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07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docx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

自考《大学语文》总复习

议论文

一、《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1、孟子: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孟子》(作者:

孟子、万章)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3、全文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展开线索。

4、运用比喻:

A“以战喻”、B“五十步笑百步”、C“非我也,兵也”;论证方法都是:

类比法。

5、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7、孟子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论据,阐述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对比法。

二、《秋水》(庄周)

1、庄子:

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他主张:

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2、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秋水》即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通过援譬设喻(比喻)的手段,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本文阐明的道理(主旨)是:

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十分有限的。

5、北海对河伯说:

“尔将可与语大理(指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有限)矣”。

6、庄子用“A礨空之在大泽;B稊米之在大仓;C毫末之在马体”等阐述论点,

其修辞手法是:

比喻;论证方法是:

类比法。

7、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作喻说明: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8、出自庄子《秋水》的文的成语有:

A望洋兴叹B井底之蛙C大方之家。

9、“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一句用例证法阐明: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

1、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2、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核心词:

天命与人事)

3、本文采用欲抑先扬表现手法,主要论证方法是:

对比法(盛:

衰)。

4、本文总结的格言名句有: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C满招损,谦受益。

四、《论毅力》(梁启超)

1、梁启超:

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学生,两人主张一致,号称“康梁”。

2、《论毅力》的成文时间(即背景)是:

“百日维新”失败不久。

3、文中用:

A“操舟”、B“为山”、C“平地”、D“掘井”作比喻,论证:

毅力的重要,运用的论证方法都是:

类比法。

4、文中引用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包含成语:

功亏一篑);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类比法(单个)和对比法(两个)。

5、本文采用:

A对比B层递C比喻的手法,阐明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讲词)

1、蔡元培:

中国现代教育家;1917年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2、本文三大观点:

一曰抱定宗旨(渗透“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观点);

二曰砥砺德行(蕴含以德治校的思想);

三曰敬爱师友(继承中华传统的礼仪观念)。

3、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情理并重,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为一体。

4、大学的宗旨: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北大学生的重任是:

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5、敬爱师友要做到:

A以诚相待、B敬礼有加、C开诚布公、D道义相勖(勉励)。

六、容忍与自由(议论文)

1、胡适:

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方法,从自身的经验谈起,极具亲和力,

及“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3、本文中心论点是: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精神内核是:

和而不同;

分三个小论点论述:

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史学大师布尔语);

②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③“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陈独秀语)的观点是错误的。

4、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

“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其实质是:

不懂“宇宙

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根本道理。

5、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

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七、咬文嚼字(文艺专论)

1、朱光潜: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著作:

《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理论读物:

《谈文学》、《谈美书简》。

2、咬文嚼字:

A原意指过分地推敲字句;B本文意思是:

无论阅读或写作,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即中心论点。

3、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类比法(善用比喻,使抽象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

4、①举“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作者:

贾岛)例子证明论点: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②举“烟、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者:

苏轼)”等例子证明论点:

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A文字的直指意义:

如“依依墟里烟”的“烟”;B文字的联想意义:

“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是比喻;论证方法:

类比法。

5、文中含有“套板反应”的句子是:

A才子: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B美人:

柳面桃花,王嫱、西施;C离别:

柳岸灞桥;D做买卖:

端木遗风。

6、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人是:

韩愈。

7、索然(没有兴趣的样子)无味;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八、吃饭(议论文)

1、钱钟书: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本文主旨:

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主要运用类比论证,并且广征博引。

3、吃饭与结婚进行类比,批评爱钱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指:

吃饭、娶女人);“有用的东西”(指:

吃饭、娶女人);“无用的东西”(指:

吃菜、讨阔佬)。

4、波西蔼斯说:

“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含义:

人肚子饿了就要去谋生,就要去学技术,就要发明创造。

5、作者认为人创造的两件和谐事物是:

A音乐;B烹调;这里论证方法:

类比法;其含义是:

倡导多元的“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

6、作者分析吃饭按社会功用和性质的不同分为:

A请饭、B赏面子、C施食、

D丢脸;其用意是:

讽刺社会上庸俗的,不讲原则的,拉拉扯扯的人际关系和恶劣的社会风气。

九、我的世界观(演讲词)

1、爱因斯坦:

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相对论的创立者。

2、本文主要特色:

①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②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③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3、本文阐明了三大观点:

①人生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②政治理想:

民主主义(A反对专制;B反对侵略战争);③宗教感情:

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4、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

超自然的绝对自由。

5、作者的生活理想是:

①坚持和追求真善美;②某些人则是“猪栏的理想”(A追求财产、虚荣和奢侈的生活;B类比方法)——③二者构成对比论证。

6、作者认为,个人:

指有创造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群众:

在思想上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议论文)

1、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教育主张:

自由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德。

2、本文写作特点:

①逻辑层次清晰;②语言通俗易懂;③第一、第二人称转换使用;④论证方法主要是:

例证法和对比法。

3、本文大量运用“如果、也许、说不定”等委婉的虚拟语:

体现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

4、作者认为造成“愚蠢的见识”的原因是:

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5、文章从三个层次论述怎样避免“愚蠢的见识”:

①科学的认知态度;②听取不同意见(A兼听则明;B设想假想敌);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提防狂妄自大观念:

A性别中心主义;B民族中心主义;C人类中心主义)。

6、结尾句:

“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A这里的修辞手法:

比喻;B论证方法:

类比法。

●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五种:

1归纳法:

个别到一般,先举例,后结论(多般用排比举例);

2例证法:

个别到一般,先结论,后举例(多般有:

例如、比如、以……为例);

3演绎法:

一般到个别,遵循“三断论”推理(引用名人名言都属演绎法);

④类比法:

个别到个别,相同相近的例子进行比较(比喻手法);

⑤对比法:

个别到个别,相反相对的例子进行比较(对比关系)。

记叙文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1、《战国策》的作者是:

战国晚期的史官和纵横家;整理编订者是:

西汉刘向;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即历史散文)。

2、战国四公子:

A魏国信陵君、B楚国春申君、C赵国平原君、D齐国孟尝君。

3、冯谖的性格特征:

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核心);孟尝君是:

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4、文章采取:

A欲扬先抑;B对照反托的手法;C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表现主题。

5、文章开头“三次弹铗”:

①表现了“三求”:

A食鱼、B乘车、C养母:

②表现手法:

欲扬先抑;③作用:

为下文大显身手打伏笔,反托孟尝君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6、文章主要记叙了五件事:

①署记自荐、②收债于薛、③矫命焚券、

④市义复命、⑤营谋三窟。

7、“三窟”的具体内容:

一窟:

罢相至薛,深受拥戴;

二窟:

游说魏国,恢复相位;

三窟:

立庙于薛,巩固相位。

十二、垓下之围(人物传记、选自《史记·项羽本记》)

1、司马迁: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本文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

3、项羽的性格特征:

勇猛无敌,知耻重义。

4、本文主要运用①场面描写(A四面楚歌、B东城快战、C自刎乌江);②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③对历史事实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A霸王别姬、B四面楚歌、C羞见江东父老。

6、运用侧面烘托的句子: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①修辞手法:

反复(多次提到);②揭示他至死也不明白失败的原因;③说明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特征。

8、结尾段:

“太史公(司马迁)曰”(表达方式:

议论):

①肯定项羽起兵灭秦的功绩;②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③不从自身找原因,归咎天命的错误结论。

9、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十三、《张中丞传后叙》(跋文)

1、韩愈: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

家”(两唐:

韩愈、柳宗元;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三江[江西人]: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首。

2、本文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文章主题:

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要写作特

点:

①议论与叙事并重;②传神的细节描写;③对比映衬手法。

3、文中歌颂的三个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张巡:

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

强记;②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③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前半部分议论驳斥三个论点:

①疑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②城之陷自远所分

始;③许远、张巡不该死守睢阳城;——反驳方法都是:

反驳论据。

5、后半部分叙事主要写了:

张巡、许远、于嵩的事迹——属于分叙的叙事方式。

6、本文细节描写主要有:

A拔刀断指(南霁云)、B抽矢射塔(南霁云)、C博闻

强记(张巡)。

7、文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的句子有:

A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B擅强兵坐

而观者,相环也;C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D船上人犹指以相语;E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A描写方法:

表情描写;B作用:

表现他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性格。

十四、《种树郭橐驼传》(人物传记)

1、柳宗元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2、他种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验)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养民治国构

成类比)。

3、文中“种树”与“养民”构成类比关系的句子:

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方法构成类比关系的句子:

②“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爱之太殷,忧之太勤”;③“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4、本文主旨:

用种树类比治民,揭露统治者“好烦其令”,阐发“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5、主要写作特点是:

A寓言性、B类比性、C对比手法、D详略得当。

6、采用对比手法:

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构成对比。

7、本文剪材详略得当:

详写“殷勤者”,略写马虎者——二者也构成对比。

8、体现文章构主旨的句子:

A吾问养树,得养人术;B传其事以为官戒。

9、△官命促尔(你)耕,勖(勉励)尔植,督尔获(收割)。

△见长人者(当官的)好(喜欢)烦其令(使动用法:

使他们的政令繁杂)。

△能顺木之天(自然规律),以致(使获得)其性(本性)焉尔(罢了)。

十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战国策》;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1、司马光:

北宋著名史学家,主持编纂通史:

《资治通鉴》。

2、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②以自己的叔叔为突破口;③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④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本文的历史文化意义:

①揭开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为骑射的重要一页;②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③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4、赵武灵王改革的目的是:

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他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

要他支持改革。

5、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

利民为本。

6、公子成反对改革的原因,认为胡服骑射是:

“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十六、《前赤壁赋》(文赋)

1、苏轼:

北宋著名文学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本文背景是:

“乌台诗案”被捕受贬;本文主旨:

表达失意中乐观旷达的人生

态度;内在线索是:

感情的变化过程:

喜——悲——喜。

3、作者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4、赋中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事物有:

A江水B明月C清风

5、本文的行文特点是:

主客对话;“客”代表:

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主”代

表:

思想矛盾中的积极面;“主战胜客”代表:

积极人生观战胜消极人生观。

6、作者矛盾心理:

一方面感到沉重苦闷,一方面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精神解脱。

7、文赋的特点有:

A主客对话,抑客伸主;B骈散相间,平易自然;C用韵自由,

时疏时密。

8、△侣(意动用法:

以……为侣)鱼虾而友(意动用法:

以……为友)麋鹿。

十七、先妣事略(记叙文、选自《震川先生集》)

1、归有光:

明代优秀散文家,反对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

2、母亲的形象特征:

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

3、本文主要写作特点:

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语言平易质朴,传神细节描写。

4、文章写外祖家风的目的是:

揭示母亲德性的根源,起到铺垫衬托的作用。

5、“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侧面烘托)伤哉(“四伤”:

A仅活26岁,B生7子而夭2子,C饮药避孕却成哑吧,D死时幼儿待哺)!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①“画像”:

细节描写;②“二子肖母”:

侧面烘托;③本段抒情方法:

寓深情于细节白描之中。

十八、《马伶传》(人物传记)

1、侯方域:

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作品《壮梅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2、本文主旨:

赞扬马伶向生活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

3、马伶第二次较量大胜给我们的启示:

①现实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根本源泉;

②学艺艰难,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③艺无止境,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4、本文有双重思想内涵:

A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向生活学习;B主观动机

是讥刺朝中权奸,揭露严嵩、顾秉谦是一丘之貉。

5、文章运用倒叙手法:

第二次较量放在马伶到京城学艺之前叙述。

6、文章详略得当:

详写第一次较量(主要是场面描写,其中“易衣遁矣”一句属:

行为描写),略写第二次较量:

一“败”,一“胜”构成对比。

7、△梨园以技鸣(因技艺高超而出名)者,无虑(大约)数十辈。

△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因技艺屈居李伶之下而感到耻辱),已易衣遁(换掉衣服逃走)矣。

十九、西湖七月半(选自《陶庵梦忆》)

1、张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2、七月半:

农历7月15日,古代为佛教中元节、盂兰盆节。

3、本文主旨:

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讥讽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4、本文写作特点:

①语言生动传神;②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③善于用不同的情景(场面描写)作对比。

5、“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①这里描述的对象是:

达官显贵;②他们的心态是:

故作姿态,附庸风雅;③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嘲讽;④描写方法:

场面描写。

6、“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排比短句:

节奏欢快,心情也欢快。

二0、秋夜(散文诗、选自《野草》)

1、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野草》、《朝花夕拾》;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

2、本文意境:

冷寂而深邃;本文主旨:

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

3、本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A夜的天空:

象征统治者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B冷的夜气:

象征黑暗社会的压迫和迫害;

C枣树:

象征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

D野花草:

象征向往光明的被压迫者;

E小飞虫:

象征追求光明的革命战士;

F小青虫:

象征追求光明,不惜献出生命的勇士;

G栀子花:

象征革命战士理想的“梦”。

4、瑟缩: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瘦的诗人:

指雪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将素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象征“夜空”对民众的迫害。

二一、《香市》(散文)

1、茅盾:

代表作《子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2、本文主旨:

显示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3、主要写作特点: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选择“香市”的典型事件);②今昔对比手法(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与重兴香市的冷落);③场面描写。

4、文中描写往昔香市的热闹目的是:

反衬今日香市的冷落。

5、文中运用象征暗示的句子是:

A“公安分局;B蚕种改良所。

6、重兴香市冷落的主要原因是:

农村自然经济破产,香市主角农民来得少。

7、香市主角(农民:

商人)的转移说明:

农村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二、《爱尔克的灯光》(散文)

1、巴金: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家》;《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本文的主旨是:

否定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3、对姐姐的悲惨命运的诉说其目的是:

暴露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罪恶。

4、以下句子均含有象征暗示意义:

A“长宜子孙”颜色不曾被风雨剥蚀;

B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

C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飞!

