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01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docx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

首饰设计理念的探讨

——锁在首饰中的形式与应用

梁嘉颖

摘要:

锁在我国绵延使用了很多年,锁有很多种形式应用在首饰中,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锁在首饰产生的不同形式,其寓意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锁具、首饰锁、锁文化

第一章锁的历史

一、锁的历史

锁具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文化(民俗)物,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我国锁具已绵延了数千年,它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

锁英文名称(lock)用以关住某个确定的空间范围或某种器具的安全装置。

最早的锁,是主人为防他人开启而设的简单的机关,应用于门上最简单的锁是门闩了[13]。

我国古代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

最初,人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人贵重财物用兽皮包起来,外面用绳索牢牢捆缚,最后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

这种紧紧捆死的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错”的工具才能挑开。

错,又叫“肖”、“起子”。

它用兽牙或兽骨制成,形状像把镰刀状的钩子,实际上绳结就是最早的锁具,是最早的钥匙,这就是我国锁具的雏形(图1-1)。

这种曾从商代沿用到汉代,后改用玉制,演变为贵族服饰上的佩饰。

到了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是“世界第一锁”。

这种木锁一直在民间传承,如明代的白木锁,就曾在浙江地域的建筑上使用。

在如今昆明彝族山寨里也有类似的木锁。

[14]

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冶炼技术成熟并立即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以钥匙的不同而匹配不同的锁。

殷商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主要用铜来制作大型饮器、食器和祭器,尚未用来制锁。

其发展期为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时期。

继殷商青铜时代之后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考古证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大量的是使用铁锁、铜锁,还有银锁、鎏金锁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西周的青铜锁(图1-2)、东汉的金属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特别是汉代的铁制三簧锁,在我国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

其繁荣期为明清时期,各种质材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

如明代的三色铜锁、清代的白鹤锁、密码锁、暗门锁、四开锁、倒拉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和文字造型的锁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现如今,锁具已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而且正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换代,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神奇。

总而言之,锁具在人类文明社会里发挥着“拘系束缚”的功能,规范着社会行为,捍卫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锁的忧虑根据《辞海》的定义,“用钥匙才能开启的封缄器称为锁”,换言之,如果不用钥匙就可开脱的就不能称之为锁,至少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锁。

我国古代锁具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制造精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现代锁具比较,至少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锁具源远流长,迄今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并且种类众多,藏量丰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现代锁具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从1887年中国通商银行首次使用美国“耶鲁”牌弹子锁算起,至今还仅有100多年时间。

 

(二)中国传统锁具由于是手工艺制作,使工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历代艺人在工艺上不断创新,技术精湛,样式丰富。

从我收藏的数百把各民族使用的锁具实物和图片资料中,接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类别分,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直开锁、横开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从工艺上看,有平雕、透雕、镂空雕、錾花、鎏金、错金、包金、镀金、镶嵌以及制模铸造等。

这些锁具不仅是供人使用的生活物品,有些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可供人鉴赏和收藏。

(三)中国传统锁具还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是现代锁具不能比拟的。

如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民间在做寿时用“福禄寿喜”锁;贺小孩生日时用长命锁、保家百锁、花钱锁等等。

这些锁上不仅有文字,而且镂刻图画、故事,含意都十分深刻。

二、锁的渊源

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锁门防盗保护财产的一种器具,俗称“把门将军”。

我国使用锁为生活服务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锁的用途不断扩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从古到今,我国的制锁业都十分发达,产生了许多创造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辞源》曰:

“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

“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

另外,锁还有一层意思:

“一种用铁环钩连而成的刑具”,引申为拘系束缚。

  

世界最早的锁具源于中国的木质锁(图1-3),或称木结构锁。

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早期的木质锁。

周朝已有关木仓锁和钥匙的文字记载。

早期的木质锁结构简单、形体笨重,多采用竹杆之类作钥匙,容易开启。

春秋战国时期,经公输班(即鲁班)改进后,保密性得到增强,并开始用铜材制作钥匙。

在民间,木锁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因为木锁不够结实,后来改用青铜制成,但结构简单。

