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32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docx

财务分析跟管理决策

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其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所以说,使用者无法使用的财务分析报告都是无用的。

作为财务部门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主要是提供给企业经营者使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撰写的角度却是投资者或者政府,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析报告会被企业管理者嗤之以鼻的原因。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

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非经济因素。

即要注意将各种可计量因素与不可计量因素、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使主观判断与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

梧桐树下和小郑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得出财务在做决策分析时,必须满足:

1)企业自身的核算准确;

2)所有的数据必须建立在同一个标准的基础上;

3)必须以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经营决策分析常用的方法:

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等。

1、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指当两个备选方案具有不同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时,根据这两个备选方案间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计算的差量损益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方法。

如果差量损益为正,说明比较方案可取;如果差量损益为负,说明被比较方案可取。

2、边际贡献分析法

边际贡献分析法,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不同备选方案所提供的边际贡献的多少进行选优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等。

尤其适用于多个方案的择优决策。

3、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备选方案的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特定情况下确定最优决策方案。

此法适用于生产工艺设备选择的决策、新产品投产的决策等。

梧桐树下和小郑,以K公司为例,简单阐述一下,财务人员在公司决策的层面如何装“B”的。

一、生产前的产品决策

品种决策旨在解决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例如,生产何种新产品、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半成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等。

在品种决策中,经常以成本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有时也以边际贡献额作为判断标准。

1、生产哪种产品

企业有剩余的产能可供使用,在有几种新产品可供选择时,一般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

在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2)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K公司增加一个新产品B、C产品,资料决策K公司应该开发生产A、B、C三种产品中的哪种新产品。

摘要

A产品

B产品

C产品

单价(元)

100

120

150

单位变动成本(元)

50

60

70

单位边际贡献(元)

50

60

80

单位产品所需定额工时(小时)

5

5

7

单位定额工时提供的边际贡献(元/小时)

10

12

11.43

剩余生产能力所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元)

8000×10=80000

8000×12=96000

8000×11.43=91440

专属固定成本

0

20000

15000

剩余边际贡献总额

80000

76000

76440

得出:

没有专属固定成本,按剩余生产能力所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大小比较,应该选择开发生产B产品96000元;但是有了专属固定成本后,应该比较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应该选择开发生产A产品。

2、亏损产品的决策

亏损产品是指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销售收入小于销售成本的产品。

对于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需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

这时候需要分为,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和生产能力可以转移进行分析。

1)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

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是指当亏损产品停产后,闲置下来的生产能力无法被用于其他方面,即不能转产,也不能将有关设备对外出租。

决策思路:

只要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大于0就应该继续生产,因为停产亏损产品不但不会减少亏损,反而会扩大亏损。

K公司生产A、B、C三种产品,情况如表

C产品停产后生产能力无法转移,C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思考:

从单方面看,停止C产品的生产是有利的,即:

利润将上升到100元,但是否真正有利,还应参考其他资料才能确定。

在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C产品成本总额290元中,分摊的固定成本为100元,而在变动成本法下,这部分费用均应在本期全数扣除,如果停产C产品,那它分摊的100元成本就要由A、B两种产品分摊。

停止C产品生产不但不会增加110元利润,反而会减少100元利润,即:

利润将降至140元。

2)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

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边际贡献额,并不意味着该亏损产品一定要继续生产。

如果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边际贡献额,那么该亏损产品应该停产。

决策标准:

只要转产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就应停产亏损产品。

在转产决策中,转产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就应作出转产的决策。

3、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由于所需零部件的数量对自制方案或外购方案都是一样的,因而这类决策通常只需要考虑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成本高低,在相同质量并保证及时供货的情况下,就低不就高。

影响自制或外购的因素很多,因而所采用的决策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梧桐树下和小郑一般采用增量成本分析法。

1)自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由自制转为外购,而且其剩余生产能力不能利用的情况下。

决策思路: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购买价格时,应该外购;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低于购买价格时,应该自制。

K公司生产产品每年需要零件1000件,该公司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自制,并且可以达到外购的质量。

由车间自制时每件成本为100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40元。

现市场上销售的零件价格为每件70元。

该公司应该自制还是外购?

