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713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灾难时期城市生存指南文档格式.docx

木倉械是城市生存的必需品,甚至应该尽量配备消音器。

这个我们在本文后面也会详细讨论。

至于食物,城市里面的人往往不注重储藏一定量的食物,这方面是绝没有后悔药的。

烹饪所需要的能源,城市里的选择和来源更多一点,但是获取的过程也会更加艰辛和危险。

城市生存与野外生存的最大区别,就是城市里面的人际关系。

到底是和别的幸存者一起,同舟共济,各展所长,互相保护呢,还是自相残杀,同归于尽?

若干幸存者如果团结起来,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物品的交换,以及各种能力的发挥,其效率往往比缺乏这种合作的单独个体高得多。

以下让我们就“假如那一天来临”的城市生存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城市危机的心理准备

看看世界的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人口在逐年向城市聚集。

而且,城市也往往成为交通的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也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发生战争的时候,交战双方都会以夺取城市作为主要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新编写了军队的指导思想,论证城市作战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再次爆发,各大城市将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城市里面的居民,也会惨遭战火的摧残,这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你居住在一个大城市里面,那么你就应该有面对战争的准备。

另外,城市居民可能面对的危机并不局限于大规模正规战争,近期的中东战事,就是非常典型的“城市游击战”。

进攻一方在城市里面搜寻反抗者,而防守一方利用城市的特点东躲西蔵,军民合一,伺机反击。

“城市战”已经是各国军方的首要研究课题。

而身陷其中的居民无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

生存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

由于现代城市的人口密集和频繁的人员流动,各种传染病可以飞快地在城市里面扩散和传播。

几年前的SARS已经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起源于广东的病毒,以很快的速度令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加拿大多伦多等等大城市陷入恐慌之中。

如果下次我们遭遇一种比SARS更恐怖的病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大规模的隔离措施开始实行,居民必须足不出户,我们可以在家里支撑多长时间?

天灾,是另外一个可以令城市居民一夜之间陷入生死存亡关头的可能因素。

全球气候的变化令自然灾害逐年增加。

飓风、洪水、暴风雪、地震、海啸等灾害,都可以迅速地导致城市生活混乱甚至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面?

是否在海洋性风暴的路径范围以内?

附近的山区、湖泊、河流是否会带来洪水的威胁?

城市里面看起来物资丰富,但结构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各种生活必需品往往都依靠各种狭窄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来运送。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可能性以外,恐怖袭击(包括常规、生物、化学、核袭击)、政局不稳或者各种因素导致的动luan、曝乱、严重的污染、生化方面的意外事件等等,都有可能触发混乱,导致这些运送网络的瘫痪,从而给城市居民带来严重的考验。

可以预见的是:

一旦以上的某种巨变真的发生,大城市里面的无助居民会大量死亡,而在乡村居住的人则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如果掌握一定的城市生存方法的话,你得以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城市生存的基本法则

无论是野外生存还是城市生存,我们都有前人的智慧可以参考。

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三倍安全法则”。

名词解释:

三倍安全法则,是指对于重要的生存物资或者要素,譬如食物、饮用水等,必须准备至少三个不同的供应来源。

即使某个来源断绝或者枯竭,也不至于立即导致危机。

举一个例子。

食物,也许是生存者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实在非常重要。

参照“三倍安全法则”,你应该准备起码三种不同的食物来源。

任何一种,都必须足以供养你所有的家庭成员。

无论哪一个食物来源中止,你都还有另外两个来源可以继续使用。

例如:

·

在家里循环储藏一些有包装的食品;

在家里的后院种植一些蔬菜和马铃薯,并准备好泥土和种子;

在屋里饲养一些动物作为肉食(兔子是很好的选择,后面关于食物的章节再详细叙述);

出外采集可食用的植物、菌类等(这是第四种来源了)。

兔子成长繁殖快,不择食,是足不出户而获得稳定的肉食供应的最佳方案之一。

(但是也有猎人因为长期只吃兔肉而死亡,因为兔肉损害我们体内的矿物质)

说到出外采集食品,很多人会想到钓鱼,或者捕猎。

但是,无论在城市生存或者野外生存,渔猎往往都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这里要介绍第二个重要生存法则:

“热量平衡法则”。

热量平衡法则,是指在饥饿的状态下,开始每一种行为之前都应该先估算热量消耗。

如果一个获取食物的行为本身所消耗的热量接近或者大于获取的食物能够提供的热量,那么这个行为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这就是说,如果你到水边钓鱼,或者到树林里面打一个猎物,到头来钓到的鱼或者打到的猎物还不足以补充你今天的体力消耗的话,这样做只会令你更加饥饿,最终比不去更糟。

就算是完全没有其它食品的情况下,捕猎是唯一的途径,也必须先考虑设置陷阱之类的守株待兔的方式,以逸待劳。

除非碰到好运气,猎物自己来到身边。

另外,饮用水也要做类似的考虑。

生存者所计划的饮用水源,决不是伸进你家里的那根市政自来水管,这是最靠不住的。

无论是市政设施的任何破坏,或者市政人员不上班,或者水源受到污染,那个自来水龙头就变成了摆设。

是家里储藏一定的桶装水,还是过滤附近河流湖泊的水,还是预先在后院打井,一切都要根据“三倍安全法则”来考虑。

关于饮用水问题,本文后面有详细的攻略。

另外,煮食的能源(汽油、煤气、木柴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的居所、自卫方法、药品等等,我们在后面会一一叙述。

总之,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生存下去,而不要成为依靠别人救济的难民。

难民对自己的生存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完全依赖别人的设施和援助。

但是,当别人自身难保的时候,谁还来照顾你?

当难民的总数超过容纳和供给极限的时候,结果会如何?

看看现代历史,难民营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而如果我们准备充分,我们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存下去。

靠ZF,还是靠自己?

在城市里面生活了很久的人,往往已经意识不到他们对ZF服务的依赖性。

他们会觉得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譬如电力、警察、垃圾收集、医院、加油站等,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本身就应该发生的。

而世界各国ZF的施政方法,不约而同地都有一个特点:

逐渐剥夺居民生活里的独立自主性,并把这些功能纳于ZF的控制之下。

例如,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各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都要靠自己来保护。

居民自己携带武器,自行练习防身自救的技术,譬如骑射、格斗,或者聘请有能力的人来保护。

而到了现代社会,ZF已经基本上剥夺了居民进行自我保护的权利,收缴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而把保护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职责交给了服务于ZF的警察部队。

注意:

无论你如何称呼这些警察,他们都只是为ZF打工的工人而已,属于市政服务的一部分。

警察是ZF剥夺了城市居民的自卫权力以后,雇用来维持秩序的市政工人。

如果他们不上班或者忙不过来,我们怎么办?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城市居民依赖ZF提供的服务和资源有哪些:

下水道和排污系统

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各种通信方式,例如广播、电视、电话、邮政、互联网等

燃料供应

医疗服务

燃气

电力

饮用水

公共交通、道路、铁路、机场设施等

人身安全

居住场所

凡是经历过停电、停水或者下水道堵塞的人,应该对ZF服务中断而造成的不便有比较清楚的认知。

不说别的,光是停止垃圾收集两个星期,很多居民生活区就可以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这还只是一个对生存不太重要的方面而已。

如果有一天医院或者警察也都停止服务呢?

如果要准备在城市里面生存,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

“ZF提供的这些东西里面,哪些要素是我生存所必需的?

”我认为,上面这些服务里面,对生存极端重要的有以下三个:

那么,这三个基本要素里面,哪些是非由ZF提供不可,如果有一天停顿的话居民无法自行获得,而只好坐以待毙的?

我认为:

全部都不是!

看完本文以后,你会知道这些要素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获取。

就算市政服务完全停止,我们也有办法活下去。

本文的目标就是让读者意识到城市居民对市政服务的依赖,以及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在城市管理崩溃的时候,ZF的首要任务往往不是照顾居民的生活。

在生死关头,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寄托给自顾不暇的“上层统治机构”,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未雨绸缪,时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全居所的选择与建设

对于生存,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是凌驾于其它所有因素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如何选择一个安全的居住地点,以及如何准备紧急庇护设施,是保障人身安全的关键。

有些无忧无虑的人觉得,只要安分守己地呆在自己的家里就足够了。

但是,最近一百年的城市动荡历史告诉我们:

在非常时期的城市里面,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出现险情,普通人是几乎完全无法预测的。

你平时的家,说不定会突然由于炮火袭击、空袭、地面武装攻击、洪水、地震、火灾、疫病隔离等各种突发的事件而遭到损毁,或者使你需要躲藏或者重新寻找新的居所。

而且,这个过程所需要的事件也是难以预先估计的。

如果要有备无患,就必须遵守上面提到的“三倍安全法则”:

如果出现任何情况,你和家人必须要有起码三个可供躲避和临时生存的地点。

就算其中一两个也同时变得不可使用,起码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

“隐蔽”,是城市紧急避难居所的最首要考虑重点。

虽然,地点离水源、食物贮藏、能源或者可耕种的农田越近越好,但是如果为了更好的隐蔽性,以上这些好处或许要忍痛牺牲一些。

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如果是战争或者动luan的情况,“隐蔽”凌驾于其它所有因素之上,不可妥协。

但如果是应对和平时期的天然灾害等,隐蔽的重要性可以适当下降。

对隐蔽性的重视,是基于对人类自私本性的顾虑,无论是战乱还是天灾,你周围的人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坏人,变成一个个为了夺取饮水或者食物而不惜伤害你或者家人的凶徒。

如果是战乱,就还有凶残的入侵军队,甚至本国军队,也难保不在城市战场里面犯下罪行。

如果能够呆在所有这些人的视线之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你说:

“我不做缩头乌龟。

我要为了保卫家人的安全而与坏人誓死战斗到底!

”这听起来很浪漫,很有英雄气概,也许你有一身好武艺,或者多种犀利的武器。

一两天你或许可以支持下去,但是如果是一两个月呢?

甚至一两年呢?

家庭成员由于血缘上的紧密联系,往往是非常优秀的生存团队。

但是,家庭成员同时也是非常糟糕的作战团队。

试想,一个母亲永远不会愿意派自己的宝贝独生儿子去危险的地方寻觅食物,或者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而且总是担惊受怕,从而严重影响对情况的判断能力。

为确保安全,有效地隐蔽起来是最稳妥的方法。

以下,让我们探讨一些关于寻找、建立城市紧急避难居所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你开始选择住处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周围地区,趋吉避凶。

如果附近有以下的设施,你最好避免住在它的附近:

标志性的ZF大楼;

军事基地或者军队仓库;

地区物资供应或者储存中心;

化工厂;

 

燃油仓库;

发电厂;

主要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交汇处;

大型电信、通信设施;

港口设施;

大型医院等。

以上这些地点往往是敌军首先攻击的目标或者容易发生严重事故的热点,远离以上地点会给你增加安全系数。

那些很沉闷的千篇一律的居民区或者楼盘,反而是非常安全的选择。

第二,和开店营业一样,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不但要远离可能的危险,而且最好是出入隐蔽、容易逃生的地方。

中国有句古话: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西方也有句谚语:

“把一棵树藏起来的最佳地点,就是在树林里。

”要找不易受到侵害的安全区,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反而是很好的选择。

在闹市里,最安全的居所是在小型楼房的四楼或者五楼。

这种位置可以远离地面上的各种侵害,易守难攻,而且屋里的人员和活动不容易暴露,比较隐蔽。

还要注意的是,不要住在本区域中唯一的高楼或者最高建筑物里面,也要避开明显的战术要点(譬如俯视某条道路或者交通枢纽的制高点)。

这些建筑物是兵家必争之地,住在那里的居民肯定死得最快。

第三,巧妙地修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创造隐蔽的救命空间。

例如,在地下室或者一楼的某个房间里面,砌一堵墙,把房间的一部分隔开成为一个隐蔽的藏身之所,并新开一个逃生出口。

这样,就算敌人已经进来,也找不到你们。

这种建筑工程一定要注意通風口的位置和隐蔽。

而且,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计划和杰作!

在二战时期的欧洲和近期的中东,许多人的楼房都建有隐蔽的逃生出口,直接把卧室和楼梯或者通道打通,并且进行伪装。

这些努力就是为了万一有情况发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逃遁。

就算在工业区的仓库里面,也可以发挥这种聪明才智。

例如把一个小办公室完全封起来,外面堆放一些货物、杂物等等,会让人完全意识不到这个空间的存在。

只要在另外一边开一个隐蔽的出口就可以了。

第四,要善于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制造合适的器具,尽量不需要搏斗而把敌人/坏人吓跑。

这在很多事例里面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各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在居住地附近树立一些警告牌:

“传染病隔离区,防止感染!

”,或者“禁入!

地雷区,尚未勘察!

”,或者“危险!

放射性泄漏现场!

