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05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docx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资料考试汇总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2)二者有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第2章: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3、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4、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5、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6、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8、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9、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

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0、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1、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13、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基本经济规律:

是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

第三章

1、何为再生产?

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

(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5、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

(其中狭义产业结构出过简答)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2)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6、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9、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10、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2)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

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3)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2、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13、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

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任务。

第四章

1、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2、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或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经济是不以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

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或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产品交换。

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

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们的相互关系是:

(1)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6、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

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

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3)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10、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