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501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喜爱的教育家徐特立Word文档格式.doc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二、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七十多年,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1940年至1942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培养科技人才的先河。

毛泽东称赞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更是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

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基础教育方面,徐特立提出“以民教民”“互教互学”的群众路线教学法,使苏区的扫盲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陕北根据地,徐特立创立文盲师范,开展冬学运动,进行着埃德加•斯诺所说的“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世界上最艰难的教育事业。

他殚精竭虑,使陕北地区落后不堪的教育状况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高等教育方面,徐特立高屋建瓴办好延安自然科学院,使其成为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的摇篮。

为革命事业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后虽几经辗转变迁,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老院长徐特立教育思想为指引,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延安精神,培养了大批“红色国防工程师”以及科技、管理优秀人才,成为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特立在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丰富的群众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群众为学生,且以群众为教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产生于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制作传承活动中,如果没有教育传承活动,人类文明的延续是难以想象或难以为继的,而教育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人民群众——一切劳动者的劳心与劳力并重实现的。

他于194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出近代教育“否定了封建的教师本位、教科书本位及注入式……,转变到学生本位及生活本位主义,但还没有进到群众本位”。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以他们的劳动创造了教育,教育属于人民群众,这是“群众本位”思想的早期概述,以后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徐特立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本位”的教育科学思想体系,包括创造性人才培养观、身教主义等。

当前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办教育。

在办学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依靠广大教师,注重学生发展,这正是徐特立“群众本位”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徐特立领导延安自然科学院把中央“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精神与群众性大生产运动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方式。

他撰文指出:

“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

”他认为:

“一切科学都是建筑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科学替生产服务,同时又帮助了科学正常的发展,技术直接的和生产联系起来,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一部分”。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科学“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

徐特立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教育具有生产性”认识的先驱。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事实雄辩地印证了徐特立“三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

其中四点特别给我们以启示:

行动上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献身党的教育事业。

徐特立从青年时代起就主张平民教育,主张为劳动人民办学。

投身中国革命后,从倡导平民教育转为无产阶级教育,在苏区、陕北从事最艰难的教育事业。

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抱有最深厚的感情、最真挚的热爱,最具人类文明的仁者爱人之大爱精神。

贯彻群众本位的教育实践。

徐特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工农劳苦大众及其子女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实际行动推进“群众本位”理论发展,开展平民、女子、孤儿、士兵、干部教育,奠定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础。

身教重于言教的品德。

徐特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他破产读书,自学成才,循循善诱育学生,步行长征两万里,作为毛泽东终身之师“师毛”,是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的模范。

与时俱进,探索教育科学的精神。

他主持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教育方针大讨论,探讨党与非党、博与专、理论与实践结合等问题,为建国初期及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教育方针讨论奠定了基础。

他强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全面地科学分析,强调教育首先要塑造人,教育要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解决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

三、对徐特立教育思想的评析

(一)、环境教育与教育改造环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是对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的阐述。

徐特立同志认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他经常以“孟母择邻”和“一傅众咻”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中,徐老强调社会环境是主要的,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当时的老根据地或解放区是新中国的雏形,那里的政治是新的政治,经济是新的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同志式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从白区来到老根据地或解放区的青年,一接触到这些社会环境,就受到极大的教育。

新的环境启迪了人们的革命思想。

徐老经常讲这样的话,我们要培养青年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首先要把革命根据地建设成为全中国的模范,使整个根据地都成为教育儿童和青年的活的教材。

在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教育作用时,徐老还认为,外界环境是通过人的主观因素的内因起作用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辩证关系,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徐特立同志又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环境的巨大能动作用。

他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处于反动阶级的的统治下,或者是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他都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积极地充分地发挥了教育的动员作用。

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努力开展扫盲运动,不仅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也是和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各项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在抗日战争中,他说:

“在学习人类历史知识遗产的口号之下,还应该发扬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即创造性、斗争性、科学性,这是我们学习的作风。

我们所以能了解战斗情况,把握正确政策,而不是依靠旧有的一般的教育制度。

在这一方面我们是落后的,但学习的作风我们是先进的。

我们所以能支持五年抗战,也是持有这一优良的教育与学习武器。

”总之,徐特立同志一向是把教育看作争取斗争胜利、改造环境和改造教育者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因而毕生付诸实践。

(二)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

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有其一致性,又有其区别性,无论是忽视它的一致性,还是忽视它的区别性都要违背教学规律,影响教学效果的。

认识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深入事物本质的过程。

列宁说: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无论是成人、青年或儿童到一个工厂、农村、商店总是先接触到那里的个别事物,然后才可能对那个工厂、农村、商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正如鲁迅所说的:

我们到动物园里看狮虎,怎么看?

