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616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5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那么中子数=35-17=18。

归纳起来,如以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成可表示为:

原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一样,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

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

12=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根底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一样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一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一样,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

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

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与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与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ⅦA表示。

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

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

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

Mg(OH)2>

Al(OH)3;

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

H2SO4<

HClO4〔高氯酸〕。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

NaOH<

KOH;

第ⅤA族元素,非金属性N>

P,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

H3PO4。

总结归纳:

课后作业:

1.在原子的组成中,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质量数及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

3.何谓元素周期律?

简述元素周期表的构造。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构造〔三〕

第二节氧化复原反响

1.了解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的根底知识。

2.了解氧化反响、复原反响与氧化复原反响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化剂与复原剂。

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2.氧化反响与复原反响,氧化剂与复原剂。

1.离子键、共价键。

2.氧化反响、复原反响。

〖课时安排〗

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的形成,导入化学键的教学;

在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氧化反响与复原反响的根底上,引入氧化复原反响的教学。

通过前面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然而,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

那么,这100多种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相互结合构成物质的呢?

三、化学键

原子与原子能够相互结合,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

我们将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等。

1.离子键

根据表1-4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Na+,从而到达8电子的稳定构造;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Cl-,也到达8电子的稳定构造。

钠及氯气反响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

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性质及单质钠与氯完全不同的物质——氯化钠。

像氯化钠那样,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由离子键结合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通常,活泼的金属〔如钾、钠、钙等〕及活泼的非金属〔如氯、溴、氧等〕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绝大多数盐类、强碱类与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如KCl、ZnSO4、NaOH、CaO等。

2.共价键

以氢分子形成为例。

当两个氢原子相互作用时,由于它们得失电子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失去或得到电子,只有各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H:

H〕,使2个氢原子都到达稳定构造,这种电子对称为共用电子对。

像氢分子那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分子中只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

例如,HCl、H2O、NH3等都是共价化合物。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拟见下表。

键型

项目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成键粒子

形成条件

第二节氧化复原反响

一、氧化反响与复原反响

在氢气复原氧化铜的反响中:

CuO+H2====Cu+H2O

反响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了单质铜,发生了复原反响;

氢气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变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响。

这两个反响是同时发生的。

像氢气及氧化铜的反响,就称之为氧化复原反响。

那么,是不是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响才是氧化复原反响呢?

下面我们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上述反响,反响中,氧化铜发生了复原反响,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

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响,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

又如:

点燃

2Na+Cl2====2NaCl

反响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

虽然没有得氧与失氧的过程,但本质上及氢气复原氧化铜的反响是一样的,都属于氧化复原反响,其共同特征是参加反响的物质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了。

结合前面所学氯化钠的形成,不难看出,钠原子失去电子,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发生了氧化反响,被氧化;

氯原子得到电子,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发生了复原反响,被复原。

再如,氢气及氯气的反响:

H2+Cl2====2HCl

反响中,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由于它们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所以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只能各提供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使双方都到达稳定构造。

由于氯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比氢原子要强一些,所以在氯化氢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

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发生了氧化反响;

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复原反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为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反响称为氧化反响,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为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反响称为复原反响。

因此,我们把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响叫做氧化复原反响。

在氧化复原反响中,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

判断以下反响,是不是氧化复原反响?

〔1〕H3PO4+2NaOH====Na2HPO4+2H2O

〔2〕Cu+HgCl2====CuCl2+Hg

二、氧化剂与复原剂

在氧化复原反响中,但凡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叫做复原剂;

但凡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例如: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在上述两反响中,Cu与H2都是复原剂,浓HNO3与Cl2都是氧化剂。

氧化复原反响中,常见的氧化剂有O2及H2O2、KClO3、KMnO4、K2Cr2O7、浓H2SO4、HNO3等;

常见的复原剂有活泼的金属Na、Mg、Al及C、H2、CO等;

具有中间价态的一些化合物如FeSO4等,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复原剂。

在有些氧化复原反响中,氧化剂与复原剂是同一种物质。

1.什么是化学键?

什么是离子键、共价键?

2.氧化复原反响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区分氧化复原反响?

〖板书设计〗〔略〕

第二章第一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了解质量浓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微观粒子的数目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理解化学反响中各物质之间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进展简单计算。

1.质量浓度的表示及简单计算。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及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3.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物质的量及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学习的有关根本物理量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数目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均匀的、稳定的体系称为溶液。

其中,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烹调用的料酒、食醋,临床用的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医用酒精、碘酒,保健用的营养口服液等都是溶液。

本章着重讨论以水做溶剂的溶液及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第二章溶液与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第一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称为溶质B的质量浓度,用符号ρB表示。

常用的单位是g/L,溶液较稀时也可使用mg/L、μg/L。

二、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在化工生产与一般的实验中,化学反响不可能只是几个分子、几个原子或离子参加,而是以可称量的一定质量的物质参加反响的。

这说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的质量及组成它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根本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根据国际单位制的规定:

1mol的任何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与

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相等。

实验测得,

×

1023个

原子,这个数值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A表示。

也就是说×

1023个粒子的集合体,其物质的量都是1mol。

1molO含有6.02×

1023个O原子;

1molCl2含有6.02×

1023个Cl2分子;

1molK+含有6.02×

1023个K+离子。

由此可知,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以及粒子数目〔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根据此式可进展物质的量及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应当注意:

在使用符号n时,须用化学式指明其根本单元的种类,如n(H2O)、n(O2)、n(SO42-)等。

单位物质的量的某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摩尔质量可理解为:

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任何元素原子的摩尔质量,如果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得:

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如果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三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或m〔g〕=M〔g/mol〕×

n〔mol〕

〖例题1〗gCO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

解:

M(CO)=28g/mol

答:

2.8gCO的物质的量是0.10mol。

〖例题2〗5molH2O的质量是多少克?

