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02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论

一、变态心理学:

①定义:

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科学。

②做什么:

为临床实践服务。

不同于直接服务于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精神病学,主要向精神病学提供有关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资料;是许多带有临床应用性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孵化器”。

③工作重点:

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区别:

精神障碍:

属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用医学的治疗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

属心理学范畴,变态心理学主要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用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实行干预。

二、变态行为

1、变态行为的划分标准:

社会标准、统计标准、个体不舒适感、行为适应不良、综合标准

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ICD:

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

2、变态行为的四种基本分类:

对自己无益,且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现实适应不良;情绪反应和个人的情况不相称;古怪的行为——行为变换没有规律且难以预料。

3、与群体相关的变态行为:

A.不同群体对具体病种的发病率不同;B.不同群体因不同经历,对心理异常的表达不同;C.不同群体因自己不同的规范,对同一行为有时会出现相反的认定;

目前的群体研究关注:

不同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差异;性别的差异

4、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变态行为是一种生物原因,即由于身体上的功能损害而造成的;心理学行为归因于人

5、变态行为的治疗:

医学治疗、心理治疗、综合治疗

6、变态行为的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疾病为主;二级预防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

三、变态行为概念简史:

(一)、超自然论:

①魔鬼和巫术②星月运动③自然与超自然并存(14、15世)

(二)、生物学论:

异常行为:

疾病或体内化学成分失衡;治疗:

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是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的

(1)希波克拉底和盖伦:

①希:

心里障碍由脑部疾病、头部创伤造成,并可能有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②希盖:

体液说:

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粘液(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障碍是体内化学物质失衡;治疗:

休息、营养、锻炼、放血、引吐

(2)19世纪:

梅毒①疾病细菌说;19世纪,生物学论在西方蓬勃发展起来;美精神科医生格雷认为:

精神病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治疗应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

(3)20世纪30年代:

电休克及脑外科手术广泛使用:

胰岛素休克疗法、电抽搐疗法

(4)20世纪50年代,研制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安定类

(三)心理学论—现变心基础:

起因:

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治疗通过心理疗法,从成因入手化解异常行为

(1)生物起源理论:

克雷培林(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创立者);心理疾病像躯体疾病一样,可以根据病变区不同来分类,每一种精神疾病都有一个不同的器质性原因,并能通过一组明显的症状识别出来。

(2)、精神分析理论:

①麦斯梅尔——催眠术创始人;心理疾病是由一种难以觉察的体液造成的,它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叫“动物磁力”,这是可以被阻断的。

②夏洛克——弗洛伊德的老师③布罗伊尔的发现④弗洛依德和精神分析:

治疗变态行为的东方式方法、冥想、内观疗法、森田疗法

(四)多元观点:

人类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许多变态行为是心理和生物因素所共同导致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第二章诊断和评估

1、心理评估:

1)定义: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通过观察人的所说所为,然后进行辨别的过程,即根据收集、组织和解释信息(个人和环境信息)来鉴别行为。

2)目的:

①描述(对认知、情绪、行为、人格的勾画以提高认识现实的理解力)②预测(目的是增长知识)

2、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修订版DSM-IV-TR,于2000年出版。

例:

DSM-IV-TR

3、评估标准的评估:

1)信度标准:

在不同的情况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

2)效度标准:

指测验有效地测量到其所要测量的目标的程度;描述效度:

症状群的特点在疾病种类中的本质差异和相似处,描述效度高的工具帮助描述一个人现在的行为;预测效度:

回答疾病原因、预后效果和治疗情况等的程度,预测效度高的工具有利于寻找有关行为问题的答案

4、评估中的问题①评估者的问题②评估者对证据不同的解释③周围环境的干扰

排除干扰的方法:

诊断标准具体化;重事实判断:

5、评估方法

(1)面谈法:

来访者和评估者面对面的谈话(①结构化面谈:

来访者回答准备好的问题②非结构化面谈:

来访者自由描述自己的问题)

(2)实验室测验:

通过情绪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判断精神疾病(优点:

了解无法意识到并无法报道的内容;测量精确;很好的内容一致性和重测信度)

(3)自然环境观察法: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发生时的身体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行为(优点:

儿童治疗;观察者可以自己发现事实;提供更客观的解释;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足:

耗时;观察者的存在,所产生的不同反映)

(4)测试心理

①智力测试:

A“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儿童、成人)

测量孩子认识图片上的物体的能力,记忆一系列数字的能力,定义简单的单词,按逻辑填写句子等

B“韦克斯勒量表”(成人WAIS、儿童WISC、学龄前WPPSI)

有总IQ,语言IQ,测量语言能力、常识、理解;以及操作智商,测量问题解决和不依赖语言能力的智力

C传统测试:

统计现在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语言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感知技巧)

新增学习能力评估:

