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097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x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21《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师:

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

(齐声)可以。

师:

好,上课。

生:

起立。

师:

孩子们好。

生:

(齐声)老师好。

师:

请坐。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

(大屏幕显示:

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

(齐声)听过。

师:

好听吗?

生:

(齐声)好听。

师:

喜欢听吗?

生:

(齐声)喜欢。

师:

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

谁来读一读?

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

好听。

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

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

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

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

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

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

失眠,没错,找到一个。

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

愁眠。

师:

愁眠,好极了!

谁找到第三个?

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

难眠。

师:

好极了!

找到3个。

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

不眠。

师:

不眠,找到4个。

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

未眠。

师:

未眠,找到5个。

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

(齐声)睡不着觉。

师:

睡不着觉。

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

(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

是留连的钟声。

师:

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

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

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谁再来读一读?

生: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

这味儿出来了,真好!

(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

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师:

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

(异口同声)十年。

师:

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生: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

谁再来读一读?

生: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

好极了!

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

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

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

一起说。

生:

(齐声)张继。

师:

张继。

张继,何许人也?

我们继续看。

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

一起说。

生:

(齐声)陆游。

师:

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

(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生:

寒山寺。

师:

曾经听到过什么?

生:

寒山寺的钟声。

师:

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生:

又到了寒山寺。

师:

又听到了什么?

生:

寒山寺的钟声。

师:

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

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

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

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生:

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

好极了。

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

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

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

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

生:

(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生:

(齐声)钟声。

师:

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

读。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

(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

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读。

生:

(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

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读。

生:

(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

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读。

生:

(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

问题来了。

什么问题?

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1:

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

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

问得好!

这是你的问题。

继续。

(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生2:

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

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

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

生3:

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师:

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问得太好了!

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

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大屏幕显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反复自由朗读)

师:

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

(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微笑)嗯,读得好!

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

谁再来读一读?

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生:

(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

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枫桥夜泊,唐,张继。

生:

(齐读)月落乌啼——

师:

霜满天。

生:

(齐读)江枫渔火——

师:

对愁眠。

生:

(齐读)姑苏城外——

师:

寒山寺。

生:

(齐读)夜半钟声——

师:

到客船。

(微笑)这样读,会吗?

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

好,准备。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

生:

(齐读)霜满天。

师:

“天”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

月落乌啼——

生:

(齐读)霜满天。

师:

好极了!

就这个味道。

月落乌啼——

生:

(齐读)霜满天。

师:

江枫渔火——

生:

(齐读)对愁眠。

师:

姑苏城外——

生:

(齐读)寒山寺,

师:

夜半钟声——

生:

(齐读)到客船。

师:

(和着学生读“船”)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

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

枫桥夜泊,唐,张继。

生:

(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1:

愁。

师:

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

生2:

忧愁。

师:

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

生3:

愁眠。

师:

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

(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4:

神秘。

师:

神秘?

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

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师:

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

好,把神秘写下来。

那是你珍贵的感觉。

(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5:

我的感觉是“幻”。

师:

是什么?

生5:

幻字。

幻影的那个幻。

师:

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生5:

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

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会写吗?

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幼”字。

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6:

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

朦胧?

生6:

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和“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

师:

好的,朦胧。

把它写下来。

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好,把手放下。

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

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

生:

(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

(异口同声)不会。

师:

那就奇怪了,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

为什么?

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

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

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

(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

(约3分钟后)

师:

好,停。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

(生点头)好,把笔放下。

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

(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

是这样吗?

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生:

(齐声)没有。

师:

为什么?

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

愁眠。

师:

哪个词?

生2:

愁眠。

师:

哪个词?

生4:

愁眠。

师:

把“愁眠”圈出来。

(板书:

愁眠)圈了吗?

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

生:

(齐读)愁眠。

师:

再来。

生:

(齐读)愁眠。

师:

再来。

生:

(齐读)愁眠。

师:

什么意思?

生:

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

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

生1:

无眠。

师:

找到一个。

生2:

失眠。

师:

找到两个。

生3:

不眠。

师:

三个。

第四个在哪?

生4:

未眠。

师:

第五个在哪?

生5:

难眠。

师:

好极了,愁眠就是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个词,预备——

生:

(齐读)愁眠。

师:

再来。

生:

(齐读)愁眠。

师:

再来。

生:

(齐读)愁眠。

师: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到诗中看一看,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

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生:

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师:

看到了月落,划下来,一条线。

(板书:

月落)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看着月亮缓缓地往西边下沉,当地平线完全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

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

水边的枫树。

师:

看到了江枫,划下来,一条线。

(板书:

江枫)江枫,你们看到了吗?

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

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看,(有感情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色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了吗?

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枫树的画面,谁来?

(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那是——

生:

一片火红。

师:

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

(话筒指向另一生)另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

生:

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师:

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生:

愁。

师:

愁,这就是诗人。

(话筒指向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师:

瑟瑟作响。

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

生:

嗯。

师:

你的情绪是——

生:

低沉的。

师:

低沉,又一个诗人。

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

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

看到了寒山寺。

师:

江中啊,注意听,又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

渔火。

师:

渔火,划下来,一条线。

(板书: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江中的渔火,那是怎么样的渔火?

生1:

暗。

师:

暗淡的渔火。

再找。

生2:

微微的。

师:

微微的。

好,再找。

生3:

隐隐约约的。

师:

隐隐约约的。

生4:

忽明忽暗的。

师:

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的愁绪又一次深深地加重了,睡不着觉啊,愁眠啊,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

响起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

按照诗中的顺序来,你往前面看,突然响起来——

生:

乌鸦的啼叫。

师:

把乌啼划下来,两条线。

(板书:

乌啼)当乌鸦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叶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一起来。

生:

(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把钟声划下来,两条线。

(板书:

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板书:

夜半到客船)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他还是睡不着觉,还是未眠,还是难眠,还是不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你到诗人去找一找,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这三个字是——

生:

(齐声)霜满天。

师:

划下来,波浪线。

(板书:

霜满天)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

(生摇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

因为按照生活的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生:

地上。

师:

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

生:

(齐声)疑似地上霜。

师:

霜怎么可能满天呢?