M(H2O)=18g/mol

M(H2O)=n(H2O)×

M(H2O)

=5mol×

18g/mol=90g

答:

5molH2O的质量是90g。

物质的量的引入,为研究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提供了方便。

除了可以知道各物质之间的粒子数及质量关系之外,还可以知道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特别量量式aol

Fe2O3+3CO======2Fe+3CO2

粒子数之比1:

3:

2:

3

质量之比160:

84:

112:

132

物质的量之比1:

〖例题3〗将80gNaOH完全中与,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

根据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2mol1mol

2moln(H2SO4)

2mol:

2mol=1mol:

n(H2SO4)

将80gNaOH完全中与,需要1molH2SO4。

〖例题4〗多少克CaCO3及足量盐酸作用,能生成4mol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1mol1mol

n(CaCO3)4mol

1mol:

n(CaCO3)=1mol:

4mol

n(CaCO3)=4mol

m(CaCO3)=n(CaCO3)×

M(CaCO3)

=4mol×

100g/mol=400g

400gCaCO3及足量盐酸作用,能生成4mol的CO2。

第二章第一节〔二2〕

1.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

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有关溶液配制的内容与上一堂课学习的有关物质的量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前后联系,使学生正确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其简单运算。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与步骤,上一节课又学习了质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物质的摩尔质量及相关换算关系。

本节着重讨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2.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dm3或mol/L。

其数学表达式为:

〖例题1〗将1.2gNaOH溶于水中,配成300mL溶液,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2gNaOH物质的量为

那么

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mol/L。

〖例题2〗将25mL2mol/L硝酸溶液稀释至,那么所得溶液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c1=2mol/L,V1=25mL,c2=0.1mol/L

所得溶液的体积为500mL。

〖例题3〗中与溶液,用去某盐酸溶液25mL,计算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根据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1mol1mol

即n(NaOH)=n(HCl)

c(NaOH)·

V(NaOH)=c(HCl)·

V(HCl)

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6mol/L。

在实验室里,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如果要求比拟准确,就需使用容积准确的仪器——容量瓶。

现以配制溶液100mL为例:

〔1〕计算配制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n(NaCl)=0.5mol/L×

〔100×

10-3〕L=0.05mol

m(NaCl)=n(NaCl)×

M(NaCl)=0.05mol×

/mol=。

〔2〕根据计算结果,称取NaCl固体。

〔3〕将称量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4〕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注入100mL容量瓶中。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与玻璃棒2~3次,洗涤液按同法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轻摇,混匀,如以下图所示。

〔5〕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约1~2cm处,静置1~2min后,改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及刻度线相切。

然后盖上瓶塞,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充分混匀,如上图所示。

因容量瓶不宜长期存放溶液〔尤其是碱性溶液〕,因此,溶液配好后应倒入试剂瓶中保存。

通常,先用该溶液少量将试剂瓶洗涤2~3次,然后全部注入,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平衡

1.了解吸热反响、放热反响与可逆反响等概念。

2.了解化学反响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以及温度、浓度、压强与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3.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化学反响速率的概念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2.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借助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金属铝及稀盐酸、氯化铵及氢氧化钡的作用,感受化学反响中的放热及吸热现象,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合理联想,让学生了解吸热反响、放热反响、可逆反响、化学反响速率、化学平衡的概念,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已经认识了许多化学反响,而且发现:

化学反响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展,例如,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响,就需要高温、高压与有催化剂存在的反响条件。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

化学反响还常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即有些化学反响在生成产物的同时,向环境放出热量,而另一些化学反响那么在生成产物的同时,从环境吸收热量。

这是为什么呢?

本节我们就重点学习与讨论这几个问题:

化学反响热效应、化学反响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化学平衡

一、吸热反响与放热反响

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同时还向环境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响叫做放热反响;

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同时还从环境中获得热量的化学反响叫做吸热反响。

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响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反响的反响热。

反响热常用“△H〞来表示。

反响放出热量时,△H为负值;

反响吸收热量时,△H为正值。

二、化学反响速率

在一定条件下,说明化学反响进展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化学反响速率。

化学反响速率〔υ〕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响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单位为mol/(L·

s)、mol/(L·

min)或mol/(L·

h)等。

化学反响的速率首先取决于反响物的本性。

但是,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响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浓度、压强、温度与催化剂等。

1.浓度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

当其他条件一样时,增大反响物的浓度,反响速率加快;

减小反响物的浓度,反响速率减慢。

2.压强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响,压强是影响反响速率的重要因素,增大压强,就是增大气体的浓度,反响速率增大;

减小压强,就是减小气体的浓度,反响速率减慢。

3.温度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特别显著。

大量实验结果说明:

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升高温度,反响速率加快;

降低温度,反响速率减慢。

4.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在化学反响里,凡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响速率而本身的组成、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响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通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