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99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docx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常考名句翻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论选译

《论语》选录译文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孔子说:

“《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

‘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

提示:

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

“《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

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

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

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

“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

“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

“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提示:

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

“(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

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

“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

“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行礼仪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懂音乐呢?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

“‘有酒窝的脸笑得多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多媚啊,洁白的纸上花儿多绚丽啊。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

”子夏说:

“那么人先要有美德而后用礼仪来修饰?

”孔子说:

“卜商,你启发了我呀!

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陈亢问孔鲤说:

“你在老师那儿听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吗?

”孔鲤说,“没有。

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轻轻走过庭院。

他问我:

‘学习《诗经》了吗?

’我说:

‘没有。

’他说:

‘不学诗,没法讲话。

’我下来就学诗。

《孟子》选录译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

”曰: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

“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

”孟子说:

“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

“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

“难以说清楚的呀。

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

“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

”孟子回答:

“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此之谓也。

书曰:

‘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咸丘蒙说:

“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

‘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

小雅?

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

《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对万章说:

“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

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

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公孙丑问曰:

“高子曰:

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

“何以言之?

曰:

“怨。

曰: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則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

“凱风何以不怨?

曰:

“凱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孔子曰:

‘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公孙丑问道:

“高子说:

《小》是小人(所作)的诗,对吗?

孟子说:

“凭什么这样说呢?

公孙丑说:

“因为诗中有怨恨。

孟子说:

“高老先生的论诗太呆板了!

如果有一个人,越国人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越国人关系疏远,(可以由他去犯罪。

)如果是他哥哥拉开了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哥哥关系亲近,(不愿让他犯罪。

)《小弁》的怨恨,出自热爱亲人;热爱亲人就是仁。

太呆板了,高老先生这样论诗!

公孙丑问:

“《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情绪?

孟子说:

“《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的小过错;《小弁》所写的是父亲的大过错。

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

更加疏远父母,这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

孔子说过:

‘舜是最孝顺的了,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着父母。

’”

《庄子》选录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音hua4)然响然,奏刀騞(音huo1)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导大窾(音kuan3),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音gu3)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音huo4)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厨师为文惠君宰牛,手接触到的,肩膀抵住的,脚踩者的,膝盖顶着的,都砉砉然有声,进刀时也发出騞騞的声响,没有不符合音乐的。

它符合《桑林》舞乐的节奏,也符合《经首》乐章的节拍。

文惠君说:

“哎呀,好啊!

技巧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吗?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

“我所好的是道,比技巧更进一步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整条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见过整条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神理去接触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感官停止不用了,而神理还要(指挥刀继续)运行。

我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分解开(牛)筋肉间的间隙,引导(刀)进入骨节间的空穴,(这都是)循依它本来的结构。

(刀口)从未遇到筋络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更不用说大块的的骨头了!

好的厨师一年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我的刀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宰的牛已有几千头了,但刀口还像是刚磨过似的。

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我的刀口是(几乎)没有厚度的,用没有厚度的(刀口)进入有间隙的(牛体),必然是游刃有余了。

所以十九年刀口还像是刚磨过似的。

即使如此,每当到了筋骨盘根错节的地方,我看到难下刀,(不觉)就戒惧谨慎(起来),目光专注凝聚,进刀轻微缓慢,謋然一声,牛已解体,像土一样散堆在地。

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为此志得意满,擦好刀,把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

“好啊!

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

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

“圣人之言也。

”曰:

“圣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

“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

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

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

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

可悲呀!

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

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

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

“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

“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

“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

“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

“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

“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

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

“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

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译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焒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觽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楚怀王时的左徒的官职。

屈原学问广博,记忆力强。

对国家(如何)治理得好坏的道理很清楚,并且擅长辞令。

在朝廷内就和楚王图谋策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就接待外国宾客,和各国诸侯应对酬酢。

楚王很信任依重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地位相同,想同屈原争夺楚王的宠信,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王让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未定稿。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在楚王跟前)谗毁他说:

“大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一个法令制定颁布出来,屈原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拟订出来'。

”楚王大怒,因此疏远了屈原。

……

  屈原痛心于楚王耳不能听明辨别是非,眼睛被谗陷的人遮蔽看不清黑白,邪曲的人危害公道,端方正直的人不容于世,所以幽怨苦闷,幽思积郁,写成了《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的意思。

天(开创可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而育女)是人的根本。

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回追思本原,所以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哭爹叫娘的。

屈原处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忠诚和智慧,以侍奉他的君主,而谗邪的小人挑拨离间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了。

诚信而遭到君王的怀疑,忠心耿耿而遭到小人的诽谤,屈原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的写作《离骚》,本是从怨愤而生的。

《国风》中的诗虽然有很多男女情爱的内容,但不过分荒唐,《小雅》中的诗虽然怨愤毁谤朝政,但也不至于造成混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了。

远古呢,就赞颂帝喾的事迹,近代呢,就称道齐桓公的霸业,中间还述说商汤、周武王事功,用以讥刺当世的朝政。

(《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因果道理,没有哪一样不明白清晰的呈现出来的。

他的文辞简约,寓意深微,志向高洁,行为廉正,他用的文词习见琐细,而其指归却都很正大,所列举的都是近前的事物,而表现的意义却很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称举用来比兴的都是芳香的花草树木。

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容许自己疏远对国事的关心。

在污泥之中自我洗濯(不同流合污),在尘埃之外高飞远引(自标高洁),不被俗世的黑暗污垢所感染,受淤泥浸渍而洁白无瑕。

推想他的伟大的意志,是可以与日月争辉的啊!

  屈原死了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些人,都喜爱辞令而已"赋"的创作而为世人称赞;然而都不过是祖述屈原的舒缓委婉的文辞,终究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谏劝。

《报任安书》(节录)译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古时候富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无法计算,只有卓异突出的人为后世所称颂。

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厄而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于是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脚,《兵法》才编写出来;吕不韦被贬流放蜀地,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著述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贤人圣人为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都是胸中有郁积的情绪,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能了解自己。

至于像左丘明没有眼,孙子断了脚,终于不被重用,于是退隐下来,著书立说,抒发自己的怨愤,希望文章能流传后世,自己的志向见解得以表达。

我私下里不自谦虚,近来用拙劣无能的文辞,搜罗天下散失的传闻旧说,考订事实的实际过程,稽查历史成败兴亡的规律。

共一百三十篇,也就是想探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弄懂古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而成为一家之言。

草稿还未完成,就遭到那次灾难,我可惜书还未写完,所以身就极残酷的刑法而没有怨怒的表现。

如果我真的写成了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播给那些值得传播的人,那么我就是偿还了受屈辱的债,即使再受杀头之刑,哪有什么悔恨的呢!

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毛诗大序》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

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

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吟咏自己的情感,成为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

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

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

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

“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

(“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

“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

《鹊巢》、《騶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

《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

因此《关雎》乐意得到美丽娴淑的姑娘,以婚配给君子,但它忧愁的是如何推荐贤才,而并不是过分倾慕美色;它以哀叹窈窕美好姑娘难求比喻贤才的难得,而没有伤害美好的淫邪的心思。

这,才是《关雎》的本义啊。

曹丕《典论·论文》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

"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

“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

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