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29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docx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

 

          杨曾文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出版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曾长期流行

     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影响很大。

唐後期以後,

     慧能创立的南宗迅速风行全国,发展成禅宗的主流,北宗逐

     渐衰微。

与此相应,禅宗的史书、禅法论著,也多是南宗的

     著述,而北宗的史书文献在进入宋以後渐渐湮没无闻。

本世

     纪二十年代以後,中日学者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大量早期禅

     宗文献,其中关於北宗的史书以唐净觉的《楞伽师资记》、

     杜 的《传法宝纪》二书最为有名,从中可以了解禅宗早期

     的历史和北宗对禅法的主要主张。

     

       本文据有关资料对《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683-?

     的生平事迹作了考察,并对他所著的《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思想作了分析介绍。

所用《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本

     子是敦煌名士任子宜於1935年在敦煌千佛山之上寺发现的,

     史学家向达1943年曾目睹并在《西征小记》的文章中向世

     人介绍过,现保存在敦煌县博物馆中。

     

       本文对净觉的家世及出家前後师事神秀、慧安、玄赜的

     经历等作了考证。

说净觉在太行山灵泉谷写了《楞伽师资记

     》,此书是在继承其师玄赜《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写的。

     净觉在此另著有《金刚般若理镜》一卷,久佚。

开元十五年

     (727)

他应请到金州注释《般若心经》,此即《注般若波罗

     蜜多心经》。

     

       笔者在净觉《注般若心经》思想的介绍中,认为他对经

     文的注释,可看作是他对禅法的理论主张。

净觉据般若空思

     想,对世俗世界及其一切观念、言教作了彻底的否定,认为

     最高的认识境界是在精神上达到「空无所得」,由此而得超

     凡入圣的至上智慧。

本文又通过分析认为,净觉据中观「不

     二」法门,主张出世与入世相通,说「生死性即涅盘」,众

     生可在现实生活中修证成佛。

这种主张接近南宗的禅法理论

     。

文後所附《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是以敦煌博物馆

     所藏抄本

(编号七七)为底本,参考敦煌文书斯坦因4556号

     (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照片和日本柳田圣山的校本

(载其

     《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而校订的)。

本文的发表,将为研

     究禅宗早期历史和思想,提供新的资料。

                 238

    一、净觉其人其事

    

(一)前言

      敦煌县博物馆所藏七七号抄经原是已故敦煌县名士任子

    宜所有。

1943年历史学者向达到敦煌访查古写经时,曾从任

    子宜处见过这个抄本。

他在1950年发表的《西征小记》中对

    此作了报导,说在这个抄本上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直了性坛语》、《南宗顿教量上大乘

    坛经》及净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般若」上误

    加「金刚」二字)。

(1)净觉《注般若心经》迄今共发现

    两个抄本。

敦煌县博物馆所藏者为第一个抄本。

      1954年,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收藏的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写本微缩胶卷中,发现了净觉

    《注般若心经》的另一个抄本,编号是斯坦因四五五六。

    抄本首缺,字迹也不甚清晰(报导见1958年10月日本《佛教

    史学》第七之三)。

      向达在任子宜处看到前述抄本时,曾把净觉《注般若心

    经》抄出。

此後,向达的抄本经外国学者抄传到国外,辗转

    传到日本。

柳田圣山以斯坦因本为底本,参照向达手抄本作

    了校勘,并详加注释,发表在1967年由法藏馆出版的《初期

    禅宗史书的研究》的「资料的校注」之中。

可见,敦煌县博

    物馆所藏净觉《注般若心经》(下称敦博本)在没有正式发

    表以前,已通过向达的抄本为部份学者所知。

但这里所发表

    的净觉《注般若心经》是笔者的新校本,是以敦博本为底本

    ,既参照了斯坦因原本,又参考了柳田校本而校出的。

柳田

    圣山教授的校勤成果,被充分吸收。

    

(二)净觉及其著作

      关於净学的事迹,一般佛教史书无载。

从敦煌文书中发

    现的净觉的另一部著作《楞伽师资记》的自序、这里发表的

    《注般若心经》前面的李知非的「略序」,以及《全唐文》

    卷三二七所载王维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并序

    》三个资料,记载了净觉生平的部分情况。

      净觉,俗姓韦。

李知非「略序」说其祖是「道遥公」之

    後。

北周韦 (502~578),京兆杜陵(治今西安市南)人

    ,为北周名将韦孝宽之兄,周明帝赐号「逍遥公」。

周武帝

    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韦 辨其优劣。

「 以三教虽

    殊,同归於善,其□似有深浅,其致理如无等级」,及著《

    三教序》奏上,帝览而称善(《北史》卷

    ────────────

    

