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加速度。

从而可以理解,电化学反应及双电层建立的电场,除了电化学以外,没有一种实际的电场产生如此大的电场强度。

如果考虑将双电层厚度延伸至10nm,相应的电场强度仍是一个巨大的数值。

当金属工件的涂装面积确定时,可知Cd和极板间距(可理解为金属基体和涂层的距离)是成反相关系的。

因此为增强有机涂层在金属基体上的附着力,可通过减小界面过渡层厚度(至纳米级别)。

有机涂层的附着力包括了有机涂层对金属基体的附着(adhesion),也包括了有机涂层本身的内聚(cohesion)。

显然,在涂装后涂层质量在有效使用期内,涂层必须牢固地粘合在基体上。

根据附着力和内聚力相对强度的不同,以及基体的性质,造成涂层破坏有三种基本形式,即:

附着力破坏(adhesivefailure):

f内>f附

内聚力破坏(cohesivefailure):

f内<f附

基体破坏(substratefaiture):

涂层孔隙率严重或无涂层

上述的附着力有一个共同本性,即短程性。

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者距离的高次方(例如6次方)成反比,即距离越近,相互作用力越强,距离稍远,则作用力迅速衰减(该方面可以用热力学理论来解释)。

这就提出了为增强涂层与金属基体的附着力,界面过渡层厚度为纳米级,因此引伸出金属件涂装前处理纳米膜技术。

2.硅烷处理技术

2.1技术原理

硅烷应用于金属基材的涂装前处理是一个新兴的领域[4]。

硅烷处理剂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硅烷,其基本分子式为:

R'-Si-(OR)3,其中OR是可水解的基团(如烷氧基/酰氧基),R'是有机官能团(如氨基/环氧基等)。

R'能与树脂等有机涂料起反应性的结合,提高漆膜附着性能。

硅烷成膜原理主要如下:

a).水解反应:

式中主要的水解产物为硅醇。

当溶液中形成足量的活性-Si-OH基团(硅羟基),该溶液便可用于金属表面钝化处理。

b).缩聚反应:

-Si-OH基团间可脱水缩合成低聚硅醇(带活性硅羟基)。

c).交联反应:

低聚物中的-Si-OH与金属表面的羟基-OH形成氢键。

d).脱水成膜:

-Si-OH基团和金属表面的羟基-OH进一步脱水聚合,在界面上生成Si-O-Me共价键,其反应如下:

硅烷在金属表面成膜的示意图主要见图2。

通过研究发现,硅烷可以有效地用于钢铁及其合金、铝/铝合金、锌/锌合金(包括镀锌钢板)和镁/镁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的耐腐蚀防护。

硅烷化技术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处理液甚至可以直接排放。

但由于硅烷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所以真正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掌握此技术的厂家非常有限,且技术水平上差异很大。

经过多年发展,硅烷技术克服了锌系磷化过程中那些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现已具有较高的工业化应用水平,能够满足五金、汽车、家电等行业的使用要求。

硅烷工艺可应用于现有磷化生产线,只需增设纯水系统而无需进行其它设备改造,即可投入运行。

硅烷技术作为一项纳米级金属前处理技术,不含磷及任何有害金属离子,并能够实现多种金属基材共线处理,提供优越的涂层附着力和防腐性能,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磷化前处理工艺。

2.2硅烷处理技术的应用工艺

表2:

某汽车传动轴粉末/水性漆静电涂装生产线的前处理工艺

*ECO-004为美国依科公司硅烷产品;PTi-2和PZn-5为杭州五源公司产品.