思考:

此时自制不增加固定成本,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就是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

由于自制单位变动成本60元小于外购单位价格70元,所以,应选择自制。

每件零配件的成本将降低10元,总共降低10000元。

但如果停产外购,则自制时所负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1000×40)将由其他产品负担,扣除因买价低于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而节约的成本,此时企业将减少利润:

(1000×40)-(100-70)×1000=10000(元),也就是说自制比外购增加利润10000元,所以应该自制。

2)自制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企业所需零配件由外购转为自制时需要增加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如购置专用设备而增加的固定成本),或由自制转为外购时可以减少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的情况下,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不仅包括单位变动成本,而且应包括单位专属固定成本。

如果停产外购,则自制时所负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1000×40)将由其他产品负担,扣除因买价低于自制单位成本而节约的成本以及自制需要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此时企业将减少利润。

3)外购时有其他收入的决策

必须把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作为自制方案的一项机会成本,并构成自制方案增量成本的一部分。

这时,应将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与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之和与外购成本相比,择其低者。

4)不分配采购费用的决策

在前面的决策中,采购费用、储存费用等,忽略不计或分配计入单位变动成本。

但是,采购费用通常更接近于固定成本,可以将此类费用单独予以考虑。

思路:

应先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总成本,然后再加以比较,择其低者。

在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总成本时,既要计算基本费用(包含:

自制中的生产成本、外购中的购买价格),又要计算附属费用(包含:

自制中的生产准备费用、保管费用等,外购中的订购费用和保管费用)。

4、半成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当半成品可以对外销售时,存在一个产品加工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决策思路:

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大于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成本,则应进一步加工为产成品出售;反之,则应以进一步加工前的半成品销售。

注意:

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与决策无关,在此不用考虑。

K公司每年生产、销售A产品1000件,每件变动成本为50元,售价为100元。

如果把A产品进一步加工成B产品,售价可提高到150元,但单位变动成本需增至80元,另外需发生专属固定成本1000元。

K公司是直接销售A产品,还是将其继续加工成B产品再销售?

思考:

差异收入=(150-100)×1000=50000(元)

差异成本=(80-50)×1000+1000=31000(元)

由于差异收入50000元大于差异成本31000元,因而进一步加工是有利的。

注意:

单位固定成本在计算中未予考虑,因为这一部分固定成本加工前、加工后均存在,属于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

5、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联产品,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价值较大的产品。

在分离以前发生的成本属于联合成本,要按售价等标准分配给各种联产品。

分离后的联产品,有的可以直接出售,有的则可以继续加工后出售。

联产品在分离后继续加工的追加变动成本和专属固定成本,称为可分成本。

联合成本是沉没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可分成本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决策思路:

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大于可分成本,应进一步加工。

K公司生产的产品在继续加工过程中,可分离出两种联产品A、B。

A产品售价100元,单位变动成本60元。

A产品分离后即予以销售,单位售价80元;B产品单位售价120元,可进一步加工成C产品销售,C产品售价180元,需追加单位加工成本30元。

思考:

(1)分离前的联合成本按A、B两种产品的售价分配。

A产品分离后的单位变动成本=[80/(80+120)]×60=24(元)

由于A产品分离后的售价80元大于分离后的单位变动成本24元,故分离后立即销售是有利的。

(2)B产品分离后的单位变动成本=[120/(80+120)]×60=36(元)

B产品进一步加工成C产品的可分成本为30元,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为180元,而分离后B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20元,则

差异收入=180-120=60(元)

差异收入大于可分成本,可见,B产品进一步加工成C产品出售是有利的。

二、生产时生产流程的决策

生产工艺,指加工制造产品或零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及加工方法的总称。

1)生产产品的年产量已确定的决策

K公司每年生产产品1000件,情况如表:

思考:

使用A设备的年相关成本=1500+1000×120=121500(元)

使用B设备的年相关成本=2000+1000×150=152000(元)

使用C设备的年相关成本=4000+1000×200=204000(元)

从计算结果看出,使用A设备生产的成本最低,所以应该选择使用A设备生产产品。

2)生产产品的年产量不确定的决策

K公司有设备A每年折旧费15000元,设备B每年折旧费25000元。

现在准备生产产品,若用设备A生产,则需支付一次性改装费用50000元,若用设备B生产,则需支付一次性改装费用60000元。

用设备A生产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用设备B生产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