我们总是站在铁栅栏外面细细观赏,由栅栏中的片断情况推想出它们在深山老林中的全部生活。

人们的知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书本的知识大都是前人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

学校的教学主要是学习前人的经验,也就是书本的知识。

一个人知识丰富的程度,是和他接受前人的经验多少成正比的,也就是和读书多少成正比的。

书本的知识都是从实践经验和感性实在中概括出来的,学校的教学要尽可能从感性材料中来理解理性知识。

正因为如此,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深刻领会书本的知识,就要利用一切形象化的东西,指导学生从事一切有益的实践活动。

徐特立同志根据这种正确的认识路线,创造和发挥了辩证唯物的教学理论,既反对形式主义的教育理论,又反对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所谓现代教育派与传统教育派两大教育思潮的斗争。

现代教育派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根据的实用主义,传统教育派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理论根据的形式主义。

传统教育派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区分书本知识学习的种种方法和阶段,并不懂得实践的作用,虽然也提出过“应用”等等,但都是在书本知识范围打圈子。

现代教育派虽然提出了实践的作用,但都是生活范围的实践,抹煞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只有在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础上才能真正克服这两种片面性,建立起真正科学的教学理论。

徐特立同志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书本知识与感性知识要随时活生生地结合起来。

从学习书本知识来说,不但要通读全书,领会整体,而且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基本的东西,书本上的基本原则、原理和定义。

认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都是科学理论知识的结晶,或集中表现,必须要求学生把这些东西背诵起来。

他说,自己曾经背通过列宁主义的定义,收益是非常之大的。

徐老根据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提出要采取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熟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和公式,然后引向实际,和自己多年的斗争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会和理解;

一种是对自己多年回答不了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那里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生动地结合起来。

徐老进一步发挥了直接生产取得的知识与学习书本取得的知识的辩证关系:

即从劳动中所得的知识,只是常识,所谓教与学,就是要把常识转化为初步的科学,即对于第一本质的认识、第一形态和第一运动的认识及不甚精确的数量认识,个别的分析与原始的综合都是必要的。

停止在原始的常识,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了。

一跃跳到严密的科学,就会脱离学者的生活太远了,成为幻想,成为一种不能透过脑来分析、透过手来实现的科学。

那么,离开了学生活范围的科学,虽然客观上还是绝对的科学,而在学者主观上只感觉到是神秘了。

我们的口号是:

不害怕科学难了解,而停止在常识上;

也不离开常识,跳跃到科学领域;

只是紧靠着常识,利用常识,转化为科学,反对一切无基本知识的跳跃。

学科学起初就不能从“科学”出发,而是要从常识出发,从原始的东西出发,因为从科学出发就深了,从常识出发,把常识分析综合,做出科学的结论,由浅入深,把常识科学化,这就是综合经验,也就叫做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这种结合不是影响学习知识,而是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不是妨碍生产,而是提高生产效率。

徐特立同志积极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使这种结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有时多从事生产,有时多从事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

“我们边区和其他解放区还在提倡工农普遍识字。

知识分子普遍参加生产,使我们的人民大众都成知识分子,使所有知识分子,都成为能生产者。

这就是我们改造教育的总方针。

”徐老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指出虽然马克思主张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却不是把生产当作糊口的手段,而是当作教育的手段。

他说,学校中的实践是为着实地教学,从实地吸收有生命的知识,不是为着生产,也不是为着社会服务,而是解决学习问题,但并不是反对参加社会活动和参加生产活动。

生产劳动,学习文化,辩证统一,合理实施,相辅相成。

(三)注入式与启发式,征戒与说服

徐特立同志在教学方法上和其他问题一样,是采取分析的态度,而不是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从落后的方法中看到它所包含的合理成份,从进步的方法中看到它不足的方面。

徐老认为注入式是和传授封建教条相联系的,是扼杀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

鲁迅曾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中国的封建私塾,资产阶级学校的满党灌输,都是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徐老和鲁迅一样,对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深恶痛绝的。

注入式就是先生讲,学生听,就是不跟学生商量,强迫学生接受,把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也照着书去灌输,不管学生听不听,还是照样的念下去,这是片面的东西,是封建的旧式的教学方法。