2.3硅烷处理工艺评价

据用户反馈,采用硅烷产品取代传统的磷化工艺后,生产线投资成本与普通磷化/燃油加热设备总费用降低20~30%(与该用户原磷化生产线相比较,下同),生产车间面积减少20~30%,运行综合成本降低20~25%,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有关指标见表3),生产时无需除渣而造成停线,工人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表3:

某汽车传动轴经硅烷处理后涂层检测结果

序号

主要检测项目

硅烷

磷化

试验标准

1

漆膜厚度

35-39μm

37-40μm

GB1764

2

漆膜外观

光滑、均匀

光滑、均匀

GB1729

3

铅笔硬度

>2H

>2H

GB/T6739

4

附着力

0级

GB1720

5

耐溶剂试验

合格

GB1763

6

耐中性盐雾试验

396h

408h

GBT1771

3.纳米陶瓷锆盐处理技术

3.1技术原理

纳米陶瓷锆盐技术(zirconium-basedpretreatment)是一种以氟锆酸盐为基础的前处理技术[5],它能在清洁的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纳米膜层,但对其成膜机理的相关研究工作报道并不详尽,其可能反应过程如下:

a).氟锆酸先水解生成氧化锆溶胶(在pH低的情况下,ZrO2可溶于其水溶液):

b).被处理金属基材在锆盐处理液体系中溶解,其表面附近pH值升高,ZrO2在高pH值环境下沉积在金属基材表面上。

在金属基材表面沉积形成致密结构的纳米陶瓷化学转化膜,其隔阻性强并与金属氧化物及后续的有机涂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能显著提高金属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延长其耐腐蚀时间。

锆盐处理可在室温处理(不需要加热),处理时间短(1~5min),不需表调和封闭/钝化,不需要增加废水处理成本(无磷无重金属排放),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前处理技术。

3.2纳米陶瓷锆盐处理技术的应用工艺

表4:

某空调外壳涂装前锆盐处理工艺

*POH-21/PF-5为杭州五源公司产品.

3.3纳米陶瓷锆盐处理工艺评价

据悉,在室温(不需要加热)中就可使用纳米陶瓷锆盐对工件进行处理,不需要做表调和封闭处理,缩短了工艺长度,没有废水处理费用,且其不含磷酸盐,无COD/BOD,无重金属,少量化学品处理,以及漆膜良好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其结果见表5)也是替代磷化工艺的良好解决方案。

表5:

某空调外壳涂装后的主要性能结果

前处理方法

油漆,中性盐雾试验(500h)

聚酯粉末,中性盐雾试验(750h)

附着力试验

铁系磷化/封闭

4.0

4.2

0级

锌系磷化/封闭

1.9

2.5

0级

纳米陶瓷锆盐处理

3.1

4.0

0级

*该家具工件为冷轧钢材质;数据为NSS时划线两侧的腐蚀扩散宽度(mm).

4.纳米陶瓷硅烷复合膜技术

4.1技术原理

锆盐处理由于其本身,但由于氟锆酸体系本身须有游离的氢氟酸才能保持稳定,所以其对操作者和生产者的危害依旧存在的。

同时在前处理生产中,氟离子浓度会不断累积,极易吸附在金属表面而造成清洗不净诱发问题,如残存于漆膜下会导致附着力和耐腐蚀等性能下降)。

此外,漆膜的附着力方面,锆盐也不如磷化和硅烷处理,因此就有研究人员将硅烷或硅溶胶加入锆盐体系中加以改性,据悉,经锆盐硅烷协同处理得到的无定形的复合膜层(一般膜厚为50~200nm),其漆膜耐中性盐雾试验亦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4.2纳米陶瓷硅烷复合膜技术的应用工艺

表6:

某汽车零部件阴极电泳前纳米陶瓷硅烷复合技术处理工艺

* ECO-101系美国依科公司产品.

