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71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docx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试教通讯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教材教学    人教网期刊    出版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人教期刊>>试教通讯>>思想政治>>普通高中2005/3-4合刊(总第6-7期)思想政治专辑(三)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王 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身临其境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上次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和大同思想的由来及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

(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设问:

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

(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

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四合院的特点?

(学生发言)

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

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设问:

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吗?

(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

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学生来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

(学生发言)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

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

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

京剧成为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设问:

谁能说说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请同学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大同思想”?

(学生发言)

《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

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由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等级之分,无种族之别,男女各自独立;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物质生活,文教事业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

总之,这种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

提问:

“毛泽东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毛泽东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

(二)学习探究

1.传统文化面面观。

以上我们从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不同的角度,感受了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

设问:

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

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多方面影响,是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

文化具有继承性。

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

设问:

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

(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

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设问:

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

(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3页的观点一和观点二。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

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设问:

你个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请同学们看图片:

设问: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孝”道。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又被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形成理念

设问: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注:

教案中的图片为授课时的幻灯片。

 

【上一篇】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教学设计

【下一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