徐老多次谈过,他无论是教蒙馆,还是教师范,讲课总是先提出问题,和学生讨论商量。

徐老不同于一般的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

方法是由内容来决定的。

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教学内容,就必须是要采取注入式的方法。

如果是革命的科学的内容,在某些场合下,采取注入式也是有必要的。

正因如此,我们还不是在一切场合否定注入式,在实习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的问题是非用注入式不可的。

如讲一个学生没有经验过的特殊历史问题,那就要先作报告,后作讨论,这种报告就是注入式的。

又如技术课程,在动手时是教师示范,这示范也是注入式的。

这就是说,注入式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主要决定于内容以及学生接受的程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作为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对立物出现的。

在封建教育注入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时候,不少教育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光辉思想。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就是一种朴素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知识极大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家把启发式教学作了理论的论证,提倡启发式教学法,这是教育科学的极大进步。

徐特立同志总是随着时代步伐前进的,不仅从受封建教育进入学习资产阶级的科学,最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废除注入式,采取了启发式。

徐老认为教学不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单纯的说教,是绝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学和工作一样,要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不突出重点,就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讲解书本知识与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是要很巧妙地结合起来的。

因此,他在战争环境中,曾经倡导学生亲手画图和制作种种模型,有时自己也参与了这些工作。

利用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手段,要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要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一般的说,图象不如模型,模型不如实物,采取什么样的形象化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在有些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图象或模型比实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的教学法认为语言、符号不及图画易于理解,但是讲一个事物是学生经验过的,如一把剪刀是家常用的,教师为着教一把剪刀,他在黑板上画一把剪刀,那么这把剪刀是多余的,妨碍学习时间的。

又如教学方法上提倡图画代替文字,机械的使用这种方法,仍然是一种错误。

正因为如此,教师学会辩证的处理教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徐老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强调应以高度的民主精神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他在自己办的学校里废除一切奴化学生的反动教育制度和方法,尊重学生人格,提倡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纪律。

他废除体罚,提倡说服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

一切纪律只是自觉的遵守,不是受到无理的外力压迫而遵守。

因此,对于破坏纪律的学生,不是惩戒而是说服。

说服的办法不是由教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

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克服无知的盲动。

关于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徐老作了具体的科学的分析。

他指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或者出于一时感情的冲动,事后常常自己忏悔;

或者出于自以为合于真理,合于人情,坚持自己的意见。

前者不必惩罚也可能自己认错,后者在没有把事情弄清以前,单纯的加以惩罚,那么就只有两个前途:

其一,就是无理的屈服,即盲目的服从;

另一,就是更增加其不满,另找寻报复的机会。

前者必使学生渐成奴性,后者必使学生更加横蛮不讲理了。

因此,惩戒方法以不用为是。

在这方面徐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教育者的榜样。

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地责备犯错误的学生,总是谆谆劝诱,有时甚至不直接批评,采取写诗作歌谣的办法来教育学生,所以学生都非常敬佩他。

在转变犯错误的学生方面,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不侮辱他的人格,更不能认为他年幼可欺,朽木粪土,要坚信他将来要长大成人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他转变过来培养成人,因此要努力保存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以好环境包围起来,暗示他们有很好的前途,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

(四)批判与继承

列宁曾经说过要创立共产主义,必须批判吸取人类过去一切的知识。

徐特立同志正是根据列宁的指示,精辟地论述了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徐老指出,“一定要继承过去的遗产,不能忽略过去的遗产。

一定要了解过去发展的历史,才知道它发展的情况。

凡是伟大的人物,他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都是由于他吸收了过去人类历史的知识遗产而来的。

凡是前进的东西,都是从落后的东西发展而来的,绝不是凭空产生的;

落后的东西给前进的东西以创造的基础。

”[4无产阶级要创造真正科学文化和教育,一定要吸取人类一切积极的文化遗产,特别要把资产阶级的东西转为无产阶级的,把外国的东西转为适用于中国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的国家,在长久的历史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比任何别的国家都多,应当尊重、吸收,不应当鄙弃。

我们提倡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和“国粹派”不同,他们是为了保存中国一切落后反动的东西,我们是为了发掘一切积极有用的东西,创造更高级的现代文化。

徐老曾经多次告诉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法。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也要,现在的也要,外国的也要,中国的也要。

把古代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中国的结合起来,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

徐老在文化教育遗产关于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上,作了最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