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028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oc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平江梅仙镇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在基层工作二十余年,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砖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小学配备了微机室。

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

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

然而,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管理

就我镇而言,我镇现有小学生4668人,分布28所学校就读,其中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完小学校四所,而不足100人的完小校四所,人数在50人左右的村小校6所。

自95年随着撤区并乡而原有的乡教育办一并撤销近15年了,15年来对小学的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早几年前是以当时的区联校人员分管,由于精力及业务能力各方面原因,管理是鞭长莫及、效果自然不好,近四年改为中学管小学,配一名小教专干,而配备的小学专干有两个片是原先老乡教育办的遗留人员,业务不熟,年龄偏大,仅能起到上传下达,收集有关学生数、订书数之类的办事员的作用,而中学从校长到老师负担重,工作量多,无暇顾及小学事务,此种管理形式对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作用不大。

学校领导班子一般由三人组成,一名校长两名主任,大多数小学都制订了相应的常规管理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的情况通过打分的方式公布,并与教师的奖惩挂勾,也有部分学校管理比较规范,象柘庄小学、梅仙小学,团山中心小学等小学、学校领导对教师备教辅改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跟踪、监督与管理,教导处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主要由教导主任督查,每学期两次,(期初和期末)重点检查学校各项计划、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以及老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情况,各学校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有备课,不存在不备课,不布置作业和不批改作业的现象,但还是有只备主科不备小科和简案等现象。

在教研教改方面,开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互听互评的教学专题研讨等,也有不少学校一学期结束什么活动也没开展。

2.、小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相信很多地方都遇到这个问题。

随着计生工作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当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情况严重。

农村人口城镇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出就读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的规模不断缩小。

我镇去年“创建梅仙镇教育强镇”,党委、政府、中心校在布局调整这块花大力气,把原先柘庄片的吉山小学、黄泥小学、团山片的白狄学校、填得学校、高古学校整合到就近小学就读,为解决撤并学校后带来的新一轮读书难问题,效果显著。

我镇目前学校规模太小(100人左右的完小校)按现行编制教师少,课程不好安排,目前我镇150人以下的完小校共有8所,全部是包班授课,负担重,难以提高质量。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日益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

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

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镇小学男教师118人中55岁以上的29人占24.6%,女教师80人中50岁以上的23人占28.8%,男女合计上述比例为26.30%,5年之后上述52人将全部退休。

老年教师知识老化,对于新课程改革难以接受,因此是老观念、老教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全镇小学教师正规师范毕业占据比例不高,45岁以上教师占据比例大(见梅仙片调查情况)民办、代课、转业军人占据比例大,从参与业务考试情况看,参加小学语文考试36人,不及格16人,占44.4%,优秀2人。

参加数学考试72人,不及格16人,占22.2%,其中最低分23分、26分。

(07年第一次考试数据),教学能力不均衡。

因老师年纪偏大,教学能力又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教学方式落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渗透其思想,大部分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

(注:

中心校已多次开会研究,并通报,但涉及面积大宽,效果不佳。

)我在中心校已经六年了,上百次到小学听课,六年中教师观念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太大。

4、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教师使用电教平台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镇通过“创强”,各完小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中心小学配备有多电脑室。

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受到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几十年来农村小学的教师一直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均组织统考,进行排名。

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上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

学生在如此环境中,如何谈得上“减负”。

6、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

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按《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设置表,小学一、二、三、四年级每周开设艺术4节、音乐2节、美术2节共计8节,每周课时1、2年级26节的30.1%,3、4年级30节的26.7%,而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另外,小学三年级开设2节英语课,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全部由中学英语教师下放轮流上课,效果不佳。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七、八门课程,备十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

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

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

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

“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

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7.学生及家长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

学困生居多。

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满意。

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8、学生上学难,教师上班难

因学校撤并,路途遥远,食宿困难,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有的村离学校有近4公里远,有的即使有车辆接送,但大多是三无车辆,安全隐患随时都有

另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引发新的教育问题,学校法制教育不健全,优质教学教育资料相对贫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综上,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

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

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

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

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学生半天,不仅对教研,其他工作也是一个机动。

讲求实效。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凡300人以上的小学可否按1:

28配备;150人至300人的小学按1:

25配备;100人以下的按1:

20配备较为合适,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五、改革小学管理体制。

在各中学设一名小教专干,享受中心小学校长待遇,选派业务能力强、有较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同时配备1——2名兼职教研员,具体指导小学教学,教研员应在中心小学担任少量课程,主要精力应放在小学业务指导上。

六、科学的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扎扎实实的搞好各乡镇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

布局调整应从实际出发,走联村办学的路子,在行政干预下选好新校址。

新校应选择在原来规模大,教学设施较好,交通又方便的学校,这样有利于在原校舍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节约成本。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尽量把学校建立在各村的中心位置。

在联村办学的同时,要打破乡镇的界线,实事求是的布局。

例如:

梅仙镇柘庄片的文昌小学,该校地理位置特殊,处在雁影村、东影村,大洲村的三角地带,从雁影村到尖山村还隔着四湖河。

如果以乡镇来布局,这个学校虽然只有几十人也必须存在下去,如果打破乡镇界线,该样可以与大洲乡和梅仙镇柘庄片的其它几所学校合并。

所以,全县一定要做好统筹工作,科学的搞好布局调整。

在前一轮的布局调整中,多个生源少的学校已实行逐步撤并的方法,我镇团山片六年级学生到团山中学就读,留下一至五年级的学生。

接下来坚决按计划有序地深化布局调整措施,使更多学生享受到附近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附近中学的教育设备设施将进一步得到充实,师资结构得以优化整合。

树立示范乡镇,搞典型引路,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

由政府牵头解决农村偏远学生车辆接送问题。

这样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并能有效的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和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鼓励有志之士到村小投资办学,实行村级学校民办公助。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不断落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

我们相信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一定会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作更多更详实的调研,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可行的整改措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坚信:

农村小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谢春玲李满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