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94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docx

K12学习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

四年级国学教案第7~12课时

  第7课时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

人们常常说:

“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

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

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

  而造成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

食,即吃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

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

“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

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

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

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第8课时

  三、拓展延伸1、学习神奇汉字

  “正”。

“正”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方形的城邑,下面是一只脚,正向着它前进,表示前去征伐。

后来,“正”假借用来指不偏不斜,人们另造“征”

  字来表示征伐的意思。

一2、学习日积月累

  理解故事1、介绍故事背景。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出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其原文是历史上的散文名篇之一。

李存勖是五代时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长子。

少从父征讨,常只身冲锋陷阵。

李存勖因为早年树立了报仇雪恨的志向,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建立功业,但是在建立功业之后,却受到外界的诱惑,耽于享乐,于是终于因逸乐而亡国。

  2、欧阳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3、再次默读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4、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逸乐而亡国的故事?

  反面: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商纣王  正面:

勾践卧薪尝胆小结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

3、赏读诗歌《驱车东门上》

  1、直接板书:

驱车上东门。

指读,齐读。

2、诗歌选自《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

诵读诗歌1.自读诗歌。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自读。

齐读。

  3.从这首诗歌中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诗句的理解。

指名说,教师完善。

  4、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整首诗歌是表现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

  5、介绍孔子的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与本诗的消极思想形成对比。

5.齐读诗歌。

  说一说1、教师讲述“三气周瑜”和“笑死牛皋”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

  比如:

有的同学一次考试考好了就得意忘形,不好好学习,结果走向失败。

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9课时

  第五课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

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

古人也是这样。

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齐家”?

如何“齐家”呢?

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

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

这是什么意思?

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

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

  

  第10课时三、拓展延伸1、学习神奇汉字

  “家”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面养着一头猪。

“家”的本意就是家室、家庭。

在今天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还能看到放下养猪的情形呢。

2、学习日积月累

  自读故事《天下与国家》;

  想一想田子方为什么“故意”不理魏文侯的儿子击?

说说读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第7课时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

人们常常说:

“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

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

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

  而造成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

食,即吃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

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

“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

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

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

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第8课时

  三、拓展延伸1、学习神奇汉字

  “正”。

“正”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方形的城邑,下面是一只脚,正向着它前进,表示前去征伐。

后来,“正”假借用来指不偏不斜,人们另造“征”

  字来表示征伐的意思。

一2、学习日积月累

  理解故事1、介绍故事背景。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出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其原文是历史上的散文名篇之一。

李存勖是五代时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长子。

少从父征讨,常只身冲锋陷阵。

李存勖因为早年树立了报仇雪恨的志向,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建立功业,但是在建立功业之后,却受到外界的诱惑,耽于享乐,于是终于因逸乐而亡国。

  2、欧阳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3、再次默读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4、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逸乐而亡国的故事?

  反面: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商纣王  正面:

勾践卧薪尝胆小结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

3、赏读诗歌《驱车东门上》

  1、直接板书:

驱车上东门。

指读,齐读。

2、诗歌选自《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

诵读诗歌1.自读诗歌。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自读。

齐读。

  3.从这首诗歌中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诗句的理解。

指名说,教师完善。

  4、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整首诗歌是表现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

  5、介绍孔子的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与本诗的消极思想形成对比。

5.齐读诗歌。

  说一说1、教师讲述“三气周瑜”和“笑死牛皋”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

  比如:

有的同学一次考试考好了就得意忘形,不好好学习,结果走向失败。

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9课时

  第五课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

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

古人也是这样。

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齐家”?

如何“齐家”呢?

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

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

这是什么意思?

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

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

  

  第10课时三、拓展延伸1、学习神奇汉字

  “家”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面养着一头猪。

“家”的本意就是家室、家庭。

在今天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还能看到放下养猪的情形呢。

2、学习日积月累

  自读故事《天下与国家》;

  想一想田子方为什么“故意”不理魏文侯的儿子击?

说说读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