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544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5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先算买文具盒用去多少元,列式为:

6=42(元);

再算一共用去多少元,即42+55=97(元)。

\[教师板书:

6=42(元)42+55=97(元)\]

(3)指出:

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元?

”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

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大家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呢?

快在答题纸上试一试吧!

A.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答题纸上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

B.指名上前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

(如果发现有两种列式方法,一起展示。

6+55

55+7×

6

6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

可以这样列式吗?

学生说明列式理由,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

2.认识混合运算。

让学生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结:

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6个文具盒的钱数,再和一个书包的钱数相加,就是一共用去的钱数。

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乘法,一个加法;

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3.应用运算规则,书写计算过程。

教师板演递等式计算过程。

教师边说明边板书:

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然后,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接下来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在等号后边写出得数。

=42+55

=97(元)

4.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谈话:

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

请大家试着算一算“55+7×

6”。

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55+7×

=55+42

强调:

解决问题后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并写出答语。

(教师相应补充板书)

5.比较:

计算7×

6+55和55+7×

6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

同桌讨论后班内交流。

教师小结:

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9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在答题纸上计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或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以后我们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看准符号,理清顺序,正确计算。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课堂上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买文具,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在准备这节课时,教材的例题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了尝试,将两种情况都板书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在后面练习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计算顺序,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做题的时候,个别学生没有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标出,在今后做题的时候,还是要求学生养成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标出的习惯,这样有利于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提高计算准确率。

生在这方面出现了错误,下节课对这一点应采用习题为例,加以强调说明。

第三单元辨认方向

第1课时东、南、西、北

教材第33~35页内容。

1.知道并能准确判断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运用这些方向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亲身经历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体会方向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能准确辨别生活中的基本方向,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技能。

4.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认识和辨别地图上和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增强方位感,发展空间观念。

体会方向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辨别方向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一、新课导入

教师:

请全体起立,一起来做做运动,伸出你的右手根据老师的要求指方向。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

(学生根据指令进行“指方向”活动)

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判断前后、左右、上下的吗?

学生:

我们的脸向前,背向后,端碗的手在左,拿筷的手在右,头向上,脚在下。

很好。

那么,现在这里有一个乒乓球,你能指出它的前后、左右吗?

找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它没头没脸、没手没脚,光光的……

对了,看来对于有头有脸的物体来说,很好找到他们的前后左右。

对于没头没脸的物体来说,就不好判断了。

那么有没有比前后左右更好的方位词来说明这些没头没脸的物体的各个方向呢?

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个表示方位的新朋友“东、南、西、北”。

二、自主探究

1.结合地图认识方向。

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并问: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西、南、北呢?

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有箭头,上面还标有“北”字。

箭头朝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

学生3:

从地图上看,内蒙古在北方,海南在南方。

学生4:

上海和拉萨分别在东方和西方。

……

总结归纳:

人们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2.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1)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地图,并问:

这张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吗?

说明理由。

(通过方向标可以看出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2)标一标,说一说。

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标出东、南、西、北,并说一说岗亭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什么?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岗亭的东、南、西、北分别是转盘、新华书店、草坪、少年宫。

(3)议一议。

你能看着地图再说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回答。

(新华书店的东面是人民小学,北面是岗亭;

百货大楼在体育中心的北面;

红光中学在百货大楼的东面……)

3.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什么来辨认方向?

小组讨论后回答。

(1)看太阳辨认方向。

(2)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3)冬天的时候,还可以看沟渠里的积雪辨认方向。

(4)晚上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5)大树的枝叶稠的一面是南,稀的一面是北。

4.说一说。

让学生五人一组,先确定北方,让其中一个学生面向北站好,然后在这个学生的前、后、左、右各站一个学生,让中间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东、南、西、北各是哪位同学。

(1)五人一组,轮流站中间,说出自己的东、南、西、北各是哪位同学。

(2)让中间的学生转一下身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各是哪位同学。

(3)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只要确定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南和北是相对的,东和西也是相对的。

东、南、西、北不会因为自己身体的转动而改变。

1.完成教材第34页“课堂活动”第2题“说一说”。

小组合作完成,互相说说。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八”第1、2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

教师提醒先看方向标,再标出方向。

(2)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八”第3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室外实际看一看。

(2)汇报交流观察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人们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南和北是相对的,东和西也是相对的;

确定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以及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方向感没有形成,要经过教师的点拨才能辨别方向,且辨别图上的方向时,时常出错。

面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教学时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使得学困生上课感觉较吃力,因此课后应多花时间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毕竟本节课与下一节课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分数

教材第83~87页内容。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并会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

在公园里,同学们正在高兴地野餐,(课件圈出)这两个小朋友把一个月饼分成两份,一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1.顺思导学,认识几分之一。

(1)明确指出。

(课件出示教材例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写作:

,读作:

二分之一。

(2)提出问题。

另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同桌讨论后回答。

(3)学生活动。

动手操作:

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汇报。

(找出不同的分法贴在黑板上)

(4)追问:

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

,因为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它的

(5)教师演示:

拿起一张长方形纸任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

“这是长方形的

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不是,因为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2.迁移类推,认识四分之几。

(1)师生探究。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又该怎么表示呢?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写作

(2)学生活动:

互相说一说

表示的意义。

(3)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没有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分数怎么表示。

学生推测后说出自己的推测。

)(教师板书:

谁能说说

代表什么?