音乐能力、身体技巧、人际交往、自我理解、观察自然

②人格投射测验:

依据心理动力学假设:

人们真实的动机必定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因为这些动机大多在潜意识里;给个人最大的空间来表达自己,也给面谈者最大的自由度来解释这些反应。

A罗夏墨迹测验(10张对称的墨迹图案)包括两个阶段:

自由联想阶段与询问阶段

B主题统觉测验(TAT)呈现一系列有人物的图片,背景模糊,便于有不同的解释,指引参与者朝某些方面去联想

C完成句子任务/测试

③人格自陈量表:

人格自陈问卷是向对方直接提问题,让参与者自我评估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2)——把病人的自我描述与已经确诊者的自我描述作比较

B认知行为问卷:

使用自陈方法在治疗的开始和各个阶段评估来访者的症状、认知、行为、功能,以评估来访者的进

第三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研究中的挑战:

①异常行为是多种因素导致,但研究很难囊括所有因素②对异常心理现象无法准确测量,个体的自陈报告和他人的评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真③人的变化性使研究过程变得更复杂④由于伦理原因常常不能对某些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

2、科学的研究应满足4个目的①描述:

对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定义分类②预测:

描述的基础上推论,发现原因③控制:

控制行为、做好预防④理解:

鉴别原因,确定因果

3、研究方法

(1)实验法:

①实验是在良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包括实验组、对照组,通过控制无关变量,使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改变。

②要素:

假设(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建立控制方法(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时,需要控制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改变(实验组、控制组;安慰剂,双盲技术;统计推理)③实验设计:

A.临床实验:

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案的治疗前后的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B.模拟实验:

“真实生活”相似的实验情景;动物模型;C.单一样本实验:

ABBA、ABAB设计、多基准线设计

(2)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特定人群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通常用会谈法或问卷法进行调查(发生率:

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流行率:

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流行度=发生率×持续期)研究可以发现精神障碍与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变量间的关系。

(3)案例研究:

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个体的家庭、成长史、早期教育环境、重要生活事件、患病史及发展情况、个人报告、他人印象记描述(优点:

内容丰富、个体经验的记录、启发新观点;缺点:

结果无法重复、推广,个体报告存在偏差)

4、研究中的道德:

知情同意、保密原则、欺骗手段的适用原则

第二部分理论观点

第一章心理动力学理论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正常与否,大部分都是由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所决定,我们把这种潜在的心理力量称为动力。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包括意识的三个层面、人格理论结构学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等

1、意识的三个层面: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那些不知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素材。

2、人格理论结构学说:

本我属于生物层面,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属于心理层面,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属于社会层面,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5)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口唇期人格”:

口腔刺激满足过多,易形成依赖人的人格;反之,出现不信任的人格。

积极或消极人格特质于这个时期形成。

②肛门期(8月-3)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

“肛门期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邋遢、放肆、浪费、无条理;另一种是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气、固执等。

学会自我控制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危机”是自我价值不足感和羞耻感

③性器期(3-5)主要任务一:

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二是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二:

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感兴趣,也即开始有了恋父恋母情结。

游戏在这一年龄阶段达到了最高峰

④潜伏期(6-12)儿童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体现着能力实现

⑤青春期阶段(12—18岁)即生殖期。

任务:

一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二“自我同一感的建立”。

实现忠诚的品质

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会出现两种危机:

固着(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力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导致出现心理异常,成为人格障碍和各种神经症产生的根源)

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种类型:

①现实性焦虑(真实生活的挫折和无法解决的冲突)②道德性焦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③神经症性焦虑(担心潜意识的冲动,尤其是性欲和攻击本能)

焦虑的产生:

在本我、超我摆脱自我的控制时,自我感到了无法接受的感情和行为,即失控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焦虑。

焦虑大部分在潜意识层面,自我通过防御机制的运用处理面临的危险

防御机制及其表现:

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否认)、反应生成、合理化、投射、隔离、抵消、退行、过度补偿

5、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觉察和洞察人的潜意识,了解其症状背后的意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阻抗的分析、移情的分析

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

1)更积极的参与治疗对话,面对面的接待病人,更广泛的发言和提出意见;2)尽管没有忽视病人的过去,但更关注病人当前的生活;3)比传统的心理分析更简短,也不那么密集

二、其它心理动力学的理论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罗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帕森斯的格式塔理论、新弗洛伊德学派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

1、强调自我的力量,不再强迫性、本能和心理决定论,而是放在目标、创造性、自我指导

2、把儿童的社会关系看做是正常或异常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再强调本我,而将社会关系摆在中心位置

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不是性器期,而是婴儿期或进入成年的过渡期

心理动力学的贡献

1、正常与异常都源于心理过程,心理失常的人不会被看做怪胎来治疗

2、变态行为源于以前经历的事件,是对潜意识和无法控制的冲动的反应(变态行为概念)

