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516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

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赞道的劳动者!

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

(1)童心:

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2)爱心:

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我为什么要回到学校?

车站惜别,(3)责任心:

和孩子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

我把什么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民主中国?

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和公共知识分子!

陶行知“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4)专家:

课堂教学很棒,并有专业造诣,“最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他当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

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

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

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

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词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5)思想家: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最好的教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

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思维触觉越来越麻木的“教书匠”,显然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重任。

作为“思想家”的教育者,在既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

(6)心理学家:

用心灵赢得心灵,“最好的教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

因此,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

“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教师的谈话)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三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道成长),“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

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

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陶行知),陶行知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建立平等的精神对话关系,第一届学生给我的信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

教学调查,投信任票,班规的监督从教师节的特殊礼物到毕业之际的尊师卡:

“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四、我每天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上好一堂语文课,营造对话的课堂情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

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

“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

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

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因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

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

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

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

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我以前上课,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

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

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

能不能在教师讲授之前让学生有一个“纯净的阅读”?

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

(比较孔乙己和冬天)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

因此我现在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

教师的作用何在?

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研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发言权?

这个问题似乎是不难回答的,当然有!

但现在一些老师片面理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便不那么愿意向学生发问了。

其实,既然是“对话”,就是双方的事;

如果只是一方说,叫什么“对话”呢?

不错,在“学习共同体”中,就思想权利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

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

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

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

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2005年10月27日的一封信,筱盈同学:

接到这封信,你可能感到有点突然吧?

别紧张,我不过是把你当朋友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这些想法,本来那天晚上和你聊天时我就想说的,但几次话到嘴边都没有能够说出口,因为我怕让你难为情。

但这些话不说我又觉得对你不负责任,毕竟我是你的班主任,该说的还得说。

于是我选择了写信这种方式。

既然是朋友,我就单刀直入吧!

听说注意,的确是“听说”,你和外班的一个男生有超越一班男女同学界限的交往,是吗?

如果是这样,我就想谈谈我的想法。

当然,也可能是有的人过于敏感,误解你了。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我开始不相信,因为我觉得筱盈那么单纯的一个女孩怎么会那样呢?

后来一想,即使又要提醒你注意,我说的是“即使”你真的有“那种感情”,其实也很正常呀!

“朦胧的情感”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

我多次说过,少男少女互相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种感情甚至是很纯真的。

只是在这关键的时期我指的是冲刺高考的高二高三阶段,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精力,如果不是天才,恐怕很难两全其美。

上学期我曾给三班的同学开设过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

提到我大学时读过一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写文革中一对青年男女,后来两个参加了不同的派别。

男父是共产党高级将领,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个人经历很多感情波折;

多年后他们偶然遇到了。

女主人公叫南珊,她说了一段话非常好: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

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

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

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是呀,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

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

上周星期四我女儿来给你们交流,面对有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

“我们要考虑现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做什么?

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最应该做的事,如果把下个年龄段的事提前到现在来做,就意味着在两个年龄段都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且两件事都做不好!

”你觉得呢?

上学期,在我所任教的高一(3)班建立了一个班级网站,“五一”期间我在网上读到我班一位同学的帖子我的感情经历,这位同学谈到自己的苦恼,就是陷入了一种朦胧的情感,经过思想斗争,这位同学决定放弃,而把精力用于这个年龄段自己最应该追求的东西。

文章写得非常真实感人。

我读了之后,在后面写了一个跟帖。

我的跟帖全文如下,读了这篇文字,我非常感动。

你的心湖曾掀起过一片青春的美丽涟漪,这是生命最美的风景,美在纯洁,美在朦胧。

但这不是唯一的风景。

你终于走过了这片风景,向着前面更美的风景进发。

就凭这一点,我把你视为我最骄傲的学生!

我向你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敬意!

我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进入青春期的心同样为异性同学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颤动。

记得我转学的时候,一个我心仪的女同学鼓起勇气向我含蓄而明朗地表示了那个“意思”,我在紧张恐慌的同时,感到一种微妙的幸福。

虽然后来因为胆小我并没有接受这份情感,但现在想起来我仍然感到温馨。

生命到了这个季节必然会萌动着一种纯洁的憧憬或企盼。

爱和被爱都不是错,因为这是青春的阳光抚摸心灵所感到的温柔。

错在时间和地点。

同学们还记得我说的这句话吗?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我们既然选择了读大学,就把自己同其他同龄人区别开来了,就意味着我们自动放弃了一种其他同龄人可以“享受”的“生活”。

所谓“不一样”,不在于我们班的同学不会产生某种感情,而在于面对这种感情,我们能够以高远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表现出我们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追求更长远的幸福,追求更有质量的生命,追求更持久芬芳的感情花朵!

