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620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谁找到第三个?

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难眠。

好极了!

找到3个。

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不眠。

不眠,找到4个。

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未眠。

未眠,找到5个。

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齐声)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

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是留连的钟声。

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

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谁再来读一读?

这味儿出来了,真好!

(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异口同声)十年。

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这是哪里的钟声?

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

一起说。

(齐声)张继。

张继。

张继,何许人也?

我们继续看。

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

(齐声)陆游。

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寒山寺。

曾经听到过什么?

寒山寺的钟声。

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又到了寒山寺。

又听到了什么?

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

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

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

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客枕依然半夜钟。

好极了。

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

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

(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齐声)钟声。

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

读。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陆游《宿枫桥》

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问题来了。

什么问题?

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

生1:

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

问得好!

这是你的问题。

继续。

(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生2:

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

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

生3:

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问得太好了!

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

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反复自由朗读)

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微笑)嗯,读得好!

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

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

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枫桥夜泊,唐,张继。

(齐读)月落乌啼——

霜满天。

(齐读)江枫渔火——

对愁眠。

(齐读)姑苏城外——

(齐读)夜半钟声——

到客船。

(微笑)这样读,会吗?

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

月落乌啼——

(齐读)霜满天。

“天”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

就这个味道。

江枫渔火——

(齐读)对愁眠。

姑苏城外——

(齐读)寒山寺,

夜半钟声——

(齐读)到客船。

(和着学生读“船”)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

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

(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愁。

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

忧愁。

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

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

(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4:

神秘。

神秘?

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

好,把神秘写下来。

那是你珍贵的感觉。

(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5:

我的感觉是“幻”。

是什么?

幻字。

幻影的那个幻。

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幻”,若有若无的幻。

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会写吗?

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幼”字。

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6:

我的感觉是朦胧。

朦胧?

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和“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

好的,朦胧。

把它写下来。

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好,把手放下。

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

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

(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会感到忧愁吗?

(异口同声)不会。

那就奇怪了,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

为什么?

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

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

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

(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

(约3分钟后)

好,停。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

(生点头)好,把笔放下。

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

(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

是这样吗?

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齐声)没有。

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哪个词?

把“愁眠”圈出来。

(板书:

愁眠)圈了吗?

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

(齐读)愁眠。

再来。

什么意思?

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

无眠。

找到一个。

失眠。

找到两个。

三个。

第四个在哪?

第五个在哪?

好极了,愁眠就是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个词,预备——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到诗中看一看,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

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看到了月落,划下来,一条线。

月落)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看着月亮缓缓地往西边下沉,当地平线完全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

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水边的枫树。

看到了江枫,划下来,一条线。

江枫)江枫,你们看到了吗?

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

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看,(有感情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色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了吗?

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枫树的画面,谁来?

(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那是——

一片火红。

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

(话筒指向另一生)另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

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愁,这就是诗人。

(话筒指向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瑟瑟作响。

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

嗯。

你的情绪是——

低沉的。

低沉,又一个诗人。

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

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寒山寺。

江中啊,注意听,又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渔火。

渔火,划下来,一条线。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江中的渔火,那是怎么样的渔火?

暗。

暗淡的渔火。

再找。

微微的。

好,再找。

隐隐约约的。

忽明忽暗的。

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的愁绪又一次深深地加重了,睡不着觉啊,愁眠啊,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响起了寒山寺的钟声。

按照诗中的顺序来,你往前面看,突然响起来——

乌鸦的啼叫。

把乌啼划下来,两条线。

乌啼)当乌鸦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叶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一起来。

(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把钟声划下来,两条线。

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板书:

夜半到客船)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他还是睡不着觉,还是未眠,还是难眠,还是不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你到诗人去找一找,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这三个字是——

(齐声)霜满天。

划下来,波浪线。

霜满天)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

(生摇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

因为按照生活的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地上。

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

(齐声)疑似地上霜。

霜怎么可能满天呢?

霜只能满地。

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呢?

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天上好像有霜一样。

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异口同声)心思。

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

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冷不冷?

(异口同声)冷。

哪都是冷啊,天上冷的,地下——

(齐声)冷的。

前面冷的,后面——

左面冷的,右面——

(齐声)也冷的。

天地间包围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齐声)冷。

冷的只是他的身吗?

