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67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专升本 心理学 复习提纲.docx

山东专升本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

(1)感觉

(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

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

(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行为主义的

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注意:

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

依据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

两种: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

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

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

例子:

望梅止渴望虎生威第一信号系统

谈虎色变第二信号系统

11、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12、(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1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心理测验法;

(4)调查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是:

有无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注意:

定义不用记忆,只要会区别就可以了。

重点是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

在这里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名词解释一律遵循课本的原文填写,一字不漏的尊

重课本原意。

1、注意(名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2、指向(名解):

所谓指向,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

定的对象。

3、集中(名解);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性。

4、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性。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无法进行。

例子———要会举一反三

齐人攫金“只见金子不见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面不见,雷鼓在左侧而耳不闻”

5、注意的功能(一般会出填空题目)———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4)调节功能。

如果是出的是三个空的话————

(1)选择;

(2)维持;(3)调节监督。

6、注意的品质是什么?

(考试重点,07年考过)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受注意对象的排列规律和个人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整个注意过程中,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

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

二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5)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名解):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影响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

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简答):

(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比绝对强度更具意义)

(2)刺激物的新颖性;

(3)刺激物的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例子:

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人的主观状态包括什么?

(1)人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3)人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名解):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后注意(名解):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它同时具备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者的优点。

(三)(简答)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或怎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4)主体的意志努力。

(意志努力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8、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出简答题或论述题都行)

简答:

要点加三言两语

论述:

要点加具体阐述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对教学活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

一种是消极的干扰作用,分散了学

生的注意力,妨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另一种是积极的组织作用,突出物体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注意演讲技巧;

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避免平淡、呆板;

其次,教师表达时的音量要适中,声音过弱无法使所有学生都听到,过强则容易

造成学生听觉的疲劳;

第三,对重点内容要在音量、音调上予以突出,并且给以必要的重复;

第四,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过于单调、枯燥。

(2)注意板书技巧;

首先,要控制合理的使用量。

其次,要重点突出。

第三,字迹要清晰醒目。

(3)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应穿插使用其他教学形式,如个别

提问、集体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等。

(4)注意教具的使用;

配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具,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

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5)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

能够满足需要、符合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

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如果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容易使学

生产生分心现象。

(6)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注意集中情况,一旦发现学生走神,应及时予以制止。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学习,首先要尽量避免和排除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教学环

境要尽可能保持安静、整洁。

(2)培养间接兴趣;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

的兴趣,从而积极调动有意注意。

(3)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并使学生理解其意义。

(4)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

其二,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5)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作息情况和情绪状态,劝说他们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

心态,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1、感觉(名解):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名解):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子:

白色的杯子

白色的杯子指的就是人的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白色的指的就是人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的反映。

(1)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之上。

(2)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意义?

(了解一下就可以)

感觉与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知觉的作用在于从外部世界或从自身获取信息,以便让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定,从而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对自身的反映和自我状态作出评价和获得新的知识。

4、知觉的特性?

或特征?

(注意:

此个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较高,会出名解、简答、论述、(举例说明)、选择等题,范围比较广,要重视)07年考的就是简答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能迅速地从知觉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从知觉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受下列各种因素的影响。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强度大而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一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知觉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目的任务等。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然保持完整的认识。

注意的是出现的刺激一定是这个事物的突出关键因素。

(三)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能用语言将它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受以下个因素的影响:

(1)知识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可以提示知觉的方向,明确知觉的内容。

(3)实践活动的任务。

(4)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附加内容:

5、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如何培养观察能力?

(1)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具体效果越好。

(2)相应的知识准备。

(3)有计划,有方法的观察。

(4)培养观察的兴趣。

(5)实地观察训练。

第三节记忆

1、记忆(名解):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例子识别)

(一)根据记忆映像的性质或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1)形象记忆;

(2)动作记忆;

(3)情绪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

(二)根据信息在人脑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极为短暂,视觉——一秒以下,听觉——四到五秒之间;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五到九个单位或组块;

(3)长时记忆

(三)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未意识到其存在而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3、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一)识记

识记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意义识记也叫做理解识记,是在主体活动思维之上,优于机械记忆。

影响识记的条件是什么?

或识记效果的好坏受哪些因素影响?

(1)识记的目的与识记效果;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任务与识记效果;

识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完成活动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3)识记态度与识记效果;

消极的态度或积极的态度。

(4)识记材料的特点与识记效果;

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越多。

材料的性质不同,直观形象比抽象易记,视听比听觉易记。

(5)识记方法与识记效果。

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有重大的影响。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名解):

保持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的进一步巩固的心理过程。

2、遗忘

遗忘(名解):

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再认,或者错误地再现和再认,就叫遗忘。

(1)遗忘的规律(名解或填空)

德国艾宾浩斯运用无意义音节来考察遗忘的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制成的曲线叫做艾宾浩斯曲线。

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的方法及识记的程度等;

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容易被遗忘;

有关事物的细节容易忘;

使人感兴趣,又具有情绪作用的东西不易忘;

比较复杂的材料,两头不易忘而中间易忘。

(2)遗忘的原因

(填空)有关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即干扰说和消退说。

常见的干扰有两种: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名解):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名解):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3)怎样防止有益知识的遗忘?