因为我们的确和他们不一样!

放弃,是为了更美好的追求。

祝贺你把握好了自己青春的航向!

这次你战胜了自己,也许未来两年你又会不经意地堕入“朦胧的情感”,不要紧,随时提醒自己,随时战胜自己,你就成了一个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真正的人!

握手!

我会为你一生祝福的!

现在这位同学还在我们班,每次我看到这位同学总是感到欣慰和骄傲。

筱盈,李老师刚才说了,也许你并没有像我认为的那样。

不管如何,李老师都希望你能够把握好自己青春的航向。

写这封信我有过犹豫,但一想到教师节你发给我的短信,我就有了自信不管怎样,筱盈一定会理解老师的!

希望能够听到你的看法,可以写到我的信箱里。

(为了不影响你的学习,这封信我请王老师星期六转交给你。

另外,我是用拼音输入,所以肯定有不少错字,请原谅!

)祝你每天都有来自学习的快乐!

你的朋友李镇西2005年10月28日,至少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从教育爱心到教育民主,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有两个导向:

专制和民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

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

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让教育充满民主精神,爱因斯坦: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

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阿克顿:

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民主教育的对立面:

非人教育,等级教育,共性教育,听话教育,守旧教育,,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老师,用我的笔吧!

”(关于师生平等)心灵的选择我的两次公开课从教22年,我多次上公开课,惟有这两次公开课我印象最深。

有意思的是,当年上我的老师,评课者一致好评,学生却不买账;

十多年后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起专家和老师们的争议,却赢得学生欢迎。

不能说学生的感受与专家的评价是绝对对立的;

但当二者不太统一的时候,教师的选择便折射出其教育观。

这两次公开课都促使我思考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并带动了我对整个语文教育的探索。

而思考的核心仍是那个朴素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灵与社会的“好评”之间,我应该选择什么?

至少阅读一万字,尴尬与自豪-,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

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

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

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

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

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

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

二是为人境界。

有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精华的滋养,哪怕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人格也自成境界。

我岳父那种善良、正直、坦荡、超然、淡泊,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纯粹的人”。

三是现代意识。

万老先生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使他关于民主、科学、宪政、人权等意识非常浓厚,至今我和许多朋友聊的一些“启蒙”的“前卫观点”,在他看来都是最基本的常识。

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是我和他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对话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捉襟见肘,而万老先生却游刃有余。

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我的启蒙读物大多是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

回想我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是在“文革”中,但一本本或没有封面或残缺不全的“禁书”:

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一颗少年的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

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竟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

正是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

“我是一名知识分子!

”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降生于封闭的社会但成熟于开放时代,文革入学使我们知识结构先天残缺但经历丰富使我们人文素养相对厚实,少年受骗于极左路线但成年后依然理想不灭,不是老三届但有老三届们多舛的命运和坚忍的品格,不是新生代但有新生代们开放的胸襟和年轻的心态,尴尬而不狼狈,遗憾而不惭愧,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于漪们引领于前而年轻人激励于后,青春渐渐离去而激情依旧燃烧,我比较注意读四类书,1。

教育经典:

别冷落了经典我曾经给一些青年老师推荐教育名著,他们往往说:

“教育经典恐怕很难读懂吧?

尤其是外国教育名著。

再说了,现在什么时代了?

那些过时的东西能解决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吗?

”这可能正是造成教育经典被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而我要说,这种看法实在是对教育经典名著的一种严重误解。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

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

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

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

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

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

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

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

”(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

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

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

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

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2。

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3。

人文著作:

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何谓“非功利阅读”?

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

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

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

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我们是“人”!

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

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需要读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书;

但教师同时又被许多人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则更多地取决于“灵魂工程师”们是否有上面所说的“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

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

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

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

“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

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最近读的书:

胡适还是鲁迅回眸苏联爱因斯坦传文坛风云录像少女一样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沧海遗珠,4。

校园文学写中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