(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没有涂色的部分占了这个正方形的3份,也就是3个

,即这个正方形的

3.以图助学,认识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教材例3。

(1)让学生独立看图填一填,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上前展示汇报。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分数)

(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一个圆都可以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说明:

在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边说明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分数的大小比较(课件出示教材例4)。

小组合作:

先观察涂色部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为什么。

学生汇报:

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是把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1份显然比3份少,所以

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这两个分数都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

表示这样的2份;

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

>

(3)引导学生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每组分数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分母相同的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1.完成教材第8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动手折一折,独立完成练习,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

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物品的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85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师生合作完成。

教师读出分数,学生在答题纸上写出相应的分数。

(2)集体交流、订正。

3.比较分数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比较方法。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小。

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提供了多次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合情推理能力。

在积极寻求“分数含义”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学生在汇报交流时,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不能用清楚、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想要说的问题。

由此看出平时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不够,以后要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

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做得不够好,课堂教学没有跳出教材的框。

以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一练习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材第41~43页内容。

1.能结合具体情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一、复习旧知,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1.口答。

(1)2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

2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20里面有()个5?

列式为()。

设问:

如果要算20里面有()个2?

又如何列式、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1

1.教师谈话激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集市上去逛一逛,看看哪些同学能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从图中我知道了阿姨的西红柿每千克卖2元,一个小朋友有20元,想买西红柿。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3.学生试着列式并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寻找计算方法。

因为20里面有2个十,所以20÷

2=10。

因为2个十除以2等于1个十,所以20÷

因为10×

2=20,所以20÷

因为2÷

2=1,所以20÷

5.寻找合适的计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说说你的理由。

6.及时练习。

抢答:

40÷

2=60÷

2=80÷

4=90÷

3=

7.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师:

如果我有24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2)学生列式并尝试解决。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4)全班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8.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41页的“试一试”。

9.小结:

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学习例2

1.谈话激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现在我们到水果店去看一看(出示例2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从图中我知道了苹果每千克6元,阿姨告诉这位叔叔一共应该付59元。

图中要我们算一算,叔叔大约买了多少千克苹果。

在问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要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

我认为问题中要注意“大约”一词,因为“大约”的意思是要我们大概地估算一下叔叔买了多少千克苹果,并不需要准确地计算。

那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

我认为应该用估算的方法。

2.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

3.抽学生汇报。

因为59接近60,60除以6等于10,所以李叔叔大约买了10千克苹果。

4.及时练习:

完成教材42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完成练习十的第1题。

(2)小组交流算法。

(3)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的第6、7题。

(1)指名学生读题。

(2)勾画题中你认为需要注意的词语。

(3)学生独立解答。

(4)全班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学习新课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口算时,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口算,注重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以及对口算算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理解估算的现实意义,形成估算的意识,创设了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在练习估算时,有的学生找不准最接近原数的,又能用表内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的数,可以加强练习,熟练估算方法。

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计训练题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六单元年、月、日

第1课时年、月、日

(1)

教材第64~66页内容。

1.认识时间单位:

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探索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时刻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

在老师刚才的话中,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时、分、秒)

解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时间单位:

年、月、日。

年、月、日)。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组长做好记录,进行整理。

(2)小组组长在班上交流。

2.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前收集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完成以下填空。

(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一年有()个月。

②把各月份的天数填入下表。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3)小组内讨论。

提问:

通过观察、统计,你发现了什么?

①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组员分工做好讨论笔记。

②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

(各月的天数并不完全一样,1个月最多有31天,最少有28天,有31天的月份比有30天的月份多等。

你们每个人手中的年历卡片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份呢?

(是)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

(5)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

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的天数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大月,把每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小月。

(教师随之板书:

大月、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

(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1个特殊月。

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呢?

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那怎么数呢?

(1)投影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代表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记住大、小月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也可以编出类似的儿歌,只要帮助你们记住大、小月就可以了。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1题。

说一说你知道的重大的节日有哪些?

(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进行记录。

(2)每组组长进行汇报。

2.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六”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多少了解?

和大家说一说。

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一年有12个月;

7个大月(1、3、5、7、8、10、12);

4个小月(4、6、9、11);

特殊月份:

2月(28天或29天)。

年、月、日

(1)

大月:

1、3、5、7、8、10、12

小月:

4、6、9、11

二月:

28天或29天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每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不够系统,知识上比较模糊,但是都为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

学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