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72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0年江西省南昌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8分,每空1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以“蓬”、“雁”白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6)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

2.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堕落(duò)澄清(dēnɡ)酝酿(niànɡ)苦心孤诣

B.腆着(tiǎn)恣睢(zī)蓬蒿(ɡāo)荒草萋萋

C.羼水(chún)荇藻(xínɡ)粗拙(zhuō)心旷神怡

D.诓骗(kuānɡ)绽出(zhān)匀称(chèn)猝不急防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B.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心急如焚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C.2009年11月1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收场。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复杂,而井然有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5.将下列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

(注意句子的连贯)(2分)

①流行音乐是广为流传的音乐。

②流行音乐是容易唱奏的音乐。

③流行音乐是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音乐。

组成的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下面语段内容。

(不超过15个字)(2分)

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秦尔和鲁赛尔就是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大东方”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1876年世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的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6分)

(1)班刊“科学成就”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爱因斯坦”的释义中选择有用的信息。

(填写序号,多选不给分)(2分)

爱因斯坦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

②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

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④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⑤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⑥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

⑦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

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⑨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剐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

适用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

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分)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小组要组织一次主题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的交流讨论,请撰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发言稿:

要求有观点、有材料。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第8~9题。

(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8.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10分)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2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

(2分)

(1)谗:

();

(2)发:

()。

12.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17分)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

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

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

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

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

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

生活着多么好啊。

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

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

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

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

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

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

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

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

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

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

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

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5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16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

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

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至少写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

(13分)

朗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

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

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

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

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

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

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

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

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

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

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

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

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

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

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

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

人们变得口味粗疏。

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

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

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

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

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

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9.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

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四、写作(50分)

23.以“我读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1.

(1)家书抵万金;

(2)山回路转不见君;(3)断肠人在天涯;(4)入则无法家拂士;(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略

【答案】2.C

【解析】此题设置较为容易,考查考生辨字音、析字形的能力。

A项的“澄清”的“澄”是多音字,应读“chèng”或“dèng”,此项考查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读音;B项中的“蓬蒿”中的“蒿”应读“hāo”此项考查了容易读错的字;C项注音和字形都正确,注音的字都是平时易读错的字,如“羼”“荇”“拙”,以及平时极易写错的字,如“心旷神怡”的“怡”,判断时要注意把握;D项中的“猝不急防”书写错误,应为“猝不及防”,此项考查容易写错的字。

要想准确辨析字音、字形,就必须注意字音字形的积累,此题是中考必考基础题型,考生务必要重视。

【答案】3.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下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试题难易适中。

A项“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暴风雨,将暴风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到来时肆虐的状态。

词语使用正确。

B项“心急如焚”指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用在此处不能与整个句子相协调,应改为“迫不及待”;C项“收场”在此用词不当,应改为“结束”;D项“错综复杂”常用来形容头绪繁多,相互纠结,情况复杂。

用在此处不恰当,根据语境应改为“互相交错”。

考生在平时要多注意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的把握训练。

【答案】4.B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题目设置难易适中。

A项前后不能照应,主语“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两个方面,而宾语却只说到了一个方面“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这一宾语只能和主语中的“看到的”相照应,把“和听到的”删去即可;B项没有语病,句子成分搭配合理;C项句子成分残缺。

缺少“成为”涉及到的宾语,应在句子结尾加上“的标准”即可;D项语序不当,应将“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改为“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

病句修改要在平时的实践中把握规律,多作总结。

【答案】5.流行音乐是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容易唱奏的、广为流传的音乐。

【解析】略

【答案】6.世博会改变了创业者的人生轨迹。

【解析】略

【答案】7.

(1)③④⑤

(2)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或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或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3)有观点有材料;语句通顺。

【解析】略

【答案】8.潮平两岸阔(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

【解析】略

【答案】9.颈联:

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解析】略

【答案】10.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

【解析】略

【答案】11.

(1)说坏话;

(2)开放。

【解析】略

【答案】12.甲段:

悲凉/萧然。

乙段:

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

【解析】略

【答案】13.作用:

本段以悲景渲染“悲情”、与下文的“喜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最后点明全文主旨。

【解析】略

【答案】14.

(1)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解析】略

【答案】15

【解析】略

【答案】16.特点:

勤劳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

变化:

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后觉得它可爱。

【解析】略

【答案】17.答案示例:

(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

(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解析】略

【答案】18.示例:

A处:

(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

(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

B处:

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

【解析】略

【答案】19.

(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

【解析】略

【答案】20.

(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

(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解析】略

【答案】21.没有朗读者,没有倾听者。

【解析】略

【答案】22.D

【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正确理解文意的能力,试题设置比较容易,只要细心,考生很容易从文本中得出正确答案。

D项不符合文章观点。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与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相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这个时代,文人学士都不愿意朗读了,也不愿意听别人朗读”。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文本所表达的主要信息,才能准确作答。

【答案】23.作文略

【解析】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