思考:

由于生产产品的产量不确定,可以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进行决策分析。

设A、B设备的成本无差别点为产量X,则有:

50000+50X=60000+60X

X=1000(件)

A、B设备的成本无差别点为产量1000件,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时,不管用设备A,还是设备B,两种设备的使用成本是相等的。

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以上时,应该选择用设备A进行生产;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以下时,应该选择用设备B进行生产。

三、销售前产品定价的决策

定价决策,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价格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一种产品价格制定得适当与否,往往决定了该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并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价格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进行良好的销售定价管理,可以使企业的产品更富有吸引力,扩大市场占用率,改善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

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1)价值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价格的高低;

2)成本因素:

虽然短期内的产品价格有可能会低于其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应等于总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否则企业无利可图,难以长久生存;

3)市场供求因素:

产品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产品供不应求,会推动价格的上升,反之,如果供过于求,会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

4)竞争因素:

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对定价的影响也不同。

竞争越激烈,对价格的影响也越大。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几乎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竞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和供求形势;

5)政策法规:

每个国家对市场物价的高低和变动都有限制和法律规定。

同时国家会通过生产市场、货币金融等手段间接调节价格。

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一定要很好地了解本国及所在国有关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梧桐树下和小郑在K公司中经常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1)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目标通常是通过为产品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从而提高产品单位利润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适用于在市场中处于领先或垄断地位的企业,或者在行业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并能长时间保持这种优势的企业。

2)保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产品销售额在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市场份额。

它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产品竞争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产品价格往往需要低于同类产品价格,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户,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在短期内可能要牺牲一定的利润空间。

适用于能够薄利多销的企业。

3)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是由行业中的领导企业制定一个价格,其他企业的价格则与之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不会随便降价。

适用于产品标准化的行业。

4)应付和避免竞争

应付和避免竞争,企业参照对市场有决定性影响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变动情况,随时调整本企业产品价格,但是企业不会主动调整价格。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5)树立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

以树立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为定价目标主要有两种情况:

(1)树立优质高价形象。

企业在定价时,就可以不拘泥于实际成本,而是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产生一种品牌的增值效应。

采用这种策略,不但可以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而且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树立大众化评价形象。

通过大众化的评价定位树立企业形象,吸引大量的普通消费者,以扩大销量,获得利润。

主要适用于战略扩张型企业。

产品定价的计算方法,包括以成本为基础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种。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目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适用税率)-成本总额

单位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位产品价格×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单位成本×产品销量

单位目标利润=单位产品价格×(1-适用税率)-单位成本

其中:

成本可以是变动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成本或完全成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可以作为增量产量的定价依据,但不能作为一般产品的定价依据;利用制造成本定价不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在完全成本基础上制定价格,既可以保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又可以使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得以全部实现。

当前产品的定价基础,仍然是产品的完全成本。

(1)已知成本利润率,被称为成本利润率定价,

成本利润率=预测利润总额/预测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成本*(1+成本利润率)>/(1-适用税率)

K公司生产产品,预计今年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为100元,计划销售1000件,计划期的期间费用总额为900元,公司要求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15%,

要求:

运用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计算单位甲产品的价格。

思考:

完全成本=100×1000+900=100900(元)

目标利润=100900×15%=15135

15135=单位产品价格×1×(1-5%)-100900

单位甲产品的价格=122.14(元)

(2)已知销售利润率,被称为销售利润率定价:

销售绿润率=预测利润总额/预测销售总额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成本/(1-销售利润率-适用税率)

在工业企业一般是根据成本利润率,而在商业企业一般是根据销售利润率。

K企业销售商品,已知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为100元,单位产品的期间费用为50元,销售利润率不能低于15%。

思考:

单位完全成本=100+50=150(元)

单位目标利润=单位产品价格×销售利润率15%

单位产品价格×销售利润率15%=单位产品价格×(1-5%)-150

单位产品价格=150/(1-15%-5%)=187.5(元)

(3)已知目标利润为0,被称为保本点定价法,采用这一方法确定的价格是最低销售价格: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完成成本/(1-适用税率)

K公司产品的预算销售量为1000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

思考:

产品的价格=(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1-适用税率)=(10000/1000+40)/(1-5%)=52.63(元)。

产品的价格必须达到52.63元才能保本。

(4)已知目标利润,被称为目标利润法:

单位产品价格=(目标利润总额+完全成本总额)/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

K企业生产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1000件,目标利润总额为20000元,完全成本总额为5000元,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

思考:

单位产品价格=(目标利润总额+完全成本总额)/[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20000+5000)/[1000×(1-5%)]=26315.79(元)

(5)变动成本定价法

变动成本定价法,指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增加的产品可以不负担企业的固定成本,只负担变动成本。

所以,在确定价格时产品成本仅以变动成本计算。

这里的变动成本是指完全变动成本,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定价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变动成本*(1+成本利润率)/(1-适用税率)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主要关注企业的成本状况而不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因而产品价格的制定从企业取得最大产销收入或利润的角度看,不一定是最优价格。

最优价格应是企业取得最大销售收入或利润时的价格。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边际分析定价法等。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其计算公式为:

E=(△Q/Q0)/(△P/Q0)

式中:

E—某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价格变动量;

△Q—需求变动量;

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基期需求量。

我们可以通过测定价格弹性进行产品价格的制定。

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时,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

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基期销售数量;

P—单位产品价格;

Q—预计销售数量;

α-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的绝对值的倒数,即α=1/|E|

K公司生产销售产品,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单价和销售数量

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单价和销售数量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销售单价(元)

30

35

40

销售数量(万件)

100

150

200

若企业在第四季度预算完成250万件产品的销售任务。

要求: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决策产品的价格应该为多少。

思考:

E1=[(150-100)/210]/[(35-30)/35]=1.66

E2=[(200-150)/200]/[(40-35)/40]=2

E=(E1+E2)/2=1.83

│E│=1.83

α=1/1.83=0.55

P=40×(250/200)0.55=45.22(元)

第四季度要完成250万件的销售任务,其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应该为45.22元。

(2)边际分析定价法(梧桐树下和小郑很少采用此法,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边际分析定价法,指基于微分极值原理,通过分析不同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产品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价决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当收入函数和成本函数均可微时,直接对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即可得到最优售价;当收入函数或成本函数为离散型函数时,可以通过列表法,分别计算各种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边际利润,那么,在边际利润大于或等于零的组合中,边际利润最小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5、产品寿命周期与价格策略

所谓产品寿命周期,是指某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直到退出市场为止的整个过程。

产品寿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价格策略必须根据各阶段的特征灵活确定:

1)投入期的价格策略

作为刚刚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优势,甚至还可能是独家生产经营,但由于产品结构和工艺尚未定型,质量不太稳定,大批生产的能力也未形成,加上消费者对新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因而销路有待打开,产品开发是否成功还没有把握。

针对上述特征,企业为尽快打开局面,可采取以下价格策略:

(1)先高后低。

这种策略会引来竞争,影响及时打开销路。

因此,它只适用于市场上没有类似替代物,在短期内居垄断地位并容易开辟市场的新产品。

(2)先低后高。

这种策略能有效地排斥竞争者,使企业长期占有市场,从而持久地给企业带来日益增多的利润。

但渗透策略定价水平低,使企业投资回收速度放慢,企业在投入期经济效益较差。

在产品市场规模大、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的情况下,采用渗透策略可以达到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目的。

2)成长期的价格策略

企业一方面应该努力稳定和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应在保证市场供应,维持、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目标价格策略,修正预测值,确定最优价格。

3)成熟期的价格策略

企业一方面应该在保持老用户的同时,努力扩大新用户;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加强内部管理,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为今后采用竞争价格策略创造条件,维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竞争价格策略因竞争者的情况而异:

(1)对于比我们条件较差的,可以采用低价倾销,在价格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挤走竞争者或乘机扩大己方市场占有率;

(2)对于比我们条件较好的,可以采用相同的竞价的办法,努力维持原有市场占有率;

(3)对于和我们条件相当的,为了避免竞争可能形成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可以采用非价格竞争的办法,即在维修、供应备品备件、代培人员等方面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以维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采用竞价策略,确定降价幅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降价幅度应该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大的产品,降价幅度应该小些,价格弹性小的产品,降价幅度应该大些;

(2)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