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33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文学批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docx

《文学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批评.docx

文学批评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一、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

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

 

二、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

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

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

它体现在实事求是:

“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

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把逻辑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

 

三、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

实证性强调客观事实,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是文学批评的根据,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包括作品的文字、写作时间、初次发表时间和发表方式,作者的有关材料,批评家都应以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功夫搜集和鉴别。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思辨性。

思辨性强调科学抽象。

思辨指的是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它往往有预设的理念、自足的体系、严密的推论。

思辨性可以增强批评的洞察力、预见性和理论深度。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审美性。

文学批评家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作审美的对象,文学批评才不至于丧失其本质属性。

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在批评思维中不是各自孤立的,更不能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相融相渗。

 

四、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

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这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

文学作品千姿百态,但所描写所表现的无非是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中间,也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批评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观点。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批评也就是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生活的评论。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涉及的是诗歌和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完美形式”,因而也应集中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把文学作品的美和真与善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

文学批评重视社会性与审美性,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幻而画出循环演进的轨迹。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其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和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本章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历史阶段。

先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时期。

儒家创始者孔子开创的得之言意之表而不玩心于章句之末的理解方式,对后世说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诗经》、《楚辞》和汉赋的评论上,它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风骚”并重的文学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空前繁盛的时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批评自省意识,形成文学批评理论专著。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论。

唐、宋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散文的评论上。

唐代开始“论诗诗”成为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明、清两代,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评点兴盛起来。

到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达到顶峰。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伴随着新文学运动而诞生的。

随着新文学批评的影响逐渐增大,文学界开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随着政治权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传记批评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和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影响了西方从古到今的批评家。

十七八世纪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批评,延续了近3个世纪。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模仿自然的法则。

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先后出现了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影响较大的批评模式。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则建立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20世纪的文学批评生存在广阔且充满变化和纷争的背景之中,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其突出的首要特征。

此外,它还表现出对语言的推崇和关注、批评的理论化以及强烈的“全球意识”等鲜明特征。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王国维的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3、为什么说欧洲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洲文学批评的起点?

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

其中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4、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

诗人的作品中会诽谤众神,因此不能用诗来教育年轻人,否则他们会不敬畏神明。

诗人的诗篇中描绘了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如果年轻人耳濡目染的话,会侵害心灵。

诗人的模仿和真理隔者三层,他们在技艺和务实上没有任何作为。

因此,诗人无法教育人们提高品德。

所以,柏拉图拒绝诗人进入理想国。

5、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最大的特点是标举文学的解放,他们蔑视各种陈规旧律,主张文学要回到自然而不是回到古典,强调诗人个性的伸张。

诗人的想象和情感成为批评的指归,独特和创新被封为时尚。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的功能指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它是在与相关领域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

本章根据当今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的认识,着重阐述文学批评的三种主要功能。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生产意义是文学批评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学批评对社会的贡献。

 

一、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是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环节的纽带。

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不等于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而应理解为“对话”。

对作家而言,作家生产的产品——文学只有通过文学批评“架桥铺路”才得以更好的传播,批评还可以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跟踪研究或对某一作家系列作品的整体分析,帮助作家发现、形成和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鼓励和支持作家做有益的探索。

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对作家的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读者而言,文学批评对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具有引导作用,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读者介绍好书,帮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清晰的意义。

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引导还包括对某些作品的否定。

否定不仅需要胆量,而且需要慧眼,这正是批评家高于读者之处。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学批评的释义过程表现为从形象到意义,文本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批评家的阐释可以是对原有意义的加强和补充,也可以对原有意义的修正。

对文本的意义阐释并不限于文本的内容,其实形式本身也具有意义。

20世纪的批评理论大多表现出对阐释的青睐,故而使批评的阐释功能大大增强。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学批评的这一功能是历代批评者或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主要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宗教、社会心理等做出解释和评判。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政治倾向上,文学批评也可以对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的道德伦理加以研究,一些有见识的批评家还把文学批评作为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

文学离不开政治。

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一般是通过文学文本分析这一策略实现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都将是文学批评不可推卸的使命。

 

二、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除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评价以维护和批判一定的意识形态外,还需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审美价值判断是文学批评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所谓审美价值判断指批评主体对文学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所作的鉴别和评说。

审美价值判断需要根据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时代特征所作的综合性判断,它的第一个层面是传递美感,即批评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传达给读者,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在引导人们领悟美的基础上,文学批评还需要辨别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对作品的美丑做出判断,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具有理性思考的性质。