(生摇头)

更是他的心,猜猜看,这张继为什么会冷呢?

为什么会愁?

为什么会又愁又冷?

可能是因为张继当时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你查过资料?

(生点头)不得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他冷,他愁,继续猜。

还有可能是当时政治上腐败,他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感到心灰意冷。

面对政治的腐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冷,他愁。

可能是当官的时候他被诬陷了。

做官,想做一个好官,想做一个清官,却被人排挤,被人诬陷,所以他冷,他愁,是吗?

(生3点头)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张继,夜泊枫桥的张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心冷、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霜气满天的寒意、冷意和愁意。

抬头看黑板,大家看,此刻在张继的眼中,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层层包围着谁?

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齐声)愁眠。

层层围绕着谁?

又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层层伴随着谁?

在愁眠下面划第三条波浪线)

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江枫渔火”和“对愁眠”之间写了一个“对”)孩子们,你们读诗的时候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实话实说。

(大部分学生摇头)

没有,不怪你们,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你知道这个对字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查了下字典,你们看。

(示意学生看大屏幕)老师选了四个意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想一想,作出你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让你来选一选。

(举手示意学生举手)知道的马上告诉我。

对:

1对待;

对付。

如:

对事不对人

2面向;

朝着。

对这高山。

3对面的;

敌对的。

对手。

4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

对对联

(教师观察了一下,继续询问)

好的,把手放下,我来了解一下,有选第一的吗?

(一生举手)

好,有一个。

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

我觉得对愁眠么,就是对待着愁眠。

谁要对待、对付愁眠?

好,张继本来就愁眠了,他要再去对付他的愁眠,对吧?

(生点头)好,这是一说,与众不同。

有选二的吗?

(一部分学生举手)

他应该是对着水边的枫树和渔火,睡不着觉。

张继面向着谁?

还面向着谁?

还面向着江面。

总之,张继面向着江边、江中的各种景物睡不着觉。

这是二,有选三的吗?

(无一生举手)没有。

好,有选四的吗?

(少部分学生举手)听听你的高见。

第四个东西是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那么张继是非常愁的,他觉得江边的景物都令他愁,都配合着他的愁。

在张继的心中仿佛愁眠不仅仅是他,还有谁跟着他一块愁?

还有江外的景物。

比如诗中写到的——

月。

月落。

乌啼。

比如诗中还写到的——

江枫渔火。

对,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愁眠,似乎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声情并茂)愁。

好一个“对”,面向着江枫,面向着渔火,面向这月落,面向着乌啼,突然,愁绪荡漾,愁绪澎湃,突然,天地万物仿佛都陪着我一块愁眠,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心中读出了四个字,枫桥夜泊。

(哀愁的背景音乐响起)

(声情并茂)你听,张继在心中轻轻地脱口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来,我们一起来,1、2,起——

(有感情地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声情并茂)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张继心潮澎湃,枫桥夜泊,那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心中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背景音乐停)

月亮落下去了,他看得见吗?

擦去原来写的“月落”)看不见啦。

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划破秋夜的宁静,也消失了。

擦去原来写的“乌啼”)那满天的霜气不是用看到的,而是用心感觉到的。

擦去原来写的“霜满天”)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轮廓罢了,看的清吗?

擦去原来写的“江枫”)还有那江中渔火星星点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擦去原来写的“渔火”)而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到吗?

那是看不到的。

擦去原来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天地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了。

擦去原来写的“夜半”和“到客船”和“对”)就在这个时候,你听,(响起有钟声的背景音乐)一声,一声,又是一声,(板书:

每响起一声钟声,在“钟声”下面划一条波浪线)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

请注意,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在愁眠的张继的耳边,你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默写,教师巡视指导)

(约5分钟后)

(关掉背景音乐)

好,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其实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瞬间,你突然有一种感觉,你真有话对张继说,其实那不是钟声,你是你想对张继说的心声。

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仿佛对张继说——(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

生1:

张继啊,张继,你听到我这美妙的钟声,也许可以将那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这真是知冷知热的钟声,谢谢你,我的钟声。

那钟声还对张继说——(话筒指向另一举手学生)

张继啊,张继,睡吧,睡吧,好好睡吧。

(众笑)

这真是善解人意的钟声。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