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78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错题总结

1.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能维持pH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D)

A.NaCl—HClB.NaHCO3—NaCl

C.NaOH—HClD.NaHCO3—H2CO3

血浆酸碱度的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缓冲物质可以中和酸和碱,从而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有:

NaH2PO4/Na2HPONaHCO3/H2CO3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血浆中没有。

分清细胞内成分和内环境的成分。

3.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淋巴和组织液,②和④分别表示组织液和淋巴;激素一般存在于①血浆中,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中,即②组织液中,酶一般存在于细胞内,也有部分酶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二氧化碳是在组织细胞中产生的,氧气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③表示组织细胞,因此,③中CO2浓度最高、O2浓度最低;①、②、④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根据图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方法:

组织液和血浆间是双向箭头,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间都是单向箭头,淋巴回流形成血浆,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氧气B.尿素C.纤维蛋白原D.胃蛋白酶外环境、内环境和细胞内成分要区别开,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都属于外环境。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中物质都属于细胞内成分。

胃蛋白酶在胃内,属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为外部环境。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4.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B正确;Na+、K+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C错误;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D错误。

5.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细胞外液,也就是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了体液。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区分,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是细胞外的液体,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6.血浆,其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但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在脑干;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由于淋巴通过回流形成血浆,因此,淋巴中的淋巴细胞也能进入血浆中,所以,在血浆、淋巴中都有淋巴细胞;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的一部分,组织液中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能保持体内的水分,因此,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此时体内相对缺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8.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血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液不是,A错误。

9.

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三者的物质交换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其他两者间是单向流动,且方向“一致”

10.内环境中穿过的生物膜的计算: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成分的差异主要是蛋白质的含量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因此,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或淋巴。

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过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从血浆渗透到组织液中。

肝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线粒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所以二氧化碳出线粒体要穿过两层膜;再出肝细胞,穿过一层细胞膜;再进入毛细血管,穿过两层毛细血管管壁的单层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进入单层上皮细胞时穿过一层,出单层上皮细胞进入血管内部时穿过一层,所以是两层)才能进入血浆,所以共穿过5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具有2层磷脂分子。

血浆中的蛋白质一般不会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这反映了毛细血管壁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组织液、血浆、淋巴三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少。

11.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淋巴。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血浆中没有。

抗体先进入血浆中,然后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缓冲溶液对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明确内环境和细胞内成分的区别以及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的因素

12.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二者缺一不可)

13.静息电位,膜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不可以记反了)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于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外。

14.兴奋传递方向只能由轴突向树突(或胞体)。

圆形的是细胞体,一根线的是树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导的。

D

15.一个神经元有多个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不能透过突触后膜。

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的膜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突触间隙,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这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产生。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16.来道难题。

静息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a~b段的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曲线的上升支(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支(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b~c段应该是Na+内流。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在这个曲线的分析中,除了关注曲线的整体走势,如曲线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还要密切关注曲线中标记出的关键位置,比如曲线中0电位,正是从这个0电位作为转折点,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道题我们记住一点,一般情况下坐标曲线题中标出的关键数据,都是解题的突破点。

17.语言中枢在大脑;呼吸中枢在脑干(不是下丘脑)

一道经典大题。

图甲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结构的放大图,图丙是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E中(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甲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则靶细胞是__________。

(2)若图甲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信号”是__________,甲状腺细胞接受信号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

(3)若图甲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___,②中的液体为___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上的“受体”与相应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的效应是____。

(5)图乙中结构①中物质的形成与什么细胞器有关?

___________。

(6)如果在图丙A、G两点接上灵敏电流计,分别刺激B、H点,电流计指针能否偏转及偏转情况是:

刺激B点________________;刺激H点________________。

(7)已知在生物体内刺激A处引起D释放乙酰胆碱,进入E会引起F产生电位变化,使肌肉收缩,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被E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肌肉又舒张。

现向任氏液E中加入一种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的药物,刺激A点,则肌肉收缩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会________。

(1)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促进性腺生长发育,调节生殖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的激素,其靶细胞是性腺细胞。

(2)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直接调节作用的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

(3)神经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而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4)神经递质对下一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是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图乙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高尔基体与其形成有关,线粒体提供能量。

(6)因为兴奋在细胞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B点可以引起A、G两点的膜电位先后各发生一次变化,而刺激H点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结构传到A点,故刺激B点可使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而刺激H点只能使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7)向任氏液E中加入了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的药物后,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因不能被及时水解而对突触后膜形成持续性刺激,使下一神经元细胞持续性兴奋,进而引起肌肉持续性收缩。

参考答案:

(1)性腺细胞(睾丸细胞和卵巢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分) 突触后膜 组织液(4)兴奋或抑制(5)高尔基体、线粒体(2分)(6)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分) 发生一次偏转(2分)(7)增加(或变长)

(1)要记住人和动物体内各种激素产生的部位和它们作用的靶细胞、靶器官及生理作用。

(2)电流计连接在两个神经元上(两神经元靠突触联系)时指针的偏转情况:

①如果刺激点位于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上,则无论刺激点在何处,电流计只能偏转一次;②如果刺激点位于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上,则电流计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8.题目问: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不可以只答受体)

19.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识记类的知识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记忆效果好。

20.突触绝大多数分布于脑和脊髓中,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

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电位变化的形式沿感觉神经传导,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不需要经过突触。

总而言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只是一长条神经纤维。

21.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可以分泌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另一个细胞首先需要与另一个细胞的受体结合。

22.效应器是指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者肌肉,感受器即为感觉(传入)神经末梢

2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在寒冷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

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热量.

