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74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docx

高三语文复习课时达标巩固检测21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名句积累】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张为《渔阳将军》)

7.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于谦《立春日感怀》)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名篇赏析】

满 江 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意: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上片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下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守(shù) 摆弄(nònɡ) 离黍(shǔ) 疏星(shū)

B.砥柱(dǐ)金缕(lǒu)貂裘(qiú)毛毡(zhān)

C.沧州(cānɡ)南浦(pǔ)残暑(cán)两鬓(bìn)

D.天籁(lài)蓬蒿(hāo)筵席(yán)戏鼓(xì)

解析:

B项,“缕”读“lǚ”。

答案:

B

 

2.对下列词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全盛时”,指“靖康之变”前北宋的安定时期。

B.“尘暗旧貂裘”,意思是貂裘被灰尘盖满了,说明长期没有使用过。

也就是说,自己长期被闲置,没有立功的机会。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思在说明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柳梢青·春感》的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解析:

C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灯市传来的是蒙古的歌曲,街头演出的是蒙古的鼓吹杂戏,听起来不是滋味。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其出处相对应的一项是(  )

①分明一觉华胥梦 ②更南浦,送君去 ③想故国高台月明 ④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A.《列子·黄帝》 江淹《别赋》 李煜《虞美人》 《汉书·苏武传》

B.《列子·黄帝》 李煜《虞美人》 江淹《别赋》 《汉书·苏武传》

C.《列子·黄帝》 江淹《别赋》 李煜《虞美人》 《汉书·苏武传》

D.《列子·黄帝》 李煜《玉树后庭花》 江淹《别赋》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解析: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即可判断。

答案:

A

 

4.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名句。

南宋时期,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赵鼎流下满衣泪:

“________________,回首东风泪满衣。

”张元幹也用自己的血泪抒写对南宋统治者的悲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易悲如许。

”而陆游也在感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功立业的英雄事迹的同时,发出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______________”的无奈感叹。

答案:

分明一觉华胥梦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身老沧州

 

(二)名句赏析

5.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

(1)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

此处喻北宋全盛时景象,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

这句诗是联结全篇的关键。

诗人从幻想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

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2)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

“底事”三句,连续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深切地抒发了家国之思。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

“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

“沧州”,水边,指隐居之地。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闲置的矛盾思想。

这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

 

(4)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

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

“铁马蒙毡”,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

“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 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请找出此词的“词眼”,并解释它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华胥梦”。

词的上下阕,全靠这个“词眼”照应。

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阕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

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1)这首词开头写景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表达对沦陷区的感伤和怀念之情。

 

(2)“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宋沦亡,金人肆意侵略,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之景。

 

(3)请分析上下片所抒发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

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上片开头以“________”二字楔入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________”一转,却只有往事入梦,理想与现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答案:

当年 梦断

(2)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收复河山的梦想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方面:

“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方面:

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对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

“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

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这两句在词中承上启下。

 

(三)课外赏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器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朝政的不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1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美酒。

②《黄庭》:

道家经典。

③元:

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

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抒发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 江 仙①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境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此词大约是在靖康之难十四年后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当时正好凤凰城破。

②凤凰城:

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

(1)这首诗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破、擘钗破境、信音稀”,写出了国难当头、亲人离散、夫妻惨别的景象;“梦回、魂断”,则写出山长水远、音信难通的痛苦和无奈,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2)有人说“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

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饱含着作者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

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那杜鹃啼声中所特有的凄切悲苦的含义,宣告了作者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

“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又对以后的状况作了一定的暗示。

此句看似平常,实则出笔极为深重,有千钧不敌之力。

三、语言运用

1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1)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________。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2)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________,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散,云奔雾涌 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

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 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14.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

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

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

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

 

►相关知识

爱国对联佳话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头上,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鉴赏:

这副对联是蔡锷将军在讨伐袁护国途中的感慨之作。

上联写雪山关雄峻高险,将军出征之壮烈。

下联写自己登高感受,表示对袁世凯等丑类的蔑视。

洋衣洋帽洋袜子,头发亦有洋气

卖国卖民卖祖宗,江山也快卖完

鉴赏:

这副对联是革命烈士夏明翰嘲骂洋奴的对联。

上联讽刺了“假洋鬼子”彻头彻尾的奴才相;下联揭露了他们出卖祖国,出卖灵魂的丑恶行径。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鉴赏:

这副对联是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嘲骂警察所的一副对联。

上联揭露警察所内一片乌烟瘴气;下联是对他们的责问。

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暗沉沉埋赤子

克复黄安县,试着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鉴赏:

这副对联,上联痛斥国民党新军阀打着民国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伙强盗;下联庆贺红军胜利攻克黄安县,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拥戴之情。

上下联共用十个颜色词,巧妙之极。

国破家亡,千古英雄千古恨

身歼名在,万年史记万年春

鉴赏:

这是钟明光烈士英勇就义前写下的自挽联。

这副对联对仗工稳而正气凛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革命牺牲的精神。

►美文选段

祖国在我心中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爬满金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

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

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