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73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批评史试题.docx

文学批评史试题

1、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___。

“开山的纲领”

2、孟子提出了___和___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荀子的《___》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乐论》

4、扬雄说:

“诗人之赋___,词人之赋___。

”丽以则;丽以淫。

5、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

因素是___,后天因素是___。

才、气;学、习

6、《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在《___》篇,论

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集中体现在《___》篇。

《通变》;《时序》。

7、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的《___》

“思深而意远”。

该书对自汉迄梁___位五言诗作家分为三品进行评价。

《诗品》;122。

8、皎然的《___》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

《诗式》

9、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的___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本,它不但选诗,而且附以评论。

《河岳英灵集》

10、司空图的___理论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

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境生于象外”

11、《二十四诗品》的“品”与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的“品”字的含义不尽相同,是指___。

品格的意思,即指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境界。

12、“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的___品。

含蓄

13、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的是___的《___》。

欧阳修、《六一诗话》;

14、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钟嵘;刘勰;欧阳修;司空图)

15、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___。

”惟造平淡难

16、苏东坡说“发纤秾于___,寄至味于___。

”简古;淡泊

17、江西诗派得名起于___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吕本中

18、___的《___》一文,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的创作的专论,提出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论词》

19、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___》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世说新语》

20、元代钟嗣成的《___》,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其中也反映他的戏

曲思想。

《录鬼簿》

21、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___。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22、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___评点的

《三国演义》,___评点的《金瓶梅》和___评点《红楼梦》。

毛纶、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

23、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___》《闲情偶记》

24、袁枚的诗学思想核心是___,他的诗话著作是___。

性灵说;《随园诗话》

25、翁方纲诗学思想核心是___,他的诗话著作是___。

肌理说;《石洲诗话》

26、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其核心理论是___。

《人间词话》;“境界”说

27、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___。

《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

28、《毛诗大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___。

发言为___。

”因而提出了“情志统一”说。

29、《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30、《文赋》提出了“诗___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仪”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31、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

32、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_。

3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开宗明义地提出:

“词以___最上。

有___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34、韩愈认为,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___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35、欧阳修晚年作《___》,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3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___》绝句,上继杜甫的《___》,下开清代王士 、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37、《毛诗大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___。

发言为___。

”因而提出了“情志统一”说。

38.《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39.《文赋》提出了“诗___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仪”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40、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

4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___。

4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开宗明义地提出:

“词以___最上。

有___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43、韩愈认为,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___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44、欧阳修晚年作《___》,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45、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___》绝句,上继杜甫的《___》,下开清代王士 、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46、刘熙载最为后人所推重的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___》。

二、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2、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命题.“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命题.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3、以道制欲: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

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

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

“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大象无形”由此类推。

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

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得意忘言:

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

6、发愤著书:

马迁提出的。

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著书立说的。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

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7、诗缘情:

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

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

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

“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

8、文笔之争:

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

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

9、声律论:

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10、(刘勰的)风骨:

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

“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

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

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

11、(刘勰的)原道:

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

“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

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12、(刘勰的)神思:

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

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

13、(刘勰的)隐秀:

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

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

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14、(刘勰的)通变: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

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15、建安风力:

这是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时代特色。

“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

这和刘勰的观点基本一致,刘勰说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李白都把“建安风力”当作诗歌的时代风格理想来追求的。

16、滋味:

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审美范畴。

以味论诗即以美论诗,“滋味”即审美感染力。

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还说玄言诗“淡乎寡味”等等,说明钟嵘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

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认识到刚健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也是使诗歌有“滋味”的重要条件等等。

17、兴寄:

唐初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

“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

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

18、气盛言宜:

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

认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发言、著文都会适宜的。

这一观点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也表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

19、不平则鸣:

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

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20、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

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

21、“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

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

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

“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22、穷而后工:

欧阳修提出的诗学见解。

认为政治上不得志,甚至受排挤遭迫害的诗人,往往能写出好诗。

这是继承韩愈的“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对为什么“穷而后工”作了解释,认为一是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更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有深刻思想的作品;二是处于逆境的诗人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艺术,去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他举例说“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失志之人,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

23、“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要求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

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辞,别创新语来表现。

夺胎法则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

这一理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人作品,吸收有益的成分,努力做到以故为新等等。

从消极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有剽窃之嫌。

三、阅读分析

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盾心。

刘勰《神思》。

古人说:

“身子住在江海边上,心思却想到宫廷里去。

”这是想象的说法。

文章的构思,它的想象飞翔得太遥远了。

所以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那念头就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的生活;悄悄地改变了脸部表情,那视线好象看到了万里外的情景;在吟诵中间,象发出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在凝想中间,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这些不都是构思所造成的么?