(1)此文後收入三联书店1957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239

    六十四本传)。

武则天时任司属卿(宗正卿)的韦思谦,「

    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旧唐书》卷八十八本传)

    ,就是韦 的後裔。

其子承庆、嗣立皆在武则天,唐中宗时

    受到重用。

《旧唐书》卷八十八「韦嗣立传」载:

       嗣立与韦庶人宗属疏远,中宗特令编入属籍,由是顾

       赏尤重。

尝於骊山构营别业,中宗亲往幸焉,自制诗

       序,令从官赋诗,赐绢二千匹。

因封嗣立为逍遥公,

       名其所居为清虚原幽栖谷。

    《通监》卷二百九载:

       嗣立与周高士韦 同族,赐爵逍遥公。

嗣立,皇后之

       疏属也。

      这里提到的韦庶人即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因效仿武则天

    垄断朝政,毒死唐中宗,唐隆元年(710)被临淄王李隆基

    (後为玄宗)率兵所杀,追贬为庶人。

韦承庆、嗣立之子皆

    见史传,并没有出家为僧者,因此,净觉很可能属於他们的

    孙辈。

王维《碑铭》说净觉是「孝和皇帝庶人之弟」,自然

    不是亲弟,而原是「宗属疏远」之弟。

然而在韦后专权之时

    ,「树用亲党,广纳货赂」,沾亲带故者自不必说,甚至「

    臧获屠贩之类,累居荣秩」(《旧唐书》卷五十一「韦庶人

    传」)。

净觉正是在这个时候出家为僧的。

      王维《碑铭》说:

       中宗之时,後宫用事,女谒 盛,主柄潜移。

戚里之

       亲,同分 组,属籍之外,亦绾银黄。

况乎天伦,将

       议封拜,促尚方令铸印(原「尚」作「上」),命尚

       书使备策。

诘朝而五土开国,信宿而驷马朝天。

禅师

       叹曰:

昔我大师尚以菩提释位,今我小子欲以恩泽为

       侯。

仁远乎哉,行之即是。

裂裳裹足以宵遁,乞食糊

       口以兼行,入太行山,削发受具,寻某禅师故兰若居

       焉。

      李知非「略序」说:

       其禅师年二十三,去神龙元年在怀州太行山稠禅师以

        杖解虎斗处修道,居此山注《金刚般若理镜》一卷

       。

其灵泉号『般若泉』也。

      看来这两个记载说的是同一个时间的同一件事。

据此,

    净觉在唐中宗复位的神龙

                 240

    元年(705)为逃避从韦后封官授爵的恩荣,到怀州(治今

    河南沁阳)太行山的北齐僧稠(480~560)曾住过的地方出

    家修道。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载,北齐文宣帝天

    保三年(552)为僧稠在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的南边建云门

    寺,请他居住。

并引《云门象图》的记述,说僧稠「解 虎

    之斗情,禁稍养之深毒。

」可见净觉修道的地方就是属於太

    行山脉的龙山的云门寺旧址,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的宝山。

      神龙元年(705)净觉年二十三。

可见他生於唐高宗永

    淳二年(683)。

大概从北周逍遥公韦 以来,韦氏家族就

    信奉佛教。

在净觉出家之前,已经奉佛学禅了。

据《楞伽师

    资记·序》

(2),记载武则天大足元年(700),净觉在东

    都洛阳「遇大通和上讳秀,蒙授禅法,开示悟入,似得少分

    。

每呈心地,皆云努力」。

四年後,神秀去世。

由此可知,

    净觉在到太行山出家为僧之前,已经从神秀接受北宗禅法。

      太行山「灵泉」(般若泉,《楞伽师资记》的「太行山

    灵泉谷」当为同地)距洛阳不远。

看来净觉有时也离开此地

    回到洛阳。

《楞伽师资记》自序说:

