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19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可持续发展.docx

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开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开展的一桩奇迹〞。

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X、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开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开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开展战略问题的深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开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终究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

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展区分。

  ?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开展白皮书?

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开展的战略目标: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平安,开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平安、开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开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场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开展道路。

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开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着名的Brundtland宣言——?

我们共同的未来?

筹备工作。

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开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开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那么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开展。

自此,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形成了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

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开展问题的开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历的根底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构造、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开展模式,其根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开展的宗旨。

  2.“效益型农业论〞。

该战略认为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开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开展,既是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开展的需要。

  这一战略就其根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遵循经济原那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构造、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

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农牧结合论〞。

这一战略认为:

为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平安,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开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上述生态农业战略、效益型农业战略、农牧结合战略、现代集约持续战略等,其核心实质都是要试图解决、答复如何协调开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显然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二〕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农业经济学家虽然不像农业生态学家那样,能够直接敏锐地指出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的道路选择,但是却尤为关注农业开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更能从深层次提醒把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开展战略问题。

目前,其关注的主要战略问题有:

  1.粮食问题。

关于21 世纪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开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悲观论与乐观论。

  悲观论认为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要维持一定的粮食平安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本钱和代价。

这意味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那么会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从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紧缺且粮食生产比拟优势已经丧失的国家来说,追求100%的粮食自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应适度地局部进口粮食,利用人类共有资源最经济地实现粮食平安,粮食生产应采取“立足国内、根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

  乐观论认为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不但不会给中国粮食平安带来威胁,更不会给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粮食造成威胁,技术进步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还将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开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投资政策。

  2.制度问题。

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开展的历史经历说明:

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开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开展战略由传统战略转变为比拟优势战略,作为产业政策重要组成局部的农业开展政策是否符合比拟优势原那么,决定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性质或演变方向。

只有依据农业比拟优势,推动农业构造变革,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开展的轨道。

为此,应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开展创新战略。

  3.技术问题。

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展与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一样经历了绿色革命前时期、绿色革命时期、后绿色革命时期〔Ⅰ〕、后绿色革命时期〔Ⅱ〕,应实施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战略,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建立强有力的创造开展体系和研究方法,确定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和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构造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支持系统,加强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建立,是今后持续农业开展的三大支柱。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学家主要是围绕“粮食——制度——技术——农村〞等农业可持续开展经济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开展战略内部运行机理问题。

  〔三〕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 如果说农业生态学家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农业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农业内部运行机制问题。

那么,农业地理学家那么更为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粮食主导论〞。

这一战略认为粮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主导中国农业开展的走势和农业政策取向。

粮食问题不仅表现为总量缺乏,也表现为区域供需不平衡;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将继续导致区域农业政策的差异,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与农业政策的区域差异将构成中国农业开展区域差异的主流,也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所必须考虑的关键方面。

  该战略认为实现粮食平安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成功实施的第一性条件。

  2.“国土开发论〞。

这一战略认为中国农业开展战略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丰富的劳动力同极为有限的人均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该战略认为虽然中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但是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中国不仅必须,而且经过努力也能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或根本解决食物与农产品的供给。

应实施可持续开展的国土大开发战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能够养活和养好自己的根本性战略,必须有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发尚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国土,着重在山区、草原和海洋,实行全面规划,分区治理开发,纳入国家方案。

  3.“开展危机论〞。

该战略认为中国空前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土地资源供给的危机所在,中国持续农业正面临着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挑战。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根底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中国最根本的国情。

为此,考虑农业开展战略必须强调的根本思路应该是: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开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开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的三个最根本问题,即食物平安、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开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开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开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开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开展,无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开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理论源流 

  回忆历史,中国像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开展战略的选择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工业化偏斜→绿色革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开展战略〞的演进历程,其理论支撑同样也根本上沿袭的是“工业化推进战略理论→开展经济学理论→农业可持续开展理论〞。

 

  沿着这一主线追踪溯源,中国农业开展战略形成确立的主要理论源流有:

 

  〔一〕前苏联的开展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经济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于50年代初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开展战略,这一经济建立方针是完全照搬或承袭前苏联模式。

适应于这种工业化战略,就要求“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普通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外,还要缴纳一种超额税,即在购置工业品时多付一些钱,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以便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

 

  中国所选择的这种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根底〞的经济开展战略,或称之为是以牺牲农业开展支援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以工挤农〞战略,确立的根本目标是“强国〞,选择的根本战略是超高速优先开展重工业,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建立的主要制度之一就是人民公社和统购统销制度,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国家主导的方案经济。

这一开展模式的选择深受前苏联开展理论的影响,其主要理论背景有:

 

  1.协调开展论。

该理论十分强调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是工业积累和开展的根底。

牺牲农民利益不仅不能加快工业化步伐,而且还可能危及国家统治,主X工业化资金应依靠自我积累,以及吸收存款、征收公税等正常积累方式取得;强调国民经济方案不能脱离市场机制,对于农村经济应通过与之建立市场联系,将其引导到社会主义轨道上来;通过开展农业,扩大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轻工业的开展,增加消费品的供给,而轻工业的开展又扩大了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这样,农业开展就为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和动力,从而使工农业经济得以协调开展。

这一理论虽未能坚持执行,但却是后来绝大局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造调整的重要理论依据。

 

  2.超工业化论。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着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和市场价值规律两个对立的调节者,两者各有自己的调节X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案与市场是对立的,主X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等方法进展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农业只是被动地为工业增长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这一理论对后来社会主义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尤其是为保证农业剩余产品能够由国家掌握,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并适时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等理论观点,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体制的形成建立具有极为深刻的作用影响。

 

〔二〕西方世界的开展理论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前苏联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从历史舞台的退出,以及新型社会主义市场农村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农业开展战略的选择确立,不仅深受国际环境背景的作用影响,而且还受国内经济开展环境的影响制约,更深受来自西方世界开展经济学理论的作用影响,其作用影响最为深刻的主要理论有:

 

  1.比拟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底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本钱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拟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拟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拟劣势〞的产品,从而可获得“比拟利益〞,故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拟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够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拟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根据它当前的比拟优势确立产业构造,而根据它的比拟优势变化调整产业构造,就可宏观长期、快速、稳定地获得经济增长。

这就是着名的比拟优势战略理论。

 

  2.诱导创新理论。

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

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

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兴旺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开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那么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创造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

技术创造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创造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创造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三〕中国自己的开展理论 中国目前最大的生态问题莫过于人口与耕地的矛盾问题,由此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田污染、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开展。

因此,中国农业既不能走西方兴旺国家现代化常规道路,也不可能走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开展之路,只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开展道路。

 

  伴随着中国农业开展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国科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研究的根底上,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见解观点。

如马世骏的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李澄与郭玮的工农业关系理论、王宏广的要素组合论、冯海发的农业效益评估理论、郭书田的农村经济开展理论、康晓光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吴天然的农村工业化理论、赵昌文的农业宏观调控论及牛文元的农业持续开展理论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农业开展可持续开展战略理论主要有:

 

  1.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假设干重大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社会体制、经济开展状况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和自然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各自的生存和开展都受其他系统构造、功能的制约,必须当成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衡量该复合系统的三个指标是:

自然系统的合理性、经济系统的利润、社会系统的效益,且其研究是一个多目标决策过程,应在生态经济原那么的指导下拟定具体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使系统的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时机最大,即就是要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找出生态问题的症结,在外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技术、行政和行为诱导手段去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开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普遍开展的生态农业建立,就是运用这一理论为实现可持续开展进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2.要素组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总是在一定的生长环境中有顺序、按比例地吸收和同化各种生活要素并最终形成一定的生物量,农业生物运动和开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就叫要素组合规律。

 

  根据这一理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防止资源及人工投入要素浪费的根底。

运用要素组合理论实证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开展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农业开展的过程,是农作物生活要素数量不断提高、不断组合优化的过程。

 

  3.农业可持续开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农业生物群体,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光热资源、矿物元素资源等的共同支撑下完成其生物学的转换,又在人的参与下完成其经济学的转换,其最终所形成的生物物质体增长,既有每年扩大耕作面积所获得的产品,又有发挥单位面积生产能力的奉献。

这里依据支持人类生存根底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口粮食增长趋势的匹配程度,分析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开展能力,并将粮食产品增长作为它自身以及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的生产函数。

 

  虽然无论是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还是要素组合论、农业可持续开展论,其理论方法及其实际可操作性等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但它们毕竟是中国人自己探索开拓的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理论。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开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开展论丛,1997,〔1〕:

14~16。

[2]蔡昉.区域比拟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1992,〔11〕:

40~45。

[3]蔡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127-137。

[4]蔡运龙.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地理学报,1995,〔2〕:

97~105。

[5]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开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

中国农业科技:

1997,246~248。

[6]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概要〕[Z].:

中国人民大学,1992.13~19。

[7]陈成斌,中国农学会编.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开展战略[A].:

中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研究,1997,中国农业科技:

53~55。

[8]陈飞翔.比拟优势理论的开展和现实演变[J].经济学动态,1994,〔4〕:

61~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