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71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docx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00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新课标基本要求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基础知识】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能力过程】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示与建议

Ⅰ、例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扭转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别,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Ⅱ、讨论: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

Ⅳ、图示: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重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难点

课时

教具

方式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让学生根据调查的数据,谈谈家乡近几年来的变化?

你理想中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憧景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

现在还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

由组长负责记录、整理。

教师活动:

总结、点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

“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材料二: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材料三: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四: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下面我们就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问题。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0-101页内容,并联系上面四则材料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

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

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小康的表现

①微观上: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a.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

b.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

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

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c.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

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

d.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

e.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

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

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

    f.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

g.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

h.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

i.精神生活:

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

j).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

②宏观上: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3)、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1页虚框内材料,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说明我国只是从总体上说达到小康,不同地区经济、生活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4)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两个不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和朴素交流相结合,发表观点。

教师活动:

总结、点评,形成完整理解。

不同点:

含义、特点、目标不同。

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同点:

它们都是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达到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2、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教师活动: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请同学们看教材101页“名词点击”。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世界银行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国家分为四组:

756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299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997――926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26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请大家想一想:

2000年的小康和2020年的小康,在经济实力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2000年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是低标准小康;2020年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是高标准的小康。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和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两个指标。

2002年工业产值达到51.5%,初步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是:

50%、22.5%、27.5%。

2020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55%、40%,就业比重则达到20%以下、40%、40%以上,这时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从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来看,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清除,还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刚才列举的实例,思考它说明什么问题?

2000年我国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在93%左右,城乡收入差距在3:

1以上。

1999年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84.18%,中部和东部地区为93.18%、97.86%,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只有300多美元。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2页虚框内材料,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比例,让人民的吃穿住行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

3、小康社会的建设特点和要求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能搞一刀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快一点,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教师活动:

展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和我国现状,并让学生思考,我国应怎样努力发展。

教师活动:

向学生展示我国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严重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活动:

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就是全面、同时建设小康社会。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康社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与目标,通过学习明确了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环境质量等全面的小康,一个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为所小的小康。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200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经济建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基础知识】

1、识记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果,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能力过程】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

重点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难点

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

课时

2

教具

方式

1、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2、讨论法;3、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教师引导: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有明显的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富足。

这样一个美好目标应该如何去实现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引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探讨未来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首先看看P103探究活动,让同学讲一讲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另设问:

如果一个地区去年增长的GDP是100亿元,而消耗的环境、资源等成本增加了95亿元,这里的经济形势该如何判断?

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答案是“GDP增加100亿元,形势不错”;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换成另一种说法:

“经济总量只增加5亿元,形势不容乐观”。

判断结果的前后变化,原因是未来的经济核算体系中将多一道“减法”程序。

今后将在核算体系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人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GDP的增长,还依赖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统一度的提高。

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探究活动一(P103)、

教师归纳总结指导:

GDP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避免了重复计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

但是,GDP只核算进入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不核算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不反映地下经济活动;它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进步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它没有反映出人类为了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治安恶化等。

相反,人类为解决这些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问题所投入的资源,会以投资的形式计人GDP。

GDP只属于产出核算指标,并不是福利核算指标。

从本探究活动给出的极端例子,可以看出:

这种GDP的增长,没有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人民财富本来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消耗。

分析提示:

①GDP增长了,社会财富没有相应增加,因为GDP的增长是以汽车高速行驶造成的大小损失带来的,GDP的增长甚至与汽车事故造成的损失相抵消。

②无益。

因为片面的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得出结论:

(1)、片面的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后果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惟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教师点拨:

单从GDP来看是经济增长了,社会财富却没有相应增加。

这种GDP的增长,是由重大损失带来的,是与损失相抵消的。

因此,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问:

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回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

①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地位:

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③科学发展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多种价值需求,如物质的、精神的、生态的需求的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避免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理解为GDP的增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们片面地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忽视了人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

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也无从说起。

所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探究二(P103)、

(分析提示:

①张家港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城乡收入的增加,使张家港市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

②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张家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城乡协调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有保障,没有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

希望学生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

张家港的发展告诉我们:

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的含义: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系。

我们强调全面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中心,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多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而要使多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经济是基础。

   协调发展的含义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在以上的“五个统筹”中,学生应重点理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目前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这只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关系逐渐改善,但城乡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城乡就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城乡之间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就是继续发挥多地区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