飞(修辞:

反复);

D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

5、本文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A一条是祖辈们安排的囿于家庭的礼教的路,是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B一条是到“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光明之路。

6、文章以“灯光”贯穿全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①故居昏暗的灯光:

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和崩;

②爱尔克的灯光:

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③我心灵的灯:

象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7、文中激发作者复杂心情和联想的触发物有:

A阔别十八年的故居;B“长宜子孙”四个大字;C大门内亮起的阴暗灯光。

二三、纪念傅雷(悼念友人的散文)

1、施蛰存: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2、傅雷:

著名翻译家;妻子朱梅馥:

文革中与丈夫一起自杀;长子傅聪:

著名钢琴家;次子傅敏:

编有《傅雷家书》。

3、本文为纪念傅雷逝世20周年所作,开头运用倒叙手法。

4、全文主旨:

叙述了两人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正不屈的优秀品格。

5、本文写作特点:

A按时间顺序,层次井然;B语言朴实,机智幽默。

6、本文主要写了傅雷的“三怒”:

①抗战时昆明一怒回上海;②60年代讨论画家再次发怒;③文革中一怒而死(前“两怒”为“第三怒”作铺垫)——展现傅雷:

坚持真理,刚正不屈的个性。

7、傅雷“浩然之气”养成的根基是:

“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积累”。

8、结尾“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既表达对傅雷的敬意,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发扬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

二四、哭小弟(写人散文)

1、宗璞:

当代著名女作家,小说《红豆》、《三生石》;散文集《丁香结》。

2、父亲冯友兰现当代著名哲学家;文中挽联:

细节描写;表现父亲的深明大义。

3、贯穿本文的叙述线索是:

“哭”;文笔特色是:

真挚缠绵,哀婉动人;总体特点是:

抒情、叙事、写人相交融。

4、文中抄录同事赞扬小弟的信,表现方法是:

侧面烘托。

5、本文主旨:

赞扬小弟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小弟早逝的悲痛之情;希望中

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能有所改变。

6、文章以“小弟,我不哭”结尾,运用了:

A反语;B欲扬故抑(增添了悼念小弟的悲痛之情);C点明题目;D总结全文。

7、A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B父亲撰写的对联;C弟弟想吃对虾;D弟弟自己撰写的诗“回首悠悠无憾事”等属于:

细节描写。

8、“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包括:

A冯钟越;B蒋筑英;C罗健夫。

9、文中说“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其含义是:

未能及早确诊。

10、△泪下如绠(水桶的绳索):

形容眼泪之多;△能娴(熟练、擅长)科技;

△客殇(未成年而死)成都:

客死在成都;△彪炳(照耀)史册。

二五、都江堰(地处四川省、游记)

1、余秋雨:

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代表作:

《文化苦旅》(散文集)。

2、本文与一般游记不同:

借自然景观,审视历史,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把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突出都江堰为民造福的特点;

4、文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有:

A拟人;B排比;C比喻;D对比。

5、文章第四部分描述了:

A横江索桥;B二王庙;C傩戏。

6、文中称李冰大愚、大拙是指:

他与巧于官场钻营的封建官吏不同,对追求名

利十分“愚拙”;大智、大巧是指:

他建造了都江堰,为民造福,名垂青史。

7、文中“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善的遗言”一句:

A修辞手法:

拟人;B含义:

世世代代为民造福。

8、△颓壁残垣(墙壁):

倒坍的、不完整的墙壁;△圭臬:

比喻准则或法度。

△汩汩(水流动的样子)清流;△遴选:

选拔;△濡养:

滋润哺育;

二六、我与地坛(记事散文)

1、史铁生:

身残志坚的当代著名作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品以关

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入胜;本文表达的中心是:

人生哲理。

2、三种方式展现母爱的深挚:

一是行动描写,二是心理描写,三是侧面烘托。

3、象征手法:

A地坛和母爱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象征类比;B“四季”:

象征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

4、本文间接抒情方式表现为:

A叙事中抒情;B写景中抒情;C记人中抒情。

5、文中“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和恋人”是指:

怎样活的问题。

6、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A修辞手法:

拟人;B象征意义:

“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

7、文中“荒芜而并不衰败”一句让人联想(或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