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555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

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困扰El益加剧,心理疾患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几乎是一切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社会的剧变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适应困难。

1.社会转型,价值多元

对价值的追寻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以求而又备受困扰的一件事。

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规范缺失;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

此外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诸如贫富分化加剧、金钱至上、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们产生冲击,需要他们去回答,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们的适应困难。

2.高校扩招,收费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并轨体制的实行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青年学生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费大幅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剧增。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经济困难比例约为200/0,特困生比例为8%。

农、林、师范类学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

走进大学校园的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面对所有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还要克服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困难。

以往凭借学习成绩的优异而支撑起来的自尊在评价更加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遭到了挑战。

经济上的拮据导致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愧疚感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

很多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经济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竞争,就业困难

随着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毕业分配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社会机构改革、下岗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社会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日益苛刻的用人标准,为了在剧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们在学习、考证和参加各种兼职等实践活动之间疲于奔命,压力陡增。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环境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家庭气氛

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言语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这种长期的影响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累效应。

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甚至相互敌视、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子女形成冷漠、孤癖、自卑、多疑等不良性格特征,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敌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点。

与父母关系较查或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忧虑。

2.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从不同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

而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正处于心理延缓偿付期,为建立自我同一性而进行的自我探索活动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冲突。

1.心理延缓偿付期

所谓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意思是:

从年龄和生理上讲,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既然是成年人,相对应地,就应当承担成年人的义务,但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间,鉴于此,社会合法地延缓他们承担责任的时间。

即便如此,还是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突出的表现就是成人身份与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匹配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心理冲突。

2.对自我同一性的追寻

自我同一性是指大学生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也即是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做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大学生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和“我应该成为什么”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往往是和困惑,甚至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四.个体心理因素

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密切的关系。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格倾向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压力与冲突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倾向,主要有推诿、压抑、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等方式,心理调节机制,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行为,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等方式,外部疏导机制,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和外在手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转移、宣泄,倾诉求助等方式。

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

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关系有显著的相关。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意指大学生对自己人格的认知,是大学生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大学生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探索的关键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他们的自我概念往往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

实证研究表明:

大学生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与他们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显著相关。

3.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韦纳的研究表明,每一维度对动机和情绪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

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在控制性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大学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在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有密切关系。

4.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大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大学生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总体消极特征较为明显,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的外控程度、易比性上的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方面的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强度、突出性上的偏执程度较高,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那些在社会比较方面总体上具有相对积极的特征,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具有适宜程度的内外控特点,在易比性方面对社会比较能够灵活运用,在体验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在突出性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选择社会比较的对象、事件和看待比较的结果,属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

刻板的社会比较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以大学生(被支持者)为核心,由大学生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

它包括三个维度:

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大学生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

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身心健康的增进及维护。

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果,获得客观支持较多、主观上对获得的支持较满意、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的大学生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会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

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

大学生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心身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

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地困扰他们日常生活的因素。

可见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始终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同学关系。

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往往同学关系不好。

同学关系中有一种非常特殊、也十分容易出现障碍的是同室关系。

有研究表明,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同室关系。

此外恋爱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J】.理论与现代化,2003,(6).

【2】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

【3】【美】Erikson,F.H.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1).

【5】张华东.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分析【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2004.

【6】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2005.

【7】揿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3).

【8】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

(1).

【9】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冲国学校卫生.200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