所以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和外物相交接。

精神由内心了主宰,意志和体气掌握着它活动的枢纽;外物靠耳目来接触,语言主管它的表达机构。

要是表达机构很灵活,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以描绘出来;要是这个活动的机关受到阻碍,就精神涣散了。

刘勰认为“神思”的特点是无时空限制、“神与物游”;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特征都有所认识。

2、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刘勰《风骨》。

措辞端庄正直,那是文辞写得有骨的结果;意气快利豪爽,那是文辞写得有风而清澄。

……所以善于练骨的,辨析文辞一定精当,善于用风的,表达感情一定明显。

文字锤炼得确切而难于更换,声调协调而不粘滞,这是文章有风骨的力量。

要是命意贫乏,辞藻过多,繁杂而没有条理,那是缺乏骨的凭证。

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勉强创作而缺乏生气,那是没有风的证明。

“风清骨峻”是刘勰的审美理想,他希望通过有感染力的刚健清新的文风来矫正当时的柔弱的文风。

风,是对作品情感内容的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语言形式的美学要求。

3、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嗟乎!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黻黼。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

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钟嵘《诗品》(评“魏陈思王植”诗)

曹植诗歌源于《国风》,内容充实,文词刚劲而奇警高绝,文采华美,情感上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点,体制上有风力和丹采完美统一的特色,光彩夺目,照耀古今,卓然突出,超拔于时流。

哎呀!

陈思王之于诗歌,就如人之有周公、孔子一样的圣人,就如动物之有龙凤,就如音乐之有琴笙,就如擅长女工的刺绣所绘绣的花纹。

使那些操笔写作的人,景仰钦慕,都希望从陈思王的诗歌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

所以言诗如果以孔子之门为喻,那么,刘公干升堂,陈思王入室,张景阳、潘岳、陆机仅及门而已。

论述诗歌的源流,是《诗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大特点。

除了《序》有总论外,对各个诗人,都分别指出源于何人,或又兼有何家。

如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

大体总源在于《国风》、《小雅》、《楚辞》三种,分散为众多流派,纲目理得很清楚。

“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

4、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诗品》(评“宋徵士陶潜”诗)陶渊明诗源于应璩,但时有劲气流露,与左思风力相合。

文体简洁明净,无冗长繁复之语,襟抱情怀真率古朴,诗多兴会而婉曲惬意。

读其诗而想其为人。

世人叹其诗质朴率直,但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韵华美清丽,岂只是田家语也?

陶渊明是古代隐逸诗人之祖。

论述诗歌的源流,是《诗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大特点。

除了《序》有总论外,对各个诗人,都分别指出源于何人,或又兼有何家。

如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

大体总源在于《国风》、《小雅》、《楚辞》三种,分散为众多流派,纲目理得很清楚。

文学史上常被人指责的对曹操、陶渊明的品第不公,就是源于钟嵘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这一标准。

曹操与陶渊明都是因为质胜于文而评价偏低。

另外,钟嵘的这一标谁有其时代审美风尚的背景。

象陶,在刘勰《文心》中甚至未被提及,在《文选》中陶诗也没位置。

另外对民歌不录,也因其文辞鄙俚。

5、东方公足下: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尊敬的东方先生:

五百年来,风雅传统衰微。

建安风骨,晋宋时已没有人继承,然而从文献上还是可以考查的。

我空闲时,看齐、梁时期的诗歌,追求华丽的文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寄托情志的比兴手法都抛弃了,为此常常感叹不已。

每想起齐、梁诗风的委靡衰颓,风雅传统不再出现,而耿耿于怀。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

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表示强烈不满,针对这两方面,他提出“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

“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要求形象中有寄托,有现实意义。

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

“风骨”则要求有刚健明朗的文风,反对过分讲究技巧。

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就遵循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他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等,就既有“风骨”,又有“兴寄”。

与陈子昂同

时的卢藏用评价他说“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送孟东野序》。

凡是自然之物处于不平正,不在常位的时候,总要发出声音。

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一吹就发出声音。

水本来没有声音,风一激荡就会发出声音,激之使跳,阻之使流,烧之使沸。

金石本来没有声音,一敲打就会发出声音。

人的语言也是这样,心中不平就会发出声音,他们歌唱是有所思,他们哭泣是有所念。

凡出于口而发出声音的,都有不平啊!

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

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7、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

“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寄来的书信及诗赋杂文我已熟读,大多如行云流水,本无定性,只是该流动时流动,该停止时停止,文辞自然,形式多样。

孔子说:

“说话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

”又说:

“文辞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语言能表达意思,就认为可能没有文采,这是不对的。

如果希望写景状物达到神妙的境界,就象捕风捉影一样,能使对象在心中十分清楚的,也不过千万分之一罢了,何况既能在心中十分清楚,又能用手把它表现出来的人又有几个呢?

这就叫“辞达而已”。

文辞能表达意思,那么文章就有很大的作用了。

提出“无法之法”“辞达而已”的主张。

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

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

“辞达而已”,文辞能表达意思,那么文章就有很大的作用了。

8、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诗歌创作须有另外一种才能,与书本知识学问无关;诗歌有另外一种趣味,与道理无关。

然而古人不是不读书不穷理。

诗歌创作能不陷入抽象议论和堆砌文字为好。

诗歌是吟咏情性的,盛唐诗人重在兴趣,如羚羊挂角,没有任何痕迹。

所以它的妙处在空明超脱,不可捉摸,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语言虽尽而意思无穷尽。

近代诸公作特殊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这样的诗虽工整,最终不同于古人之诗。

在一唱三叹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