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945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爬天都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6Word文件下载.docx

3.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想一想: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分别写了哪些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的畏惧,再写爬天都峰中“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最后写爬上天都峰峰顶之后的喜悦。

1.检测生字词语读音时,重点强调:

“颤”在本课读chà

n,“鲫”读jì

 

2.理清课文顺序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概括,体会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读画结合,体会高险(用时:

12分钟)

1.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2.请两个同学画天都峰的简笔画。

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天都峰的特点。

2.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简笔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习第2自然段时,抓住“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面”“我爬得上去吗?

”体会天都峰的高;

抓住“笔陡”“从天上挂下来”“发颤”体会天都峰的陡。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

15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颤”“攀”。

3.学生书写、评议。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观察教师示范,掌握书写要领。

3.练习书写生字,同桌互相评议。

  “颤”和“攀”的笔画较多,引导学生在掌握笔顺的基础上将其写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题。

  关注学生能否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用时:

18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我”是如何爬天都峰的,批注自己的感受。

(2)思考:

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2.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1)体会爬天都峰时遇到的困难。

(2)体会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3)体会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和感悟。

3.归纳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事件写清楚。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结合自学成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2.

(1)结合爬天都峰时的动作描写来体会爬山的艰难。

重点关注“攀”“手脚并用”“像小猴子一样”。

(2)找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两个人互相鼓励,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特点。

(3)想象两个人爬上天都峰时的心情。

重点读爸爸说的话,体会爸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刚才的学习过程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我”爬山的过程,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1.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加动作,一边表演一边读。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爸爸的话的含义:

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三、练笔拓展,交流点评(用时:

1.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爬山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把事情写清楚。

2.交流点评。

1.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山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爬上山顶后的感受……

2.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修改。

  交流评议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抓住细节把事件写清楚。

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用时:

4分钟)

1.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2.总结全课。

1.可以从内容方面谈收获,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上来谈收获。

2.明确如何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单元要素,掌握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

10爬山虎的脚

文本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

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具体、有序地写一写。

课时安排: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教材词语表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并运用。

2.了解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

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

爬山虎)。

对了,就是爬山虎。

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

爬山虎的脚)

过渡:

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

那么植物也有脚吗?

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

它的脚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用处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改名趣事叶圣陶曾数次改名。

他原名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氏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这才有了成为之后闻名于世的笔名。

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

夏季开花,花小,呈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爬山虎的适应性强,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

耐修剪,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但在阴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佳。

但爬山虎的根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石灰岩,沿着墙的缝隙钻入其中,使缝隙过大,严重可至墙体碎裂倒塌。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

爬山hǔ虎cāo操场zhà

n占据nè

n嫩红shū舒服一shù

n顺儿

jūn均匀重dié

叠空xì

隙jīnɡ茎叶bǐnɡ柄枯wěi萎

qiá

o瞧不起牢ɡù

会认的字:

wō蜗牛弯qū曲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土:

均(均匀)坎(坎坷)培(培育)坤(乾坤)

木:

柄(把柄)柱(支柱)松(松树)栏(围栏)

◆量词归类:

阵:

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清香根:

一根茎一根针一根木棍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

◆书写指导: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部“扌”竖钩直挺;

右部“喿”上窄下宽,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横长托上。

[占]上下结构,上下对正。

上部竖直,在竖中线上;

下部“口”两竖略向内斜。

[叠]上中下结构,整个字重心要稳。

上部三个“又”的末笔捺都改点;

中部“冖”宽,横段在横中线下侧;

下部“且”居中,底宽与“冖”相当。

[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部“目”框内两短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

右部上窄、长,下宽、扁,“”横画间隔均匀,“灬”上合下开,形成宽底,托住上部。

◆易错提示:

[舒]右部是“予”,不要多加一撇写成“矛”。

[隙]右部上面是“”,不要写成“小”;

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惑的词句。

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预设:

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

“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①(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②(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③(事物)出现不久。

④新奇;

稀罕。

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可以确定“新鲜”在这里的意思对应选项①。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

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

(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叶子、脚;

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

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

(喜爱)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

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作者是一个有心人,他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是会,它也有脚,它的脚长在,形状是,颜色是。

爬山虎用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巴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

叶圣陶先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

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

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以及重点词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描写爬山虎的美句

※远远望去,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每当微风轻轻滑过爬山虎时,爬山虎像被淘气的风儿掀起了绿色的衣裙,接连不断,好似一个接一个的波浪,凑成了一个绿色的海洋。

※爬山虎的叶子一层又一层地围绕着枝条,无数的藤蔓又一圈圈地围绕着主干。

叶子是那样茂盛,这时整片的爬山虎就变成了彩色的流动的瀑布,亦真亦幻,倾泻不止。

※红红的爬山虎散发着浓浓的秋意,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显示着生命的魅力。

是希望,是热血,是收获,似乎每一片红叶都写满无限的遐思,挂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将生命化为永恒。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周围的一种植物,再具体地写一写。

1.抓住重点词句,把握爬山虎用脚爬行的过程。

2.描写一种植物,提升写作水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检测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

操场占领嫩红舒服均匀重叠空隙茎叶叶柄

反面触角弯曲细小枯萎痕迹牢固休想瞧不起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

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呢?

是什么样子的?

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

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小组代表汇报圈画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细细品读,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

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

绿、整齐。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情景吗?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手法的把握。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

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

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后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描写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D.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

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步骤。

(2)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说“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如此整齐,令人惊叹。

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

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地也向下垂。

一顺儿朝下的叶尖,如此整齐的叶子,多像一幅画。

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复地生长,可见爬山虎是多么聪明的植物啊!

C.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

请具体说说。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拉,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D.学习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

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课文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的内容、主旨等,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写。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理解课文,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

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

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笔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

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1.出示课外名篇片段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阅读与交流。

(1)“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

(叶老先生家的院子里)

(2)第一次见到那墙爬山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绿)

(3)作者将阳光比作什么?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

(小精灵;

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初到叶老先生家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4)读选文第二段,说说“我”的心被什么融化了。

(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认真质朴)

(5)选文第二段再次描写爬山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突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比喻;

绿)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去发现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小练笔:

植物世界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植物,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提示:

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

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

叶子是怎样生长的?

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

片段示例:

韭菜兰也是一种兰花,只是因为它的叶子像韭菜,所以才叫韭菜兰。

韭菜兰刚长出来时,就像小草的嫩芽。

差不多两个月后,就长大了,果真像韭菜一样。

韭菜兰大约在七八月开花。

开花前,它先长出一根绿竿,接着露出花骨朵儿,过上几天,就开花了。

它的花是乳白色的,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茉莉的清香,更没有桃花的花枝招展,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清秀淡雅。

她歪着头,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使人一见即生怜惜之情。

点评:

这个片段一开始即点明所写植物的名称及样子,然后按顺序描写了它从长出来到开花的过程,时间线条非常清晰。

在描写韭菜兰的花时,将它和牡丹、茉莉、桃花进行比较,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突出了韭菜兰的清秀淡雅、惹人怜爱。

描述很生动,文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图文结合,激发学生探究新内容的欲望

师:

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第3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

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

此时此刻,你们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你们想用什么词语赞美它呢?

生1:

厉害。

生2:

不简单。

生3:

神奇。

有同学刚才说到了“神奇”,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吗?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呢?

实地考察,近距离观察爬山虎,感受它的神奇。

查找课外资料,研究它的生长原理,了解它的神奇。

把握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