4.3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工艺评价

据悉,现有的涂装前处理生产线可直接替换使用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技术,该工艺较磷化工艺长度缩短;处理时间短提高了产能;槽液不含磷,避免了磷化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槽液无需加热,节能能耗;前处理中无需表调、钝化及除渣系统的设备,节能了新线投资成本;槽液监控更方便不再需要检测表调、促进剂、钝化剂等,大大减少了运行和维护费用。

于此同时,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漆膜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与锌系磷化膜性能相当(结果见表7),作为替代传统磷化工艺的新技术,它满足了节能减排的环保型涂装处理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表7:

某汽车零部件阴极电泳涂装后的主要性能

前处理方法

附着力

耐中性盐雾试验(500h)

三元磷化处理

0级

1.0

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

0级

0.5

*NSS单边腐蚀扩张宽度单位:

mm.

5.结论

5.1各种各种无铬无磷的新型涂装前处理技术解决了传统磷化存在的弊端,它们无磷无渣不含重金属离子工艺段等优点(具体见表8),在保证产品性能指标的同时也解决了污染问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目的[6];

5.2硅烷前处理技术可应用于钢铁和铝合金等基材的喷粉和喷漆涂装前处理;

5.3纳米陶瓷锆盐处理技术可应用于铝合金、镀锌板等基材的喷粉和喷漆涂装的前处理;

5.4纳米陶瓷硅烷复合处理可应用于钢铁等基材的阴极电泳涂装前处理;

5.5新型前处理纳米膜作为涂料涂装之前的底层时,其性能不仅仅是取决于处理形成纳米膜的这一关键工序,其优越的性能取决于整个前处理工艺中的每一道工序,只有严格的前序处理,各种新型前处理纳米膜和涂层的结合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5.6环保型涂装前处理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各种有机/无机复合型的表面前处理技术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们互相关联又相互区别,互相交叉取长补短,不断推动新型前处理的发展。

表8:

传统磷化工艺和新型节能环保涂装前处理工艺

铁系磷化

锌系磷化

锆盐处理

硅烷处理

锆盐硅烷复合处理

pH

3.5~5.5

2.5~4.5

4~5.5

4~10

4~5.5

温度(℃)

RT~70

40~75

RT~50

RT~50

RT~50

时间(min)

5~15

5~15

0.5~2

0.5~2

0.5~2

浓度(%)

1.5~5.0

1.5~5.0

1.0~5.0

0.1~10.0

1.0~5.0

工序1

脱脂

脱脂(两道为宜)

脱脂

脱脂

脱脂

工序2

水洗

水洗(两道为宜)

水洗

水洗

水洗

工序3

铁系磷化

表调

水洗

水洗

水洗

工序4

水洗

锌系磷化

锆盐处理

硅烷处理

锆盐硅烷复合处理

工序5

钝化处理

水洗

新鲜RO/DI

水洗(可略)

新鲜RO/DI

工序6

钝化处理

钝化(可略)

钝化(可略)

工序7

RO/DI水洗

外观形貌

蓝/紫/灰/金黄

灰/黑

蓝/金黄

无色

蓝/淡黄

膜重(mg/ft2)

20~80

150~1000

3~20

痕量

3~15

膜层电镜图

(SEM/AFM)

/

膜层结构

无定形

晶体

纳米晶

有机/无定形

无定形

防蚀性能

2/3

3/4

3

2/3

3

注:

1ft2=0.093m2;评价级别:

1=差;2=中;3=良;4=优

参考文献

[1]胡国辉;金属磷化工艺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王锡春,杨必暖,林鸣玉;最新汽车涂装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黎完模,宋玉苏,邓淑珍;涂装金属的腐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D.Zhu,W.vanOoij;Corrosionprotectionofmetalsbywater-basedsilanemixturesofbis-[trimethoxysilylpropyl]amineandvinyltriacetoxysilane;ProgressinOrganicCoatings;2004,49:

42-53.

[5]G.Gusmano,G.Montesperelli,M.Rapone,etal;Zirconiaprimersforcorrosionresistantcoatings;SurfaceandCoatingsTechnology,2007,201:

5822-5828.

[6]王一建,钟金环,黄乐,施国颖;金属工件涂装前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涂料工业,2009,39(12):

24-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