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010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课时练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

(一) 北冥有鱼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míng)     鲲(kūn)徙(xǐ)抟扶摇(tuán)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盘旋飞翔

扶摇:

旋风

(2)亦若是则已矣是:

这样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为①其名为鲲(叫作)

②化而为鸟(成为)

(3)之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①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②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③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而①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②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

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D.似与游者相乐

6.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7.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

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作者主要通过鲲鹏变化、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9.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示例】①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对比。

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10.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

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

请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示例】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03 拓展阅读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①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 ①斥鷃:

斑鸠之类的小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志:

记载

(3)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气息,这里指风

(4)此亦飞之至也至:

极点

12.翻译下列句子。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2)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13.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鹏和斥鷃的形象。

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有崇高理想,“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斥鷃不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目光短浅,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

附【乙】文参考译文:

穷发(沙漠)的北边有一片海,叫作天池。

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身长的,它的名字叫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乘着旋风,像蜷曲的羊角一样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青天,这样以后准备南飞,要到南海去。

斥鷃嘲笑它说:

“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

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一仞为八尺)就下来,飞翔在蓬草、蒿草之间,这样的飞翔也是快活到了极点啊。

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濠梁(háo)   鲦鱼(tiáo)   循其本(xún)汝安知鱼乐(rǔ)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安知鱼之乐 安:

怎么,哪里

(2)固不知子矣固:

本来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

完全,肯定(是这样)

(4)请循其本循:

追溯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再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心境。

6.这一场辩论中,你欣赏庄子还是惠子?

为什么?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03 拓展阅读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

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⑤!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相梁:

在梁国为相。

②国:

国都。

③练食:

干净的竹米。

④醴泉:

甘美的泉水。

⑤吓:

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庄子往见之 见:

拜访

(2)或谓惠子曰或:

有人

(3)非练食不食食:

(4)非梧桐不止止:

停止,休息

8.翻译下列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9.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宰相的。

(意对即可)

10.庄子所讲故事中的“鹓

”“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庄子,惠子,惠子的相位。

11.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意的是哪句话?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鄙视权贵,视高官厚禄如粪土的性格。

附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拜访他。

有人告诉惠子说:

“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上方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22 《礼记》二则

(一) 虽有嘉肴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    弗:

(2)虽有至道至道:

最好的道理

(3)不知其善也善:

(4)教然后知困困:

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

自我反思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味美   今义:

主旨

(3)教学相长  古义:

教与学  今义:

教书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

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

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教学相长也。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03 拓展阅读

(六盘水中考改编)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 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

通“曝”,晒干。

④参:

通“叁”,多次。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2)然后能自强也强:

勉励

(3)学不可以已已:

停止

(4)故木受绳则直故:

所以,因此

1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略。

(要求:

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

附参考译文: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行为就不会有差错了。

(二) 大道之行也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guān)男有分(fèn)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能:

才干出众

(2)讲信修睦修:

培养

(3)不独亲其亲亲:

父母

(4)不独子其子子:

子女

(5)矜、寡、孤、独、废疾者寡:

老而无夫者:

……的人

(6)男有分分:

职分,职守

(7)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

作乱害人的事作:

兴起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 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 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

女子出嫁 今义:

归来,归属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害人 今义:

小偷,窃贼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

(解析:

A.故人不独亲其亲。

7.填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照应此句的是:

是谓大同。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9)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从人才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03 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 ①穷:

困境。

②分:

区分、辨别。

③屈:

竭尽。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下为公        为:

(2)矜、寡、孤、独、废疾者孤:

幼而无父

(3)故制礼义以分之故:

所以

(4)以养人之欲以:

13.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附【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回答说:

人生来就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23 马 说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   故:

所以 虽:

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

只,仅 奴隶人:

奴仆

(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

(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

马槽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犹,尚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才能、才干

(7)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3)之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6.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填空。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02 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分析问题:

①千里马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千里马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得出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9.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

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03 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人:

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

何用。

③捐:

花费。

④期年:

满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