批评的哲学功能在20世纪得到突出强调,批评成为方法论的实验场。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文学批评鲜明的实践性和对方法体系的自觉追求,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作为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文学批评常常突破和超越文学理论的羁绊,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批评者所运用的文学批评方法的转换对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体系的解体和新的文学理论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文学史的研究有着工具性的作用。

文学批评本身是未来文学史的史料,文学批评的标准直接影响到文学史家的选择眼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具有重新建构文学史的功能。

 

二、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文学批评在思维方式上的革命首先表现为对常规认知模式和概念的解构或颠覆,这些探索反过来推动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发展。

文学批评在吸收其他领域成果的同时,也以一种思维的穿透力,影响和促进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中知识的革新。

可以说,作为文化前沿的文学批评已成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总之,文学批评的阐释是一种更为自由的意义追寻活动,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包含着审美的内容,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则显示出文学批评在当今的理论化和方法论的趋势,文学批评的这些功能常常交织在一起,它们是一种合力,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共同担负其对社会的责任。

本章总结

本章根据当今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的认识,研究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着重阐述文学批评的阐释、意识形态和哲学功能三种功能。

阐释功能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它包括中介作用和以遗产是两方面。

从中介作用看,批评是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环节的纽带。

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不等于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而应理解为“对话”。

从意义阐释方面,文学批评的释义过程表现为从形象到意义,批评家的阐释可以是对原有意义的加强和补充,也可以对原有意义的修正。

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这是批评家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两方面。

一方面,文学离不开政治。

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一般是通过文学文本分析这一策略实现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除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评价以维护和批判一定的意识形态外,还需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审美价值判断是文学批评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哲学功能指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具有理性思考的性质。

它首先表现在文学批评鲜明的实践性和对方法体系的自觉追求,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其次,文学批评在吸收其他领域成果的同时,也以一种思维的穿透力,影响和促进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中知识的革新。

可以说,作为文化前沿的文学批评已成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

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指出所评作家作品的优点、缺点,指出其与此前的或同时的作家作品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和在某一时期文学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或进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2、文学批评对读者的作用

读者阅读一般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由于时间、精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评论家予以提示和指导,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和把握作品。

文学批评对读者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对作品的结构技巧、文笔情趣等因素作精当的分析,以帮助读者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

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点,作品的旨趣、意蕴往往深藏其中,而不是一目了然的。

批评家的作用就在于挖掘作品的蕴涵,向读者揭示作品的意义

 

3、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阐释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阐释,即评论家以作品解释者的身份出现,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形式和意义,尤其是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从而鼓励和支持作家作有益的探索。

这种阐释可以是对作家作品的及时评论和对话,也可以是对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再度发现和重新评价。

如对作家作品作跟踪研究,通过对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作整体分析,帮助作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

本章概述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前人在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论及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才逐步形成。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发端者为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他在《新科学》中运用埃及的历史分期法指出,希腊神话显出的就是最初各族人民的民政历史,以后德国批评家J.G.赫尔德和法国的斯达尔夫人等人,开始进一步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赫尔德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斯达尔夫人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丹纳沿着这一方向继续讨论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他明确提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创造活动最终的根源。

到19世纪前后,社会历史批评也因其理论上的现实针对性和方法上的可操作性而成为19世纪流行的批评方法。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发展和丰富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

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的批评既体现了革命的战斗的锋芒,又注意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个性,集中代表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批评理念,避免了丹纳那种自然科学求证式的简单方法,显示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成熟。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在近代以后开始出现的,这既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文学的勃兴为社会历史批评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当时的社会历史批评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色彩,加上西方进化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传入,为当时的革命文学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方法以及批评话语。

茅盾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的最重要的代表。

他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之在30年代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主流批评。

第二节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观即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首先,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做出价值判断,其评判尺度主要归纳为三点,即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

倾向性即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尺度,它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中展示审美理想,从而促人深省,催人奋发。

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求随时期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第三节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批评模式,它包括: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关注和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它要求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考察作品的时代背景时特别注意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由于倾向于文学作品反映当今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社会历史批评特别关注那些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材的作品。

在从事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社会历史批评要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震聋发聩的效果。

对于叙事作品,社会历史批评格外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

社会历史批评在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同时,并不排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但社会历史批评从不就形式谈形式,而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经历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尤其那些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作品更是如此,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找作家价值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任务。

在作家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包括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还包括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社会历史批评还通过搜集和整理作家的生平史料,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倾向以了解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以了解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个性特征。

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对作家的了解和把握就越深入全面。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社会历史批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与社会历史批评看重文学的思想性有关,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特色之一。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地认识社会。

文学的社会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四节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它的理论旨向和操作方法有关。

首先,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试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社会历史内容,就可能导致一些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