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0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 1.docx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运控实验指导书1

 

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二

 

(运控制部分)

 

实验指导书

 

湖南文理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四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为可选实验,大多数情况下可不用做,主要供学生自选或课程设计、专题研究时选用。

2.熟悉“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熟悉“电压内环”的特点与调试。

4.分析、研究“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突加给定起动过渡过程和抗干扰性。

二、实验内容

1.“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及静态参数整定。

2.“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突加给定起动过渡过程。

3.“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抗干扰性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

1.综合实验台主体(主控箱)及其主控电路、转速变换电路(DD02)、电流检测及变换电路(DD06)、电压检测及变换电路(DD09)等单元及平波电抗器等。

2.可控硅主电路挂箱(DSM01)

3.触发电路挂箱Ⅱ(DST02)——DT04。

4.给定单元挂箱(DSG01)——DG01

5.调节器挂箱Ⅰ(DSA01)——DA01、DA02、DA03

6.调节器挂箱Ⅱ(DSA02)——DA04

7.直流电动机+磁粉制动器+旋转编码器机组。

8.慢扫描双踪示波器、数字万用表等测试仪器

9.微机及打印机(存储、演示、打印实验波形,可无,但相应内容省略)。

四、实验电路的组成

“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对“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一种改进,其基本特点在于电压内环的作用:

能改造控制对象(电动机电枢回路)的结构和参数,

能提高系统抗电网电压波动的能力,

缩短了起动过渡过程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

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接线电路见附图1-4。

主要由“DG01”、“DA01”、“DA02”、“DA03”、“DT04”、“DA04”、“DSM01”以及转速(DD02)、电流(DD06)、电压(DD09)变换器等环节组成。

图4-1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组成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实验电路的连接与检查

1.本实验系统所使用的单元环节,只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以组成电压内环的电压调节器AVR(DA04)单元,AVR的调试要点和方法同“DA03”单元,可参阅《调节器挂箱Ⅱ(DSA02)使用说明》。

2.按附图1-4连接系统。

工作模式选择为“直流调速”闭合电动机励磁开关,并整定至额定励磁电流;负载控制器模式选择为恒转矩模式,负载给定至0;确保转速和电流的给定和反馈极性正确合理,各反馈强度均调至最大;

3.各调节器先接成1:

1的比例状态;置给定单元(DG01)单元的极性开关S1于下方、阶跃开关S2于上方,正负给定至0。

4.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接通总电源(电源控制与故障指示(CTD)),检查各指示灯状态,确认无异常后开始以下步骤。

(二)电压内环的整定

1.暂且断开转速、电流负反馈引线(ASR、ACR的反馈输入端Un、Ui由转速、电流检测的输出Un、Ui

-引入改由接地⊥输入);置ASR、ACR为1:

1的比例状态,AVR(DD09)按设计参数构成PI调节器。

闭合主电路,逐步增大转速给定Un至电压给定(ACR的输出)Uv=U*vm,电机升速且稳定后,调节(减小)电压反馈直至Ud=Udnom并锁定反馈系数γ;电压内环整定完毕,减小给定至0V,待电机停止后切除主电路。

2.以实验二同样的方法和步骤检查、调整除电压内环以外的主要单元环节,并整定相应参数(包括转速、电流反馈系数α、β,调整过程中可先短接电压内环,整定电流闭环时注意先分断电动机励磁开关,电流闭环整定完毕,及时闭合电动机励磁开关);参数整定完毕,置给定为0,电机停止后,分断主电路,

3.按附图1-4恢复“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接线。

其中,阶跃开关S2拨向下方,DA01、DA03单元(ASR、ACR)的调节器参数(Rn、Cn、Ri、Ci)取实验二整定后的优化值。

并认真检查以确保正确无误。

(三)“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突加给定起动过渡过程

1.将“DG01”单元的给定设定至Un=U*nm。

反复阶跃起动电动机,通过双踪示波器观察空载突加给定起动时的电流Id和转速n的过渡过程曲线,同时反复协调ASR和ACR参数(AVR单元的参数一般可保持不变),直至过渡过程曲线满意并认真临模一组最满意的曲线于图2。

2.阶跃开关S2拨向下方,待电机停止后;再次起动电机直至稳定运行,调节负载给定至电流Id=Idnom;阶跃开关S2拨向下方,以停止电机。

3.重复阶跃起动电机,并通过双踪示波器观察带载突加给定起动时的电流Id和转速n的过渡过程曲线,并认真临模于图4-2。

图4-2突加给定起动时的过渡过程曲线

空载

带载

4.将阶跃开关S2拨向下方,待电机停转后,切除主电路。

5*.通过左下面板的微机接口电路(DD01),接好微机系统,演示、存储、

打印各过渡过程曲线,供撰写实验报告和分析、研究动态性能。

(未配置微机时可采用“存储示波器”,或将此项内容省略。

(四)“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抗干扰性

1.闭合主电路,阶跃起动电机到给定转速直至稳定运行。

2.设定负载在恒转矩模式下为额定转矩,模式选择在2档与恒转矩档之间切换可实现负载的突加和突卸,反复切换(适当保持时间间隔),由双踪示波器观察突加和突卸负载时电流Id和转速n的过渡过程曲线,并认真临模于图5-3。