24.激素是生物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由肠腺产生,通过体液特异性的运输到胰腺并作用于细胞膜上相关受体

B.激素和神经递质都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两者传递的信息产生效应的机理相同

C.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其靶器官(细胞)有甲状腺、性腺、全身细胞等

D.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的代谢,细胞代谢状况可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

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肠腺产生的是消化液——肠液,A错;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调节基因组的表达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引起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使细胞兴奋或抑制,B错;对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起反馈调节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D错。

25.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D)

A.沃泰默B.巴甫洛夫

C.沃森和克里克D.斯他林和贝利斯

26.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27.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而使靶细胞内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得到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28.为了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某人做了以下3组实验:

①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10天后与正常白鼠比较;

②切除另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溶解于某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白鼠比较;为了准确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

第③组实验必须进行,下列最适合作为第③组实验的是(A)

A.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B.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不同于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C.取一白鼠,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10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D.取一白鼠,将第②组实验所用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然后切除甲状腺,5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29.神经细胞可以产生酶、递质和激素

30.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排尿,排盐的主要途径是排汗

B.要保持成年人机体的水盐平衡,水、无机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必须相等

C.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要及时补充凉开水,以维持水盐的平衡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会减少

排水、排盐的主要途径都是排尿,A错;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出汗多,要维持水盐的平衡,需及时补充盐开水,C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错。

31

血糖含量降低时会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加,而图中显示刺激Y是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A错。

胰高血糖素作用不能抑制葡萄糖分解,所以C错;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蛋白质,所以D错。

血糖的调节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掌握相关激素的作用,并且清楚不同刺激因素对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作用结果。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两种激素之间也有一定的影响牵制作用,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2.

33.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的,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该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淋巴因子一般是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合成分泌的。

如图是某种淋巴细胞,膜外颗粒状物质为抗体。

据图回答:

(1)图示细胞是由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的。

(2)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器的顺序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

(3)在抗体合成至分泌的过程中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的结构是(填标号)________。

(4)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以图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免疫。

(5)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

(6)若膜外颗粒状物质为淋巴因子,则该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淋巴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B淋巴细胞或记忆B

(2)[④]核糖体 [⑤]内质网 [③]高尔基体(3)⑦⑥

(4)球蛋白 体液(5)一定的流动性(6)效应T细胞 增强特异免疫效应

34.病毒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没有基因重组(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它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它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没有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效应T细胞能使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裂解死亡,使病毒暴露出来,但不能使病毒死亡。

35.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必须是第二次)

36.过敏反应需要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浆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B细胞产生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并不是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表现)。

37.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细胞,所以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eg;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

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介导的免疫;HIV主要是攻击T细胞,使细胞免疫被破坏,体液免疫中也有T细胞的参与,因此,HIV对体液免疫也有破坏作用。

38.

(1)B鼠能保持正常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已经产生了特异性抗体、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

(这两种细胞能识别抗原、都不能分泌蛋白质)

(2)如何利用B鼠救治患病初期的A鼠?

从已免疫B鼠提取血液,分离出血清,然后将血清注射给患病初期的A鼠,A鼠可痊愈

(3)假设B鼠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注射S病原体,则B鼠会死亡,原因是?

注射免疫的时间太短,B鼠体内还没有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会很快因感染而死亡。

39.SARS病毒痊愈者,再次感染此病毒时(A)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40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分化,也可由记忆细胞分化。

(填空题要两个都答上)

4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及比较:

特别提醒:

1.在机体免疫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是一种免疫单独起作用,两种免疫虽然各自有独特作用,但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2.效应细胞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受抗原刺激,B细胞或T细胞产生,二是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42.在免疫过程中,可以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不是特异识别)、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而浆细胞(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抗体。

43.共生关系的较难题。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金合欢蚁以金合欢的花蜜等为食,A对;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正确;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长期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相互选择,所以共同进化,D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所以C错误。

44.以下对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麦扬花期遭遇暴雨影响传粉,可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避免减产

B.食物过咸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黄化豌豆幼苗中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D.切除垂体的动物体内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减少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应用等知识。

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因此小麦扬花期遭遇暴雨影响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并不能避免减产,故A项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释放,而不是由垂体释放,故B项错误;黄化豌豆幼苗中乙烯含量升高,而乙烯具有催熟作用,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C项正确;切除垂体的动物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会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未减少,故D项错误。

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使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如果没有受精,则形成的是无子果实,实际上这种果实只有果皮。

45.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中生长素横向运输,方向与单侧光方向一致。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对生长素的影响情况,即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因变量是abcd四组胚芽鞘的长度;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促进植物生长;如果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则接受单侧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小,即C中浓度小,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不变,即D中浓度等于A和B中浓度,浓度小的生长速度慢,因此,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

46.单侧光只能引起胚芽鞘内生长素横向运输,而不能引起琼脂块内生长素横向运输;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

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与②类似处理。

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

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A.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因此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实验2中胚芽鞘没有尖端,即没有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因此生长素分布不发生变化,③和④生长素含量一般多,A错误

B.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倒运,因此⑤和⑥得不到生长素,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③④含生长素最多,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D正确

47.植物的枝条是形态学上端长芽,形态学下端长根。

(不管怎么放置胚芽鞘,都是形态学下端长根)

48.乙烯只能促进果实成熟而促进果实的发育是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eg:

依稀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只能催熟。

49.认识“两个部位”和“两种运输”是理解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关键。

现以胚芽鞘为例说明如下。

一、两个部位

1.胚芽鞘尖端:

见图1中A。

这一部位既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也是对光照敏感的部位。

当它接受单侧光的照射后,内部的生长素会出现与单侧光同方向的运输。

2.胚芽鞘尖端以下段:

见图1中B。

这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生长素的这种作用即发生于这一部位。

胚芽鞘如何生长(是直立生长,还是弯曲生长)取决于这一部位生长素的分布情况。

当这一部位生长素分布均匀时,表现为直立生长,当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时,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