       有安州寿山大和上讳赜,俗姓王,太原祁县人也。

       高祖作牧,生在云梦之泽,是 州东山忍大师传灯弟

       子也。

......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景龙二年,有□召入

       西京。

便於东都广开禅法。

净觉当即归依,一心承事

       ,两京来往参觐,向经十有余年,所呈心地,寻已决

       了。

祖忍大师授记云;安州有一个,即我大和上是也

       。

      李知非「略序」说:

       净觉......先是荆州秀大师门人,复是洛洲嵩山禅师

       足下,又是安州寿山赜大师传灯弟子。

古禅训曰:

       太祖时,求那跋陀罗三藏禅师以《楞伽》传灯,起自

       南天竺国,名曰南宗。

次传菩提达磨禅师,次传可禅

       师,次传粲禅师,次传蕲州东山道信禅师,远近咸称

       东山法门也。

次传忍大师,次传秀禅师、安禅师、赜

       禅师。

此三大师,同一师学,俱忍之弟子也。

......

       其赜大师,所持摩纳袈裟、瓶钵、 杖等,并留付嘱

       净觉禅师。

比在两京,广开禅法,王公道俗,归依者

       无数。

      弘忍(601~674)的著名弟子有十一个,其中的潞州法

    如、荆州神秀、安州玄赜、嵩山慧安(老安、道安)、资州

    智诜及南宗创始人韶州慧能等人最为有名。

净觉

    ────────────

    

(2)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附录资料。

此书1967

     年由法藏馆出版。

                 241

    在景龙二年(708)师事玄赜之前,除从神秀受传禅法,还

    师事过嵩山慧安。

      慧安(582~709),《宋高僧传》卷十八、《景德传灯

    录》卷四都有传,另《全唐文》卷三九六有宋儋撰的《嵩山

    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

他师事弘忍的时间,《宋高

    僧传》、和《传灯录》讲是在「贞观(627~649)中」,是

    不可能的。

据《传法宝纪》,道信死於永徽二年(651),

    弘忍才嗣法传禅。

慧安只能在此之後从弘忍学禅,而此时慧

    安已经七十多岁被人称为老安。

此後游历终南山、滑台,久

    视元年(700)与荆州神秀、安州玄赜,随州玄约一起应武

    则天之诏请入京。

慧安经常住的地方是嵩山少林、会善二寺

    。

在神秀去世时(706),慧安曾回家乡荆州,去过当阳玉

    泉寺。

此年受中宗赐的紫袈裟,并应请入京受供养三年。

    龙三年(709)死於会善寺。

慧安的禅法虽属北宗,但与神

    秀有所不同,据《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剑南成都府保

    唐寺无住的禅派就起源於慧安。

原来慧安有一在俗弟子陈楚

    章(或作璋),授禅法於无住;无住虽又从无相(金和尚)

    受法,但其禅法与无相有异,主张「教行不拘而灭识」,即

    不要一切修行仪式,认为「礼忏转读,画佛写经」皆是「妄

    想」所为;又认为「起心即妄,不论善恶」,「无忆无念即

    真,忆念即妄」。

《历代法宝记》也说陈楚章「说顿教法」

    。

《传灯录》卷四载,坦然、怀让到嵩山参慧安,问「如何

    是祖师西来意」,答曰:

「何不问自己意」,「当观密作用

    」;当问:

「如何是密作用」时,慧安「以目开合示之」。

    意为应自悟本性。

《宋高僧传》卷九「怀让传」说:

怀让受

    慧安启发而南下曹溪师事慧能。

看来慧安的禅法比较接近於

    南宗的顿教禅法。

      关於净觉最钦敬之师玄赜,除前面介绍的资料外,所知

    甚少。

从净觉《楞伽师资记》所引的资料来看,他是在玄赜

    所撰的《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写的。

玄赜在《楞伽人法志

    》中以《楞伽经》为心要,说他是在咸亨元年(670)到双

    峰山师事弘忍的,「首尾五年」,「蒙示《楞伽》义云;此

    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又记载弘忍死前说的话:

    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

後传吾道者,只可十耳。

    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又

    对玄赜说:

「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盘後,汝与神秀,

    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从这些记述,可知玄赜是以与

    神秀共承弘忍之後自许的。

      净觉在玄赜门下十有余年,即从景龙二年(700)到开

    元六年(718)以後。

在这期间,他除来往於长安、洛阳之

    外,还曾回到大行山灵泉谷,《楞伽师资记》署名是:

「东

    都沙门释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就是个证明。

此书记载

    :

「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洛州

    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此三大师,是则天大圣皇后,应天神

    龙皇帝、太上皇,前後为三主国师也。

」按睿宗自尊为「太

    上皇」是在先天元年至开元四年死为止(712~716),死後

    才有「睿宗」的庙号。

据此,《楞伽师资记》是净觉在这四

    年之间写於太行山灵泉谷的。

      开元十五年(727),金州司户尹玄度、录事参军郑暹

    等,「於汉水明珠之郡」,请净觉注释《般若心经》。

在这

    期间,「皇四从伯中散大夫行金州长史」李知非「每亲承妙

    决谛观奥义」,看来与净觉相处十分亲密。

对於李知非「略

    序」中的这段记述如何理解?

      唐代金州属山南西道,在今陕西南部的汉水流域,治所

    在西城(今安康)。

所谓「汉水明珠之郡」,即指金州,实

    即治所西城。

唐代有时改郡为州,有时改州为郡。

柳田圣山

    以为「汉水明珠之郡」在今「陕西宁羌州沔县之西部」(

    1967法藏馆出版《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二章第六节),

    又不知其所据。

金州有户不到二万,按《旧唐书·职官志》

    属於「下州」,应有刺史一员,别驾一人,长史一人(正六

    品上),司马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上)及司户、

    司法等各一人(正八品下)。

李知非是「皇四从伯」,意为

    与中宗、睿宗(二人是兄弟)是从兄弟关系,是玄宗的从伯

    父(排行四),其事迹不见史传。

「中散大夫」属正五品上

    。

李知非与金州司户、录事参军是净觉的信徒和供养者。

    觉注《般若心经》时年已四十五岁。

      李知非「略序」说玄赜将衣□「并留付嘱净觉禅师」,

    是否可信?

已不可考。

这种说法虽为早期禅宗师资传衣说,

    但不能看成是祖统说。

从净觉《楞伽师资记》来看,他虽以

    神秀、玄赜、慧安「俱承忍禅师後」,实际以神秀为六祖,

    又以普寂、敬(景)贤、义福、惠福「俱承大通(神秀)和

    上後」。

这与神会的祖统传衣(传「祖传袈裟」,据称是达

    摩的袈裟)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王维的《碑铭》称净觉是「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

    」。

大安国寺是睿宗舍即位前的旧邸建造的,曾在这里从崇

    业受菩萨戒(《宋高僧传》卷十四)。

净觉何时入住此寺,

    何时去世,不得其详。

      净觉的著作,迄今只知有三种:

(1)《金刚般若理镜

    注》一卷,已佚。

(2)《楞伽师资记》一卷,胡适於1926

    年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三种抄本(斯坦因二0五四、四二七二

    和伯希和三四三六),交朝鲜人金久经校刊出版,金後又重

    加校订,收入1934年於沈阳出版的《姜园丛书》之中。

日本

    矢吹庆辉1930年发现第一种,在《鸣沙余韵》(1930年岩波

    书店出版)中影印介绍,後以此为底本,校之以金氏本,收

    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之中。

以上诸本的序文皆首缺。

    1954年筱原寿雄在《内野台岭先生追悼论文集》中发表了用

    以上诸本重加校订并作注释的《楞伽师资记校注》。

1967年

    柳田圣山在《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法藏馆版)的书後,

    所附资料中,吸收以往成果,又利用田中良昭新的发现(伯

    希和三二九四、三五三七),发表了新校订的《楞伽师资记

    序》,补上卷首所缺一百六十余字。

这部分记述净觉师事神

    秀、玄赜事□,十分重要。

此後,柳田又校勘、日译了此书

    全文(《初期的禅史Ⅰ》,1971年筑摩书房版)。

《楞伽师

    资记》是净觉站在北宗的立场所写的早期禅宗的史书。

因重

    视《楞伽经》对禅法的指导意

                 243

    义,以此经的译者刘宋的求那跋陀罗为初祖,此後是菩提达

    摩、惠可、僧粲、道信、弘忍和神秀、玄赜、慧安以及普寂

    、敬贤、义福、惠福,记述八代十三人的详略不同的传记,

    从所引证看,是直接吸收道宣《续高僧传》和玄赜《楞伽人

    法志》的资料而写成的。

引用经典很多,除《楞伽经》外,

    尚有《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维摩

    》、《涅盘》、《无量寿》等经及《大智度论》、《中论》

    等,对传为达摩述的《二入四行论》(《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弟子昙林记》)以及弘忍《修心要论》(未引题目)等也

