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36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docx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文章来源:

赣州党务公开网 发布者: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24日16:

00:

10

  (2010年12月30日中共赣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中共赣州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结合赣州实际,就制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1)“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

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跨越100亿元大关,达到12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74倍。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2倍和1.2倍。

初步形成全国知名的钨产业、稀土产业基地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主产区。

中心城区迈入大城市行列,特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两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

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水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逐步搭建起与沿海发达地区体制机制对接平台。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这些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动力。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赣州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范围,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付诸实施,为我市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国内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

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中心城区带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任务艰巨,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综合分析判断赣州基本市情和国内外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发展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加快发展。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

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提升城镇化水平。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化系统化水平。

通过抓项目、兴产业、强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

  ——坚持转型发展。

找准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结合点,致力存量促提升、增量优结构,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端矿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的发展轨道上来。

坚持国资、外资、民资、股资联动,加大科技进步、人才保障力度,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市区与县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以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为己任,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大力推动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倡导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居民增收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迈上2500亿元台阶,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前移,基本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资源大市向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的跨越。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实际利用内外资年均增长10%;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0∶51∶39。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财税金融、垄断行业、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区域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功能区划。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各县(市)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一核二廊三圈”

(1)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各区域间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战略。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园区为平台,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和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

  (5)推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平台建设。

抓住国家对稀土等稀有资源战略性调控的机遇,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优势资源,对钨、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实施总量控制开采,发展高端矿产产业,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培育稀土、钨及其高端应用产品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机械、电子、家具、氟盐化工、铜产业等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

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战略投资者,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航母型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

重点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产业基地、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

统筹规划布局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建设,实行差别定位、错位发展。

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快出口加工区、香港产业园、台商创业园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一批工业园升格为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

着力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加速产业基地化进程,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格局。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研发平台,创建一批特色、生态、科技、数字园区。

扶持、推进县(市、区)工业园区协调发展。

  (6)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食品、轻纺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促进一批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商会等力量,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发展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

  (7)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钨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永磁电机、汽车动力电池、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促进产业扩张、裂变发展。

引进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着力构建特大城市和赣南城市群

  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8)加快构建特大城市和赣南城市群。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围绕山水园林、低碳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发展目标,加快以四省通衢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核心,瑞金和龙南次中心城市为支点的赣南城市群建设。

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达性,努力实现主城区、赣州全域、与周边地市“三个畅通”。

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功能,引导人口、资源等要素向中心城区有序集聚。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积极做好增设市辖区工作,把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和配置公共资源。

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和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和客流中心。

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重点示范镇。

提高城市产业支撑力,促进城市群内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管理,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区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注重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整合创建资源,联动推进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9)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引导,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

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措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集居住、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通过示范区试点推进,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新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新模式。

鼓励各县(市、区)创造条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完善城镇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土地流转等配套政策措施,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中介、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家政护理、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动漫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动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打造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

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分支机构的集聚高地,有效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实力。

积极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满足各类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活力。

探索试点稀有金属、土地使用权、林权、碳汇权等市场交易和金融结算平台,形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

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着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有序推进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的发行,壮大各类投融资企业规模和实力。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

依托赣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

建设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依托中心城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家庭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

培植壮大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

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配套建设城市“菜篮子”基地。

提升脐橙、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和层次,着力打造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具有南国特色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加强脐橙、生猪等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防范化解产业风险,重点建设脐橙、生猪、茶叶等电子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会展中心,建设一批区域特色产业专业市场。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

以“赣南脐橙”等地理标志商标为引领,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1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防洪、排涝、抗旱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促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村均衡教育水平,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孩问题。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完善镇村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镇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推进新型村落社区和圩镇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生产经营收入。

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县域各自优势,壮大经济实力,力争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

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县一主业格局。

在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上,明确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进一步划分县域内农村地区、城镇区、工业区、生态区等具体功能区。

积极探索扩权强县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县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县(市)积极性。

创新融资手段,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投入。

建立完善县(市)合作共建机制,加快规划建设赣粤、赣闽产业走廊,强化县域合作,抓好要素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共同繁荣。

  五、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生态赣州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经济与生态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4)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增强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生态隔离等功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三江源”水资源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建设,争取将赣江源、东江源上升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加大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生态补偿试点,争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抓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和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工程,大力建设森林、江河和城镇三大生态屏障。

加快生态移民,扩大异地移民扶贫搬迁范围。

  (1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有色、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共伴生矿及尾矿综合利用。

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县)转型试点,加快矿山企业转型升级。

抓好废弃矿山复垦复绿造地综合整治,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推广猪沼果模式,支持林纸一体化生产。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6)加强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

推进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积极发展节地型建筑,加强用地节地责任考核。

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全民行动,大力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引导建立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开展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县和低碳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广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

健全节能市场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以重大项目促进投资拉动。

加大投资规模和强度,把投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上,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适度超前谋划、着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保障能力。

  (1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保持投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努力提高重大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着力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引导投资进入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进入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18)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着眼于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推进新一轮铁路、公路、航空、车站、港口等枢纽建设,建立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确立四省通衢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依据国家和省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建成昌吉赣客专、赣韶铁路、鹰瑞梅铁路和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赣州至深圳客专、赣井铁路,开展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铁路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逐步形成与其它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安全、畅达、高效的铁路网络。

建成瑞金至寻乌、隘岭至瑞金、赣州至崇义、龙南至杨村、寻乌至全南、兴国至江口等高速公路,加密高速公路网,境内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基本形成“三横两纵二联一斜一环”高速公路网

(2)。

继续抓好国省道公路改造,提高国省道公路的等级和通行能力。

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扩大农村路网通畅覆盖面。

提高赣江、贡江航道及其水系支流航道等级,完善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逐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

实施黄金机场扩建改造,拓展机场航线,扩大通达能力,开通国际航空口岸。

  (19)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

建设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核电前期工作。

建设和完善500千伏主网架,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推进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县域电源点建设。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统筹布局城市天然气管网,建成城际输气管道及沿线县(市、区)供气管道。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水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争取开工建设风电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绿色能源县。

  (20)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全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

大力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提高政务信息应用水平。

大力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全市公众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服务平台,构建“数字赣州”一体化应用网络平台,建立各种公益性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机制。

  七、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全面落实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基础。

  (2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依托驻市、市属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