汉代出现铜质簧片结构锁,俗称三簧锁或簧片锁,利用两三片板状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作用。

由于簧片装置能作多种变化,并可用钥匙孔形来决定钥匙的式样,安全性能、保密性较木质锁前进了一大步,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有广锁之称。

这种锁自唐代开始经不断改进发展,直沿用至上世纪的50年代,出现了120余类不同款式,有的采用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使锁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加。

公元前二世纪末,我国生产的簧片锁随“丝绸之路”传入了古罗马。

至今,奥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馆里还收藏着我国汉代的簧片锁。

[14]

公元8世纪,东罗马人制成最初的叶片锁,又名钥匙孔锁,利用钥匙牙花拨动锁内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开关。

公元18世纪,英国人丹尼克·波特发明出凸轮转片锁,锁内金属叶片利用弹簧控制转动,钥匙插入锁内必须先转动叶片接触到锁舌缺口才开启。

19世纪,欧洲制造商发明出高级凸轮转片锁,钥匙的牙花增到1600种,后来的各种改进更使钥匙牙花增至上万种变化。

叶片锁的钥匙造型美观大方,被公认为锁和钥匙的标志,许多国家把它制成大型的金钥匙,赠送给友邦、贵宾,象征尊敬、和平和友谊。

我国从清代开始生产叶片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被弹子锁替代。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企业生产叶片结构的铁挂锁。

[13]

三、各个时期锁的发展状况

锁几乎与私有制同时诞生。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

公元前2000年,埃及已流行木质销钉制栓锁。

公元前100年左右出现铜锁(图1-4)。

公元25年左右,中国出现铁制三簧锁。

它共有两排7个锁簧,上排3簧,下排4簧。

每个锁簧均有两个簧片,开锁时将钥匙插入锁孔,旋转90度角,再向前推移,锁即打开。

东汉时期,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三簧锁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发展到18世纪初,由英国D.波特发明凸轮转片锁,他是将几种不同的凸轮转片装在锁壳内,用以约束钥匙在锁体中的任意转动,其钥匙编号由三簧的20多种发展到80多种,成为当时防盗性能最好的锁。

发展到19世纪中叶,欧洲制造商在凸轮转片锁和三簧锁的结构基础上改制成滑动转片锁,其钥匙编号可达到1600多种。

该锁至今仍被广泛用于金库和高级建筑物上。

1848年,美国人L.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当时称耶尔锁或耶鲁锁。

它具有保密性强,工艺性好等特点,问世后不久即被推广,现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

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双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以及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弹子锁的保密性能,使钥匙编号可以从原有的2500种通过“线”“面”的变化达到百万种。

[15]

中国于1887年在中国通商银行首次使用美国“耶鲁”牌弹子锁。

1932年2月,山东黄县程大锁行(现烟台造锁总厂)首次生产“三星”牌全铜弹子挂锁(图1-5)。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超声波锁远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子卡片锁、指纹锁、眼球锁、遥控锁等。

这些锁突破原有的机械结构,具有机械结构所无法比拟的高保密性能。

现代的锁不仅用于防盗保密,而且还可以用在特定的系统中,按设定的逻辑关系实现系统的程序控制。

四、锁的分类

古锁初称牡、闭、

、钥、链、钤。

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

春秋战国时代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至东汉制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槽沟锁)。

入唐时所之多为金、银、铜、铁、木。

明代遂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

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只是不太常见罢了。

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

雕花刻字如:

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

尤以鱼形锁为例,在《芝田录》中道:

“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

”鱼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

古锁也寓意财富,故有“驴驮钥匙马背锁”之说。

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似乎一切良愿尽寓其中。

接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类别分,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直开锁、横开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从工艺上看,有平雕、透雕、镂空雕、錾花、鎏金、错金、包金、镀金、镶嵌以及制模铸造等。