    加以引述。

在道信章引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竟达全书

    的五分之二篇幅。

本书对研究早期禅宗祖师及北宗的禅法主

    张有很大参考价值。

(3)《注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

    二、《注般若心经》思想略析

      《般若心经》有不少译本。

後奉鸠摩罗什译为《摩诃般

    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玄奘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49年译),此外,唐代的法月、般若和利言等、智慧轮、

    法成也都有异译本,宋代施护译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

    多经》。

其中以玄奘的译本最为流行,注释也多,据《昭和

    法宝目录》卷一,中国的注释书达七十七种,日本的注释书

    达四十五种。

《般若心经》篇幅很小,玄奘译本题目和正文

    总共才二百六十八字,但却从整体上概括了般若类经典的基

    本内容,故称「心经」。

净觉所注的就是玄奘的译本,是中

    国最早的注释本之一。

      无论是禅宗的南宗还是北宗,可以说它们的禅法的基本

    理论基础都是般若空论和涅盘佛性论。

二者的重要区别是:

    北宗又特别受到《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的影响,重观

    心证悟真如实相,主张藉定发慧,达到解脱;南宗则特别发

    挥《维摩经》和《大涅盘经》中有关「不二法门」和「无二

    之性即是实性」的说法,强调「无念」,定慧不二,即烦恼

    为菩提,把坐禅修行寄於自然和日常生活之中。

净觉先後师

    事过神秀、慧安和玄赜,自然接受的是北宗禅法,但因为慧

    安的禅法有接近慧能顿教禅法的倾向,加之在当时已出现顿

    教禅法日渐流行的趋势,在净觉的《注般若心经》中也有许

    多接近南宗顿教禅法的说法。

      应当指出,净觉的《注般若心经》没有专门论述禅法,

    但他的一些注释,确实可以看做是对禅法的理论主张。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对世界和一切观念、言教的彻底否定

      《般若心经》反映的是般若类经典的「诸法性空」的基

    本思想,即使它的大部分语句,也可以在後秦鸠摩罗什译的

    《摩诃般若经》的「习应品」、「无生品」、「劝持品」中

    找到。

此经通过对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以上统称「十二处」)、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244

    以上三项统称「十八界」)、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

    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及佛教的四

    谛(苦集灭道)和各种教法的否定,来论证人空和法空,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皆

    空无自性,虚切无实,不应执著,无须追求。

但是,我们通

    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字句,

    又看到肯定一切的可能性。

问题是作如何的解释。

从南北朝

    以来佛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把般若空论与涅盘佛性论

    沟通。

一个普通的做法是:

一方面用「空」这个取消一切现

    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皆虚幻

    不实,而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性基

    础,并说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真如」或「

    佛性」、「涅盘」,要人们去追求。

按照这种观点,「一切

    皆空」可理解为一切是「空」这种本体的表现;「空即一切

    」可解释为「空」是一切的依据。

佛性超言绝象,无形无相

    ,是成佛的依据。

北宗重观心看净,通过观空而净心,体悟

    实相真如。

内外、净染、空有,界线森然,通过坐禅修证才

    可将它们沟通。

南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直指见路」,主张即烦恼是菩提,见性成佛。

可以说「

    顿」就顿在「不二法门」上,即内外、净染、空有等等对立

    的事物和概念,皆是不异不二的。

是无须通过坐禅修行的繁

    琐「阶渐」来将二者沟通的。

      净觉在《注般若心经》中对「不二」之论也作了不少发

    挥,但他首先是结合《般若心经》的内容把「人法二空」的

    道理解释清楚。

在他的解释中,有不少地方不是密切结合原

    文作解释,而是借题发挥。

      净觉把经中说空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为小菩萨说人空;

    为大菩萨说法空;破缘觉妄想十二因缘之见;破声闻妄想四

    谛生灭之见;破菩萨妄想三乘十地之见。

认为说五蕴空、十

    二处空、十八界空,是讲人法二空;说「无无明......亦无

    老死尽」的十二因缘空是破缘觉乘;说苦集灭道四谛空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