霜只能满地。

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生:

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呢?

生:

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天上好像有霜一样。

师:

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生:

(异口同声)心思。

师:

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

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冷不冷?

生:

(异口同声)冷。

师:

哪都是冷啊,天上冷的,地下——

生:

(齐声)冷的。

师:

前面冷的,后面——

生:

(齐声)冷的。

师:

左面冷的,右面——

生:

(齐声)也冷的。

师:

天地间包围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

(齐声)冷。

师:

冷的只是他的身吗?

(生摇头)

师:

更是他的心,猜猜看,这张继为什么会冷呢?

为什么会愁?

为什么会又愁又冷?

生1:

可能是因为张继当时怀才不遇。

师:

怀才不遇,你查过资料?

(生点头)不得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他冷,他愁,继续猜。

生2:

还有可能是当时政治上腐败,他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感到心灰意冷。

师:

面对政治的腐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冷,他愁。

生3:

可能是当官的时候他被诬陷了。

师:

做官,想做一个好官,想做一个清官,却被人排挤,被人诬陷,所以他冷,他愁,是吗?

(生3点头)

师: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张继,夜泊枫桥的张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心冷、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霜气满天的寒意、冷意和愁意。

抬头看黑板,大家看,此刻在张继的眼中,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层层包围着谁?

(板书:

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生:

(齐声)愁眠。

师:

层层围绕着谁?

(板书:

又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生:

(齐声)愁眠。

师:

层层伴随着谁?

(板书:

在愁眠下面划第三条波浪线)

生:

(齐声)愁眠。

师:

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对愁眠。

(板书:

在“江枫渔火”和“对愁眠”之间写了一个“对”)孩子们,你们读诗的时候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实话实说。

(大部分学生摇头)

师:

没有,不怪你们,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你知道这个对字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查了下字典,你们看。

(示意学生看大屏幕)老师选了四个意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想一想,作出你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让你来选一选。

(举手示意学生举手)知道的马上告诉我。

大屏幕显示:

对:

1对待;对付。

如:

对事不对人

2面向;朝着。

如:

对这高山。

3对面的;敌对的。

如:

对手。

4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

如:

对对联

(教师观察了一下,继续询问)

师:

好的,把手放下,我来了解一下,有选第一的吗?

(一生举手)

师:

好,有一个。

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

生:

我觉得对愁眠么,就是对待着愁眠。

师:

谁要对待、对付愁眠?

生:

张继。

师:

好,张继本来就愁眠了,他要再去对付他的愁眠,对吧?

(生点头)好,这是一说,与众不同。

有选二的吗?

(一部分学生举手)

生:

他应该是对着水边的枫树和渔火,睡不着觉。

师:

张继面向着谁?

生:

水边的枫树。

师:

还面向着谁?

生:

渔火。

师:

还面向着谁?

生:

还面向着江面。

师:

总之,张继面向着江边、江中的各种景物睡不着觉。

这是二,有选三的吗?

(无一生举手)没有。

好,有选四的吗?

(少部分学生举手)听听你的高见。

生:

第四个东西是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那么张继是非常愁的,他觉得江边的景物都令他愁,都配合着他的愁。

师:

在张继的心中仿佛愁眠不仅仅是他,还有谁跟着他一块愁?

生:

还有江外的景物。

师:

比如诗中写到的——

生:

月。

师:

月落。

比如诗中写到的——

生:

乌啼。

师:

比如诗中还写到的——

生:

霜满天。

师:

比如诗中还写到的——

生:

江枫渔火。

师:

对,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愁眠,似乎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声情并茂)愁。

好一个“对”,面向着江枫,面向着渔火,面向这月落,面向着乌啼,突然,愁绪荡漾,愁绪澎湃,突然,天地万物仿佛都陪着我一块愁眠,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心中读出了四个字,枫桥夜泊。

(哀愁的背景音乐响起)

大屏幕显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声情并茂)你听,张继在心中轻轻地脱口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来,我们一起来,1、2,起——

生:

(有感情地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声情并茂)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张继心潮澎湃,枫桥夜泊,那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心中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

(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

(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背景音乐停)

师:

月亮落下去了,他看得见吗?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月落”)看不见啦。

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划破秋夜的宁静,也消失了。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乌啼”)那满天的霜气不是用看到的,而是用心感觉到的。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霜满天”)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轮廓罢了,看的清吗?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江枫”)还有那江中渔火星星点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渔火”)而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到吗?

那是看不到的。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天地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了。

(板书:

擦去原来写的“夜半”和“到客船”和“对”)就在这个时候,你听,(响起有钟声的背景音乐)一声,一声,又是一声,(板书:

每响起一声钟声,在“钟声”下面划一条波浪线)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

请注意,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在愁眠的张继的耳边,你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大屏幕显示: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默写,教师巡视指导)

(约5分钟后)

(关掉背景音乐)

师:

好,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其实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瞬间,你突然有一种感觉,你真有话对张继说,其实那不是钟声,你是你想对张继说的心声。

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仿佛对张继说——(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

生1:

张继啊,张继,你听到我这美妙的钟声,也许可以将那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师:

这真是知冷知热的钟声,谢谢你,我的钟声。

那钟声还对张继说——(话筒指向另一举手学生)

生2:

张继啊,张继,睡吧,睡吧,好好睡吧。

(众笑)

师:

这真是善解人意的钟声。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