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656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A:

璀粲——璀璨。

C:

不容质疑——不容置疑。

D:

融汇贯通——融会贯通。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C项运用恰当。

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

A项夸夸其谈: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B项无时无刻:

没有时刻。

常与否定词连用,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与语境不符。

D项煞费心机:

为达到某个目的费尽心思,多含贬义,形容学习不合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

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答案】D

【解祈】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

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

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D项没有语病。

其他各项语病如下:

A项

句式杂糅,去掉“是因为”或“的缘故”。

B项搭配不当,句尾加上“意识”。

C项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下列句子中结尾应使用叹号的一项是()

A.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____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____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____

D.“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根据句子意思和人物的语气特点可以知道C项句尾应该用叹号。

6.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6月5日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翰墨飘香”书法大赛,团支书张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美术童参赛。

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她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

_______:

今天下午学校举行“翰墨飘香”书法大赛,请参赛选手_____。

光明中学校团委

6月5日

【答案】

(1).参赛选手:

或同学们:

(2).下午三点到美术室参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知格式的掌握。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

写在第一行正中。

②称呼: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

在第二行顶格写。

③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④落款:

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根据题目要求,补充称呼,补全通知内容即可。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

他的小说《骆驼样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

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

B.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达到壮年,叫做弱冠。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包法利夫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项表述不正确,《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

8.古诗文默写。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

(杜甫《春望》)

(2)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峄》)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我们学过的课内外古诗文中,不少句子体现了送别的主题。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家书抵万金

(2).

(2)不畏浮云遮望眼(3).(3)海日生残夜,(4).江春入旧年。

(5).(4)年少万兜鍪,(6).坐断东南战未休。

(7).(5)所以动心忍性,(8).曾益其所不能。

(9).(6)示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遮,鍪。

9.名著阅读。

(1)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

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B.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C.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

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2)请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简要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

(《海底两万里》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D

(2).

(2)示例1:

名著;

《格列佛游记》作者:

乔纳森·

斯威夫特或斯威夫特故事情节:

利立浦特王宫女官因看传奇小说时睡着了,导致皇后寝宫失火,水源不在近处,吊桶太小,虽然那些人一桶桶地供应给格列佛,可是火势太猛无济于事,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撒了一大泡尿,不到三分钟火就熄灭了。

示例2:

名著:

《鲁宾逊漂流记》或《鲁滨孙漂流记》作者:

笛福

故事情节:

鲁滨逊看见一个即将被食人部落吃掉的土著人,正在拼命逃跑,他急忙跑下梯子,拿起枪,翻过山顶,走近路追击,打死食人部落中一个追赶的野人,救下了土著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

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理解。

D项错误,应该为:

在印度洋肉搏鲨鱼,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即可。

如《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

口语交际

九年

(1)班将开展“走进湿地,善待生命”主题研学活动,班委会决定全班同学周日走进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

小明怕影响学习,不想参加此次活动。

10.假如你是班长,打算怎样劝说小明参加此次活动?

11.经过劝说,小明同意参加活动,小明会怎么回答你?

【答案】10.示例:

小明,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这次活动不仅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还能锻炼实践能力,对我们的学习是有益的,这是班级集体活动,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好吗?

11.示例:

班长,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以前对于研学活动认识的不够深刻,现在我明白活动的意义了,我愿意参加此次活动。

1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

你首先要明白你劝告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用委婉的话说出来。

切忌生硬命令式或讽刺谩骂式。

做好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交流双方的身份,注意用语的礼貌,表达意思要清晰不含混。

围绕“走进湿地,善待生命”主题研学活动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对学习有益来劝说小明即可。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同时语言要符合语境,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小明同意参加活动,要写出对班长劝说的话的回应,以及自己的想法。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

人名。

②笈:

书箱。

③庵:

茅草小屋。

④荆:

灌木名。

⑤麻蒿:

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旨:

(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札记·

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

【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12.

(1)旨:

甘美

(2)负:

13.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B15.D

16.示例:

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

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析】甲文选自:

《礼记》作者:

戴圣年代:

西汉

乙文选自:

《拾遗记》作者:

王嘉年代:

东晋

甲文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

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1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旨:

甘美。

负:

背。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困:

不懂的地方。

若:

如果。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

观书/有会意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

16.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

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

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

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阅读《新的发电形式》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

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大量的热能被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

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被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嚣、微型发电机等供电。

④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

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有删改)

17.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18.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19.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17.利用化学能发电;

利用重力势能发电;

利用热能发电。

18.“一些”的意思是一部分,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体中存在着一部分化学物质,而并非全部。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7.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第②段“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第④段“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第⑤段“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据此提取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一些”的意思是一部分,在数量上加以限制。

1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特点。

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

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

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连。

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

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

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缘交融于一处。

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

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

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

“看,脚下的草里有花!

”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

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

如此,就足够了。

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

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

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20.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

21.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3.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

【链接材料】

A杨绎: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选自《老王》)

B.梁启超: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选自《敬业与乐业》)

【答案】20.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头看见小花,深层含义是指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那些毫不张扬、易被忽略的平凡的人或生命,欣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幸福与暖意。

21.“装点”本义是装饰点缀。

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在无边的单一的绿色映衬下,突然看见无名花的美丽,给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和心灵上的触动。

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23.示例1:

从文中的“相互洇染,相互温暖。

”一句可以看出杨绛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老王不忘情谊,临终前还送她香油鸡蛋,这种行为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卑微的老王那份朴实的真情。

可见杨绎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