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53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再别康桥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

轻轻"

悄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

伤别"

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状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

金柳"

柔波"

青荇"

青草"

星辉"

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由整理]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能够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透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都转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

,《再别康桥》一诗,能够说是"

三美"

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

(二):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

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简单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情绪。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

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

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完美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

既是甜蜜感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感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就应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能够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感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之后,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感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

“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

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再别康桥赏析(三):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齐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

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能够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四):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以前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之后曾满怀深情地说: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能够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述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空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阿!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

  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那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

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能够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赏析(五):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挥一挥衣袖

  ,抖落的是什么?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胡适尝言: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

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以前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转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能够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七):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秀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久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那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情绪。

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此刻读者的眼前。

《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秀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能够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十分鲜明;

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再别康桥赏析(八):

  《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

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之后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构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

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带给了较多的帮忙,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

《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

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以前说过: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

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向没有放弃。

  真正伟大的名作,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再别康桥》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

它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或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到达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不论时间有多久远,不论经历多少风雨,它的光辉和灿烂,都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再别康桥赏析(九):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

三句话概括:

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

境是诗内描述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

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构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

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述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十分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齐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仿佛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

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齐的,透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理解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空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述,“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空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仿佛柔水一般,十分形象。

这个

  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秀丽而短暂的。

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期望。

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

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

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透过生活的桥梁能够到达诗人的心灵。

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

为什么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

  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贴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

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

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