所谓“广锁”(图1-6),就是横式锁的意思。

此类锁具盛产于浙江绍兴,又有“绍锁”之称。

民间称之为“横开锁”、“枕头锁”等。

广锁自唐以来,广泛用于门、箱、厨、柜等,有一百多种。

广锁通常以大小分为八个规格,以两为单位,有“四两绍”、“六两绍”、“十二两绍”等。

“六两绍”长约3.5寸,“十二两绍”长约7寸。

所谓“花旗锁”(图1-7),就是花式锁的意思。

花者花式,旗哉标志。

可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

花旗锁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所谓“首饰锁”,俗称“配饰锁”、“长命锁”、“百家保锁”等等。

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玉、骨等。

形状如元宝或者如意,锁体两面镂刻醒目文字或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所谓“刑具锁”(图1-8),是惩罚性的特种锁具,从古代的木制枷锁演变而来,现在则为金属制作的手铐、脚镣、指铐等等。

所谓“密码锁”(图1-9),是在3至7个轮上刻以图文,构成密码。

打开要时将小轮转到设定的组合才可。

古锁寓意富而深远,它像诗、画一样,不仅仅是一部锁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16]

第二章锁的文化

一、锁的文化

中华古锁至今不但仍有实价值,更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工工艺和五金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锁具从它的材质、造型设计、机械构造、机关结构、雕刻书画诸方面来看,它涉及多门学科,木工工艺、冶炼铸造、锻打冷作、美术书画、铜木雕刻以及动力、物理、几何、心理等学科,都能在锁具中找到痕迹,它反映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状况。

从古至今,出门在外,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能忘带,那就是钥匙。

门钥匙、车钥匙、抽屉钥匙、保险箱钥匙……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钥匙,而每把钥匙都对应着一把锁。

有的用来锁钱财,有的锁秘密,有的锁心事,那些长命锁、同心锁则锁着祝愿……

中国传统锁具还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做寿时用“福禄寿喜锁”,为小孩过生日时用长命锁……吴启胜说自己的收藏中有一个蛙嘴中衔着一枝莲花的青铜锁,是妻子送给做官的丈夫的,寓意为“亲莲(清廉)”。

这些锁不仅从文字上、图案上,甚至造型上都含义深刻。

二、锁的寓意

其实锁具文化的内涵还是丰富多彩的。

历代锁匠抽制作的奇品锁,精美者众多,真乃华夏巧匠制奇锁。

“喜”字、“麒麟送子”等图案在首饰中都有故事传说。

相传,这“喜”字与王安石有关。

“喜”字为王安石所创。

一次,王安石进京赶考,见一富贵大族人家们前张灯结彩,灯上悬挂一副上联传谕众人,说是有谁能对上下联者,就将小姐嫁给谁,但始终无人对得上来。

王安石见此觉得有趣,但因应考在即未加理会,科考结束,那家忽然派人到他府上,请他做客对对子。

王安石凝神一想便对上来了。

那家主人见其才思敏捷,一表人才,因得乘龙快婿而心下大喜,洞房花烛之时,又知金榜题名,王安石情不自禁,铺纸濡墨,挥毫连写两个大喜字相边的“喜”,表示喜上加喜的心境。

从那以后“喜”就流传开了。

“喜”,习惯称之为双喜,其实是个图符。

在民间它是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图符。

聪明的锁匠在人家订制结婚用锁时,巧妙地将此图符移到锁具纹饰,使用者无不喜欢。

在传统的中国,民间以喜为“五福”之一,由此可知对喜的重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一般都是很现实的,热爱生活,追求美满、幸福。