图4-3突加和突卸负载时的过渡过程曲线

3*.通过左下面板的微机接口电路(DD01),接好微机系统,演示、存储、打印各过渡过程曲线,供撰写实验报告和分析、研究动态性能。

(未配置微机时可采用“存储示波器”,或将此项内容省略。

4.实验完毕,将阶跃开关拨向下方,待电机停转后,依次切除主电路、控制电路和主电源。

5.注:

电压调节器的输出端子Uct接一分流电阻,分流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钮子开关接地,还可由分、合钮子开关摸拟电压内环的抗电网电压波动实验(正确选定分流电阻以设定电网电压向下波动10%~20%),此处从略。

六、思考题

1.引入电压内环对系统的跟随性和抗干扰性各有何影响?

2.如何整定“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系统”中的电流闭环及电流反馈系数β?

电压内环对系统的动、静态特性有何影响?

3.为什么说,电压内环对系统抗电网电压波动有特殊的功效?

4.转速、电流、电压三个调节器都为PI调节器的三环调速系统稳定运行后,电压反馈线突然断开,系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5.试分析“电压内环”在系统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实验五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式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熟悉“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及其主要单元环节的调试。

3.研究“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静态特性及其特点。

4.分析、研究“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阶跃起动过渡过程及其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5.分析、研究“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的抗干挠性及其特点。

二、实验内容

1.系统的单元调试及系统静态参数的整定。

2.“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的静态特性测试。

3.“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的起、制动控制。

4.“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特性的研究。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

1.综合实验台主体(主控制箱)及其主控电路、转速变换(DD02)、电流变换(DD06)单元。

2.触发电路挂箱II(DST02)

3.可控硅主电路挂箱(DSM01)

4.串级调速辅助挂箱(DSM03)

5.给定挂箱(DAG01)

6.调节器挂箱I(DSA01)

7.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磁粉制动器----旋转编码器机组

8.慢扫描双踪示波器。

9.数字万用表等测试仪器。

10.微机及打印机(存储、演示、打印实验波形,可无,但相应内容省略)。

四、实验电路的组成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同样有间接起动和直接起动两种控制方式,此处以采用直接起动方式组成“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为例。

也可自行采用间接起动方式组成“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

本实验所使用的单元环节,与实验三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ASR、ACR两个调节器,以组成转速、电流双闭环。

ASR、ACR的调试方法和要点见《调节器挂箱I(DSA01)使用说明》。

图5-1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方框图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5-1所示,接线电路见附图2-4。

如图所示,系统由“DG01”、“DA01”、“DA03”、“DT04”、“DSM01”和“转速变换(BS)”、“电流检测及变换单元(DD06)”以及“主控电路”、“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粉制动器+旋转编码器机组”组成。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实验电路的连接与检查。

采用直接起动方式的“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串级调速系统”的起、制动操作,与实验三的“直接起动控制方式”一样,起动时,除同样须将逆变器先于电动机接到交流电网外,还应使电动机的定子先与交流电网接通(此时转子呈开路状态),以防止电动机起动合闸时的合闸过电压经转子回路损坏整流装置,然后再使电动机转子回路与转子整流器接通。

为此,应首先将“串调投入方式”置“直接”投入方式,使“串调投入单元”一开始就将“电动机转子回路与转子整流器”处于待接通状态。

主电路闭合将电动机的定子与交流电网接通后,闭和“接触器KS2”使电动机转子回路与转子整流器接通,“接触器KS1”则始终断开而将起动电阻RS分断。

停车时,也应先断开“接触器KS2”(使电动机转子回路与串级调速装置脱离),再断开主电路接触器。

以上起、制动过程由逻辑电路及相应的继电器、接触器按顺序自动实现,实验时只需操作启动开、关按钮即可。

1.按附图2-4连接系统,“状态切换”置“交流调速”档,并检查转速和电流闭环的给定、反馈以及ACR的输出极性是否符合要求,将反馈系数α、β调至最大;将给定单元(DG01)的极性开关、阶跃开关拨向上方,并置正、负给定为0;负载给定置0;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闭合总电源开关,检查各指示灯状态,确认无异常后开始以下步骤。

2.ASR、ACR经RC阻容箱(R0=40kΩ)接成1:

1的比例状态,两个反馈输入端均改为由控制接地“⊥”端引入(即暂行去掉转速和电流负反馈)。

3.闭合控制回路(左下面板控制按钮ON),分别旋动正、反向给定电位器(由极性开关切换),依次使给定为±0.5、±2V,用万用表分别测量ASR、ACR的输入、输出,检查其比例特性;取U*n=±2V,两调节器RC外接电容改取Cn=Ci=0.5μF~1μF,测量ASR、ACR的输出,按要求整定限幅值U*im、Uctm,录于表5-1;ASR、ACR恢复1:

1的比例状态。

4.用“慢扫描双踪示波器”检查“触发单元(DT04)GTI”的零位以及G1~G6各相脉冲是否对称,务必确保当Un*=0时,β=βmin=30°,若有误差可微调“偏置”或“±βmin”。