请绕路通行”。

类似的警告牌制造成本很低,但是确实可以阻吓很多将信将疑的人。

这种简单的警告牌足以让受过防核训练的士兵心惊胆跳。

战乱国家一些聪明的城市居民,把路旁的死马、死牛或者死骆驼拖回来放在家门口,这虽然很恶心而且气味难闻,但是这种令人皱眉的场面和死亡的气息令很多打算进入的人掉头就走。

第五,适当准备防寒的帐篷和睡袋,可以大大增加城市废墟里面的存活机会,特别是在气候寒冷的地区。

这是因为帐篷和睡袋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使用,而且转移非常容易。

如果有一个建筑物被炸塌了一部分,看上去象是个废墟,那么把生活设施转移到那里,在里面树起帐篷隐蔽生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没有人会想到能有人生活在里面。

第六,要尽量避免在避难居所附近进行任何战斗、搏斗。

隐蔽仍然是首要任务。

如果你逞强好胜,把敌人引到自己家人的居所这里,这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例外的情况就是你的居所直接受到了敌人的入侵和攻击。

这种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拼死抵抗。

第七,在发生紧急情况以后,家里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时刻准备立即撤离。

一旦有危险的征兆,随时全身而退是非常重要的。

下期预告:

饮用水全攻略

获取能源

生存食物

物资储备与食品贮藏

有关武器

人际关系和物品交换

医疗护理

在上一期的《非常时期城市生存指南》里面,我们谈了对城市危机的心理准备、城市生存的基本法则、ZF服务的本质及可靠性,以及关于寻找和建立安全居所的一些话题。

在这期里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以下两个方面的城市生存要点:

饮用水

能源与燃料

五 

一个贝鲁特的战乱幸存者曾这样说过:

“要度过艰难时期,你有时难免会喝一点绿色和褐色的水。

”可以想象,战乱中要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多么不容易!

在人类的生存要素里面,饮用水极其重要,没有水人很快就会支撑不住。

因此在饮用水的准备上,“三倍安全法则”必须严格遵守。

虽然某些城市在非常时期仍然有时断时续的自来水供应,但是这实在太靠不住,本文不会把市政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的可能来源之一。

好在,世界上大多数大城市都接近某个自然水体,例如河流或者湖泊。

那么是不是只要你有水桶、滤水器、储水罐,饮水问题便迎刃而解?

其实,实际情况往往没有这么轻松。

大多数城市里面或者附近都有河流或者湖泊,这是显而易见的饮水水源。

但是取水的过程要注意安全。

取水

和在野外不同,城市如果陷入混乱的话,取水的过程会十分的艰难与危险。

除了直接住在水边的幸运儿以外,大多数人都要起码步行几公里才能到达水源。

而且,很有可能每天都要跑一趟。

去的时候,水桶是空的,速度会很快(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左右)。

但是回来的时候,水桶装满了,速度会慢很多。

而且回程也是要极端小心谨慎的时候。

如果在取水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有可能给自己或者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取水的行走线路和隐蔽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经历过这种情况的人介绍的经验:

出去取水的时间,最好是每天周围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的时候;

取水的路线要避免途经危险地段(例如容易暴露的开阔地或者敌人封琐线)。

宁愿绕道,走更多的路,也要采用尽量安全的路线;

离开自己和家人的居所的时候,注意隐蔽,尽量不要被人看到自己进出;

每次取水,最好带一个人同去。

负重回来的时候,轮流背水,以加快速度。

轮到不用背水的那个人,就走在前面探路;

如果遇到任何危险的征兆,立即放弃水桶,尽快逃生或者隐蔽;

每次取水,尽量多背一点。

用手提是不实际的,应该使用类似扁担的工具。

每次(两人轮流)应该能够带起码20公斤的水;

水桶尽量选用有盖子的,以防倾倒而发生损失。

雨水收集

收集雨水、冰雪水是另一种获得饮用水的实用方法。

雨水不但在湿润地区可以收集,连沙漠地区也有成功的事例。

最简单的收集雨水方法,就是用塑料膜搭一个类似低矮棚子的牢固结构,雨水会流到中间。

类似的设计还有许多,完全看个人的创意和巧手。

另外,可以利用倾斜的房顶来收集雨水:

很多房子的屋顶两边都有雨槽,在雨槽周围和里面铺设塑料薄膜,引导所有雨水流到一个地方,然后通过导管和水桶收集。

但是,收集雨水要注意以下几点:

收集回来的雨水,和河流湖泊的水一样,必须先经过净化处理。

具体方法后面有详细的介绍;