因而,人们把许多事物都视为喜。

诸如婚娶、中举、路遇故旧、亲朋来访等等。

由此,人们也创造了许多表示欢乐喜庆的吉祥物、如喜鹊、喜蛛、鹳獾等。

双喜临门之时,除用两只喜鹊表示外,又创造了使用更加便捷而又直观的“喜”来代替,恰切地表达情感意趣。

“喜”在日常生活中,礼仪生活中应用很广,尤以结婚为多。

当今的婚嫁,也在大门上贴“喜”、轿车上贴“喜”,新房之中,家具、墙壁、门窗亦多贴"喜"字,贴于屋顶,“喜”倒置,俗称“喜”到,以“倒”谐“到”。

新婚中被褥、脸盆、梳妆镜箱、保暖瓶等物品上,或贴或绣上“喜”字。

由于喜庆欢悦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故而“喜”也见于日常,举凡画稿、衣料、建筑、家具、什器或其他日用品上均可见到"喜"的图案,“喜”的变形有长“喜”、圆形“喜”等。

“麒麟送子”者,麒麟为仁瑞之兽,一副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

旧时麒麟送子主题,既见于图画,祝颂之语,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方法十分广泛。

其意在于祈求、祝颂早生贵子,子孙贤德,这个文化现象源于孔子。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有一条阙里街,孔子的帮居就在这街上。

在孔子出世前,他的父母已生了十个孩子,其中只有孔孟波是个男孩,但患足疾,不能担当祀事。

父母觉得太贵憾了,就一起在尼山祈祷盼望再生一个儿子。

一天夜里,忽有一头麒盲踱进阙里。

街坊四邻闻之都赶来观看。

麒麟这时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书:

“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

"第二天麒麟不见了,而孔子诞生。

这就是“麟吐玉书”的由来。

“麒麟送子”,就图案而方,可分繁筒两种。

繁者,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或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群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

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

这种图案多见于结婚、寝室用品,也用于祝贺出生的饰物,建筑应用亦多。

三、锁的结构

开锁像解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古锁的锁孔就千奇百怪,长方形、锯齿形、圆洞形小方孔……更有的是一、上、工、吉、喜等字。

藏家汤卫的“迷宫锁”(又称“定向锁”),是运用几何原理和逆向思维制成的,就算拿到钥匙也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打开。

藏诗锁(图2-1),是横式圆柱体,在轴心排列着5个大小相同的铜箍,每个铜箍表面都刻有清秀的汉字。

只有铜箍转到造锁人预定的那句诗才能打开。

这种藏诗锁也就相当于现代的密码锁,不得不佩服古人造锁的高明。

还有一种奥妙的“无匙锁”,根本不用钥匙,开启的关键在于拇指、食指、中指的默契配合和用力匀当的手上功夫。

第三章锁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首饰锁

所谓“首饰锁”,俗称“配饰锁”、“长命锁”、“百家保锁”等等。

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玉、骨等。

形状如元宝或者如意,锁体两面镂刻醒目文字或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一)首饰锁知识

制作长命锁的材料,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和莲花等吉祥图案。

长命锁通常可以打开,在鼓起的空间中放置护身符等。

有的附有钥匙可以开锁,有的则不设;也有较为单薄的银锁片;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

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

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篓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

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芋富,制作工艺复杂。

银腑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腑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

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有的银腑牌为单片,体形小。

也有的银脚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二)几种经典的首饰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

它使命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避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图3-1是一种银质的百家保锁,属民国之物。

百家保锁属于花旗锁(首饰锁)类,此锁高14cm,宽16cm,正面刻有“麒麟送子”图,背面刻有“百家保锁”字样。

锁体下方挂有八个铃铛,两边各有两只蜜蜂不停采蜜。

此锁挂于床前或者房门上。

不言而喻,是为求生儿子而特制的。

图3-2是一把来自云南的银质首饰锁,也称百家保养锁。

本来一共有六件饰物,收集到的时候,其中一件已经遗失。

每件饰物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饭碗代表丰衣足食,宝剑和号角代表可以统领三军等,寄寓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

图3-3是一把木制长命富贵锁。

对于五行缺土的小孩,家长会专门为他准备木质锁,而不是常见的玉、金、银等材质的锁。

不仅寒冷的季节便于佩戴,此锁还有轻便的优点。

更为有趣的是,许多朋友第一次看到此锁,都以为是铜锁,因为实在是仿得惟妙惟肖。

图3-4是一把明代的银质文王百子锁。

首饰锁一般取如意或者元宝的造型。

而这把首饰锁则放弃了这两种选择,甚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锁的造型仍富有现代气息。