3、行为是象征的,一个人对一个时间的解读实际上是对自己心理的解读(心理评估)

4、改变了心理学、艺术、文学、教育和大众的想法(童年经历、压抑、合理化、自我)

批判:

缺少实验证明;依赖推论;取样没有代表性和文化偏见;还原;悲观主义

第二章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重点关注环境中影响行为的因素,认知心理学主要讨论思维和心理过程在变态行为中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除遗传决定的行为外,一切行为都是在环境中产生的经验(学习)的结果。

因此,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中关键的因素达成

1)经典条件反射:

a巴甫洛夫发现的意义:

我们的很多反应只是一种简单的学习过程,如:

爱和恨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过程,是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温暖和创伤的本能反应相匹配的过程;b华生的刺激的泛化:

解释了恐怖症患者对物体或情景的恐惧远超出了物体或情景本身的危险程度

2)操作条件反射:

使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

A桑代克效果律:

导致“令人满意”效果的反应,会被强化并反复出现,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反应会因此消退甚至消失;B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三要素:

强化物、操作性和区辨刺激

3)回避学习:

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了解回避学习有助于了解一些异常行为及治疗

4)行为主义治疗:

利用学习的基本原理,增加适应的行为,减少不适应的行为。

例如:

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二、变态行为中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变态行为是心理加工过程的产物

认知理论在变态中的重要性:

许多心理疾病有严重的认知障碍;某些认知风格虽然不是症状的表现,但确实会导致疾病

二者不同:

①行为主义认为:

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都是从过去经验中习得的,治疗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即增加适应性行为,减少异常行为②认知理论认为:

人表现出的异常行为和情绪是歪曲的认知过程决定的,治疗就是对歪曲的认知过程的纠正。

二者虽理论依据不同,但并不对抗,多被结合使用

1、认知行为主义:

理论核心人们的反应不完全是对外刺激作出的反应,还有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过程

1)埃利斯的不合理信念(ABC理论)情绪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的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

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所产生的信念C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

2)贝克的认知歪曲:

①抑郁理论:

抑郁的原因是错误思想中的“消极三要素”导致(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悲观态度)

②认知歪曲包括任意推断、选择性提取、过度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

2、认知性评估:

A、归因: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与不稳定的归因;整体性归因和特定性归因

B、自我效能:

结果期待;自我效能期待

3、信息加工(图式)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影响着当前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有适应的,也有非适应的。

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示

4、认知治疗方法:

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改变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

自我指导训练、艾利斯和贝克的认知疗法、建构认知疗法

5、对认知理论的评价

第三章社会文化理论

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社会行为

二、文化、性别、社会经济等共同影响行为

三、通过改变社会对变态行为的定义来间接影响变态行为

四、变态行为不仅是心理问题,还因寻找社会原因

五、重视预防

第四章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解释人格和动机的重要理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金字塔图

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

①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②儿童在环境的尝试活动并中产生出大量的经验③儿童被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④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⑤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⑥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⑦决定是否能自我实现的因素是童年经历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

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即变态行为是被歪曲、消极的自我概念,治疗是帮助创造一个自己的更好概念,达到自我实现

三、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过程:

1、主动求助2、治疗者说明情况3、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4、治疗者能接受、认知、澄清来访者的消极情感

5、促进来访者的成长6、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7、开始接受真实自我8、帮助来访者采取决定9、疗效的产生10、扩大疗效11、来访者全面成长12、结束治疗

四、心理治疗观:

①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由中心与指导地位—来访者才真正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②“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治疗关系;②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的关系③三个条件:

真诚一致、无条件接纳、同理心

第四章人际关系理论

1、强调与他人的关系对心理适应的重要性

2、关注的焦点是这里和现在,不是过去

3、用于治疗未解决的悲伤、角色冲突、角色改变和人际交往缺乏等问题

4、有限时间内的集中疗法,12-16周

第六章神经科学理论

神经科学认为:

变态行为的原因在于大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是功能的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身心问题。

一、行为遗传

基因:

存在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于亲代相似的性状。

引发疾病的三种根本原因:

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异常基因,可以直接导致疾病

(1)基因的后天突变

(2)正常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3)遗传的基因缺陷

1、临床遗传学研究:

行为遗传学认为:

遗传因素对行为疾病的影响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研究:

基于不同类型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似性。

探究父母、孩子、表兄妹及其他亲属的共享基因对家庭成员患某一种疾病可能性的影响程度。

(共享环境不是导致家庭成员相似性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研究中的潜在混杂因素。

孪生子研究:

单卵孪生和异卵孪生比较;单卵孪生:

同一受精卵,基因型100%相同。

异卵孪生:

两个卵子,两个精子受精后发育,基因型50%相同,如果得患病率高于,可证明疾病的遗传倾向,环境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

收养研究:

将遗传和环境影响分离,将异单卵孪生分开抚养,如果患某一疾病高于异卵孪生,则遗传倾向得到证实。

2、分子遗传学研究:

①目的:

在行为障碍中,哪几种基因参与这个过程(临床遗传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行为障碍中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

治疗异常行为的药物有5大类:

1)抗焦虑药2)镇静—催眠药3)精神抑制药4)抗抑郁药5)抗狂躁\情绪稳定药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

交感:

动员人体应对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

减慢代谢以促进器官能量供应

对神经科学理论的评价:

①部分器质性病变引起异常行为,生物治疗较精神治疗更快更便宜②当某精神障碍与某生物化学异常有关,不能推断生化异常就是该病原因,同样不能因治疗有效来推论疾病原因③并非所有生物治疗都是成功的

心境障碍:

是一种以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以情绪的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认知、行为改变,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但有复发倾向。

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三种常见状态。

抑郁发作的特征10个:

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少、体重(食欲)明显减轻或增加、睡眠障碍、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坐立不安或不想动)、疲乏无力、无价值感、思维和注意力下降、有自杀观念或行为、持续2周以上

躁狂发作的特征:

明显异常而持续的兴奋、夸大或易怒情绪,并持续1周以上、以下情况中至少有3条达到明显的程度(自负,睡眠需要减少,话多、思维奔逸,注意力易分散,有目的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和过多的做出令其兴奋但危险的行为、情绪紊乱严重,引起一般功能的损害)

抑郁障碍:

临床表现:

①单次发作抑郁症②复发性抑郁症:

出现2次以上抑郁发作,发作间隔超过2个月,85%的单发患者会再次发作,一生中抑郁发作的平均次数为4次,25%的人经历6次或更多

心境恶劣障碍:

(1)症状:

持续2年以上的情绪低落,正常间隔期不超过2个月、食欲不振或暴食,失眠或睡眠过多,精力减退或疲乏,自卑,注意力差或犹豫不决,无助感(至少2条)、无躁狂发作

心境恶劣障碍的症状比抑郁症稍微温和一些,症状数量也较少,但持续时间长,有时能持续20、30年或更长。

绝大多数心境恶劣障碍患者最终会出现抑郁发作(双重抑郁)

(2)起病和病程:

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发作的持续时间有的只有2周,严重的持续几年,如不治疗,病程平均持续6~9个月;近90%的患者在治疗的5年内摆脱抑郁发作;成人心境恶劣障碍的持续时间约5年(儿童4年),也可能20-30年,比抑郁症更可能自杀;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共病(双重抑郁)很普遍,多达79%的心境恶劣障碍患者,会发生抑郁发作

双相障碍:

(1)特点:

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相互交替;双相障碍Ⅰ型(完全的躁狂发作)双相障碍Ⅱ型(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有可能只发作一次,也可能反复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一种较温和但长期的双相障碍形式)是心境升降的慢性交替,达不到躁狂和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并至少持续2年(青少年1年),有发展为双相障碍Ⅰ型或Ⅱ型的危险

(2)发病和病程:

双相障碍可以开始于儿童时期,平均发病年龄Ⅰ型18岁,Ⅱ型22岁,约1/3发生于青少年时期。

40岁后患病很少,但病程则为慢性;自杀是双相障碍常见的结果,平均自杀率Ⅰ型17%,Ⅱ型24%;治疗效果不好,60%的患者在治疗的前5年不见成效;环性心境障碍常见发病在12-14岁,病情常被忽视。

约1/3的环性心境障碍会发展为双相障碍

心境障碍病程的区别:

纵向病程特点(抑郁或躁狂发作的起病或过程)快速循环特点(从抑郁到躁狂循环一次的时间)只出现于双相障碍

季节型特点(季节性情感障碍)、晚秋抑郁发作,初春时结束、复发性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在冬季抑郁,夏季狂躁。

五、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

(一)19%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会经历心境障碍、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双相障碍男女相似、儿童早期,男孩比女孩更可能患抑郁,青年以后,女孩多于男孩;老年后,女性患抑郁的比率与以往相似,而男性患病率上升,65岁后在性别上没有多大区别

儿童与青少年的流行病学

(二)儿童和成人心境障碍的表现基本相似、抑郁青少年比非抑郁青少年,特别容易出现自尊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抑郁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小于成人,但在青少年时期急剧增长,发生率大于成人、年幼的儿童,心境恶劣比抑郁症更多见,而青少年中,抑郁症比心境障碍更多见、9岁以下儿童,更多出现易怒和情绪不稳定,而不是典型的躁狂状态(常被误认为活动过多)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三)焦虑和抑郁的重叠、几乎所有的抑郁者都有焦虑,但却不是每一个焦虑的人都抑郁、抑郁几乎都跟在焦虑之后,可能是焦虑的一个结果、焦虑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