收集雨水,特别是在房顶收集,很容易暴露自己以及收集意图。

这在某些情况下,这比派人出去取水更危险;

雨水的来临非常不规则。

要么多天没有,要么下个不停。

在上天慷慨施舍的时候,必须尽量多储存。

家里要准备大容量的容器,例如工业用的塑料油桶;

雨水收集以后要尽快过滤和净化。

否则腐败以后,净化会非常困难。

冰、雪水作为饮用水,实际上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是在缺乏加热的能源的时候。

如果直接把雪或者冰放进嘴里,人体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来产生热量用以融化冰雪,这在饥饿的时候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甚至会导致体温过低而威胁生命。

所以,除非你进食大量的脂肪或者高热量食品,否则还是应该完全把冰雪水融化以后再饮用。

另外,冰雪水也应该先进行过滤和净化。

过滤

现在,户外旅行、远足或者露营非常流行,而各种户外用品商店也都有销售各种过滤水的小型装置。

虽然它们往往都很有效,但是作为长期生存用水的过滤器,它们并不合格:

它们的设计过滤量实在太小。

要应付中、长期的高强度使用,我们需要制作一个专门的滤水器。

而最容易制作,而且使用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沙质滤水器。

沙质滤水器的制作方法是:

用薄木板或胶板组合成一个大约30厘米长,6厘米宽,6厘米高的长条形盒子。

尺寸做大一点问题不大,只是越大重量会越重。

盒子的底部钉一张或数张强韧的纱网(纱窗的纱网即可),然后用塑料薄膜包底。

在盒子里面装满沙子,粗沙与细沙都可以。

粗沙的过滤速度快一些,而细沙较慢。

然后,盒子倾斜放置,在向下的那个边沿的塑料薄膜上打开一个细小的开口。

开口下面就可以放置收集的容器。

沙质滤水器的用法:

基本上,所有从外面取回来的水都要过滤和净化。

为了提高过滤的效率和滤器的寿命,最好先把取回来的水静置12小时,让杂质沉淀下去,然后再过滤。

过滤的时候,在水桶上面覆盖一层布,通过布把水缓慢地倒入滤水器的顶部高处的沙子里。

不要把水倒在接近底部出口的低处!

让水从高流到低,目的是尽量利用沙子的厚度来强化过滤的效果。

沙质滤水器的清洁:

这种滤水器的最大好处就是容易清洗,以便长期重复使用。

如果每天使用的话,滤水器的沙子和纱网会积存很多污物,所以每个星期最好清洁一次。

清洁的方法很简单:

把沙子都倒出来,适当冲洗,然后平摊在干净的地上,让太阳晒干。

换用新的沙子当然也可以,但是要看看是否有为此出去一趟的必要。

盒底的纱网,洗刷一下即可,不需要更换。

也放在阳光下晒干。

然后这个滤水器就可以再继续使用了。

这种方法应该能够应付很长时间的滤水需要。

希望困境可以早日结束,不要拖延到要制造第二个滤水器的那一天!

净化

过滤并不能彻底清楚水里的微生物。

为了不引发肠胃病,饮用水在过滤之后还应该进行简单的化学药物净化。

现代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非常洁净的环境里面,食物和饮水里面的含菌量非常低(和100多年以前相比)。

这其实并不是好事,因为现在我们的肠胃已经丧失了对很多普通微生物的抵抗力。

这个现象,在发达国家尤其严重。

而在相对贫穷的地区,人对细菌的抵抗力明显强一点。

要净化饮用水,普通的家用含氯液体漂白剂(84消毒液之类的)就可以胜任。

所以,如果你知道本地即将发生重大事件,我建议你立即到本地的杂货店购买大量的液体漂白剂。

这是非常重要的生存物资,就算你自己用不完,也可以用来和人家交换有用的物品。

家用含氯液体漂白剂一般含有3%到6%的次氯酸钠,是通过氧化反应来起消毒、增白作用的药剂。

净化饮用水的用量,建议是大约1:

128的比例,就是1份液体漂白剂兑128份水。

这是英制的便利比例:

每加仑有128盎司,这相当于每加仑水配一盎司漂白剂。

这个比例比一些医学专家建议的稍微轻一点,用意是在足够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节约用量,以确保长期使用的需要——漂白剂实在是非常重要的生存物资,用完了的话估计难以再补充,所以还是省着点用比较好。

漂白剂放入水里以后,静置至少12个小时(待其氧化作用结束),然后就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