此锁正面为“文王百子”几个字,方面为花卉图案。

图3-5是把清代的银质首饰锁取如意造型,“吉祥如意”四个字雕刻后用蓝色矿物涂覆,历久弥新。

图3-6是可以开启的首饰锁,大多数的首饰锁都是不可以使用钥匙开启的,象征意义为主。

但是也有例外,这把银质首饰锁就可以使用钥匙打开。

[16]

(三)佩戴文化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

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

银锁又有“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苗族姑娘从小就佩戴,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长命锁”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十分流行。

小孩出生後为了消灾避邪,永葆平安,父母或舅舅出资请银匠打制一副银锁给小孩佩戴,意在“锁”住生命。

佩戴“长命锁”,一般要挂到成年後才取下。

“长命锁”多是用白银打制,也有用黄金打制或者用玉石雕琢的。

錾刻的吉语内容有“长命百岁”、“福寿双全”、“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等,装饰的纹样大多是吉祥八宝、莲花蝙蝠、祥云瑞兽,以及一些相关的寓意吉祥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十分的丰富多彩。

“长命锁”从造型到装饰都富于巧思,给人感受得最多的却是一种超越“长命百岁”具体形式的人生理想的生命情怀。

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生命历程的经验,经过干锤百炼、精雕细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长命锁”上,并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长命锁”佩戴到孩子身上。

二、锁造型首饰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锁元素得到广泛使用,下面列举几种著名品牌与锁相关的首饰。

各大品牌首饰中,其设计形式运用了锁的外观造型,以及其深层含义。

(一)卡地亚“龙之吻”系列首饰

2002年卡地亚“龙之吻”系列(图3-7)。

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扣锁,在中国,扣锁能招福辟邪,隐喻夫妻恩起幸福。

这个深远的寓意启迪卡地亚设计这款首饰的图案。

“龙之吻”系列首饰以抽象的手法把锁的含义与中国结结合在一起,运用红宝石衬托出有如潺潺流水的美钻,使得来自卡地亚装饰艺术灵感的几何图案更加轻盈曼妙。

轻盈细致的项链末端镶嵌着细小浑圆的缟玛瑙和红宝石。

(二)tiffany锁系列首饰

tiffany锁系列首饰(图3-8)以具象的手法把锁的外形直白的应用在首饰上,设计灵感来源于现代锁,同样的锁以不同造型直白地放在一起,给人一种简洁大方的感觉。

(三)施华洛世奇——情人锁项链

施华洛世奇—情人锁项链(图3-9)以具象的手法把锁和钥匙这个绝配应用在首饰上。

寓意着这把锁只有这条钥匙可以打开,也暗喻了爱情中我的爱只有你,再加上施华洛世奇专用的水晶镶嵌在首饰上面,使一条普通的项链变得华丽起来。

(四)其他各种锁造型的首饰

锁元素在首饰中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具象、有的是抽象、有的是主体、有的是配件不同的形式给人不同的感觉,有的华丽、有的优雅、有的简洁大方、有的活泼可爱。

参考文献:

[1]郑健等《服装设计学》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年4月

[2]GOLGVIRTOUSI22002年版

[3]中国珠宝首饰出口公司网站

[4]伏永和、高伟《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7月

[5]任进《珠宝首饰设计》海洋出版社2001年4月

[6]任进《珠宝设计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7]张荣红《电脑首饰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

[8]干大川《珠宝设计与加工》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9]王丹娜《顶级:

服饰、珠宝、皮具》北京工业出版社   2007年11月

[11]狄玉昭《珠宝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9月

[12]王曙《珠宝奥秘》地质出版社2007年1月[13]http:

//www.csals.org/bbsxp/showpost.asp?

threadid=108

[14] 五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制锁历史 

[15]

[16]

[17]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