或怎样复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复习是克服遗忘的重要条件。

一是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

二是经常复习;

仅有及时复习还不能保持材料的持久不忘,为此还应经常复习。

经常复习时要注意做到每次复习之间的间隔不宜过短。

“学而时习之”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三是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四是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五是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六是提倡过度学习。

(三)再认与再现(先再认后再现,再现的水平更高一些)

再认(名解):

当过去识记过的事物重现时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称为再认。

再现(名解):

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把它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4、附加内容:

表象(名解):

表象也叫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再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

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介形象。

表象的特点是概括性和形象性。

 

第四节思维与想象

1、思维(名解):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特点是:

概括性;间接性。

2、思维的形式——根据个体思维的发展水平,把思维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1)动作思维(0——3岁)

主要解决的是操作性的问题,随着动作的停止而结束。

例子:

小孩子“抱娃娃”和“骑马”;机械师修理机器都属于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3——6、7岁)

运用已有表象进行思维,运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

例子:

只列举个别事例比如“什么是火车”——儿童通常就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去表述“火车很长”“火车冒烟”等等这些都是火车的个别形象。

(3)抽象思维(6、7岁以后)

抽象思维是人来所特有的高级思维。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名解):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按创造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而创造思维又可分为聚合思维(求同)和发散思维(求异)。

发散思维的三个维量(即特点)——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最难做到)

以上这三个维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思维,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只是更多地或者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

(简答)创造性思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了解决问题过程的一个粗略模式。

他认为创造性过程包括准备、孕育、明朗、证实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孕育阶段;

(3)明朗阶段;

(4)证实阶段。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注:

如果只是回答要点的话是简答题——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是什么?

其一,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1)他们的文化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对文学的热爱、对教育的重视、对抽象

概念的领悟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来传递这些传统文化。

(2)另外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发现,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

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普遍较高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

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性社会中,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普遍较低,

男女差异也较大。

其二,学校教育的作用。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思维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教师进行培养。

培养方法:

(1)尊重学生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的

教师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教育观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水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3)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其三,家庭因素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父亲的影响大于母亲)

(1)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态度。

(2)民主地平等地尊重孩子。

(3)家庭气氛活跃。

(4)宽松的心理环境。

(5)亲子关系。

其四,个性因素的作用。

具有创造性的人,首先必须能自我激励。

其次要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

最后

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更偏向于发散

思维。

(1)侧向思维。

(2)逆向思维。

(3)多路思维。

(4)直觉思维。

(5)灵感思维。

6、想象

(一)想象(名解):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象思维形式。

(二)想象的种类(重点看例子)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

例子:

看到天上的白云不自觉地想象为奇峰异兽,或构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等,

都属于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

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

例子:

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看图作文;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构思。

根据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成分还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三类。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名解):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现有的描述或图样,在大脑中形成相

应形象的过程。

诗句形象就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两个条件是:

其一,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

其二,要丰富地储存表象材料。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名解):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例子:

作家创作出一个人物形象——鲁迅创作《阿Q正传》中阿Q这个人物形象。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简答)

(1)创造动机。

(2)表象的积累与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原型启发以及灵感。

创造想象的形象的组合方式有哪些?

(1)联合法;

(2)粘合法;

(3)漫画法;

(4)假设法

(3)幻想

幻想(名解):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消极的幻想(空想);一类是积极的幻想(理想)。

 

第三章情意过程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1、情绪和情感(名解):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简答)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是如何的?

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构成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之一。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是什么?

(重点简答)

(1)动机功能;

具有增力和减力的作用。

(2)信号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

(3)调节功能。

4、情绪与情感的种类(重点是各个种类的定义并会识别)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名解):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恰当地道出了心境的弥散性的特点。

2、激情

激情(名解):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名解):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

1、道德感(名解):

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的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例子:

义务感、友谊感、同情感等。

2、理智感(名解):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例子:

好奇心、求知欲、新异感等。

3、美感(名解):

美感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第二节意志

1、意志(重点名解,07年曾考过):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常把有意志参加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简答)意志行动的特征是什么?

(1)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

(2)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意志行动最关键最核心的特征是自觉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如果是填空的话就回答克服困难。

3、意志行动的分析:

意志行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把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掌握定义并学会识别判断)

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要解决动机争斗问题,然后是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与计划。

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可分为四种———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1)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做双趋冲突。

例子: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做双避冲突。

例子:

学生犯错时该不该给老师承认错误时的心理;

前怕狼后怕虎。

(3)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个目标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所产生的冲突叫做趋避冲突。

例子:

学生想参加体育活动,又怕耽误学习;

想考学又害怕考不上。

(4)多重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时,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而引起的动机冲突叫做多重趋避冲突。

例子:

逛街。

 

确定行动的目的;

通过动机斗争,解决了思想矛盾,行动的目的也就确定下来了。

目的越明确、越自觉,这个目标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大,意志行动也就越坚决。

 

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

 

选择达到目的的计划;

指定计划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也准备好各种应急措施。

 

(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要经历两个环节:

(1)克服内外困难;

困难可能来自内部,即内部困难。

如知识经验的不足,消极心境的影响等等;

困难可能来自外部,如物质条件的不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利,人为的干扰等。

(2)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