5.恢复转速和电流负反馈,即将ASR的反馈输入端恢复由“转速变换电路(BS)”单元的负极性输出端引入,ACR的反馈输入端恢复由“电流检测及变换电路(DD06)”的Ui

+(或Ui

+)端引入,同时将反馈系数α、β调至最大。

(二)系统静态参数整定

1.置正、负给定输出为0;极性开关S1、阶跃开关S2拨向上方;ASR、ACR按设计、计算参数(Rn、Cn、Ri、Ci)接成PI调节器。

2.闭合主电路;逐步增加正向给定至U*n=U*nm=+6V;待电机升速且稳定后,调节转速反馈,使转速n继续上升,直至n=n0;锁定转速反馈,读取数据并计算转速反馈系数α=U*nm/n0,录于表5-1。

3.闭合负载开关,同时调节电流反馈和负载给定,直至n=nnom、Te=TGnom,(TGnom及以下TGm同表3-1)用万用表测量此时的给定电压U*i读取负载转矩给定,此即额定定子电流ISnom时的ASR输出值U*inom和额定负载转矩TGnom,计算反馈系数β=U*inom/ISnom,将其及TGnom,录入表5-1。

4.锁定电流反馈,调节负载转矩Te,直至Te=TGm,读取此时之负载转矩,即Te=TGmax录入表5-1。

最后减小给定至0,直至电机停止。

 

表5-1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的主要静态参数

额定参数

Pnom=(W)

nnom=(r∕min)

USnom=(V)

ISnom=(A)

计算参数

Rn=(KΩ)

Cn=(μF)

Ri=(KΩ)

Ci=(μF)

调节器限幅

(V)

负载转矩

(N.m)

反馈系数

α=U*nm/no

β=U*inom/ISnom

U*im

Uctm

TGnom

TGm

α

β

(三)系统的静态特性测试

1.负载控制器置恒转矩档,负载给定置0,给定调至U*n=U*nm=+6V,系统稳定后,调节负载给定,使负载转矩在0~TGnom~TGm之间,分别读取转速n和负载转矩Te等五组数据录于表5-2。

当Te大于TGm后,注意观察n和Te的变化,并读取堵转时的负载转矩TGb,计算相应的转差率S=(n0-n)/n0、转矩比T*e=Te/TGm、T*eb=TGb/TGm录于表5-2。

2.减小给定至0,电机停止后,将负载给定置0。

3.给定电压调至U*n=(1/2)U*nm=+3V,待系统稳定后读取转速n0’,并调节负载转矩,重复步骤1;分别读取转速n’和负载转矩Te’以及堵转转矩TG’b,并计算相应的转差率S=(n0-n’)/n0和转矩比T*e=Te’/TGm以及T*eb=TG’b/TGm录于表5-2。

4.减小给定至0,停止电机后,切除主电路,置负载给定为0。

5.分别按表5-2数据在图5-2中绘制高、低速两条静态特性S=f(T*e)于,同时用虚线在图5-2重复绘出固有特性。

分析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的静态特性,并得出结论。

表5-2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闭环静态特性实验数据

U*n

U*n=U*nm

U*n=(1/2)U*nm

Te

(N.m)

0

TG1

TGnom

TG3

TGm

TGb

0

TG1

TGnom

TG3

TGm

TGb

T*e

N

(r/min)

n0

(S0)

n1

(S1)

n2

(Snom)

n3

(S2)

nm

(Sm)

0

n0’

(S0’)

n1’

(S1’)

n2’

(S2’)

n3’

(S3’)

nm’

(Sm’)

0

S

图5-2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的闭环静特性

①固有特性②人工特性(高速)③人工特性(低速)

(四)系统起、制动以及直接正、反转控制

1.置给定至U*n=U*nm=±6V;极性开关拨向上方,阶跃开关拨向下方;保持ASR、ACR为给定参数PI调节器;按表5-1将负载转矩调至Te=TGnom,分断负载(先将模式选择档打到2档,要突加负载时按模式选择开关到恒转矩档1档即可实现);并将给定及给定积分器(GIR)单元由积分输出“U*n2”改为阶跃输出“U*n1”;检查无误后闭合交流电路。

2.空载、正向阶跃起动至空载转速no,用双踪示波器分别测转速变换(DD02)和电流检测变换单元(DD06)的输出端,观察转速n和转子整流电流Id的波形;协调两个调节器的参数,反复起、制动直至过渡过程曲线满意。

3.依次完成:

空载和带载阶跃起、制动的过渡过程实验。

认真临摹最满意的两组(空载和带载)起、制过渡过程的转速n和定子电流Is的波形,分别绘于图5-3a)、5-3b);最后将阶跃开关拨向下方,直至电机停止。

待电机停止后,切除主电路。

4*.通过左下面板的微机接口电路(DD01),接好微机系统,演示、存储、打印步骤2、3的过渡过程曲线,供撰写实验报告和分析、研究系统动态性能。

(未配置微机时可采用“存储示波器”,或省略此项内容。

5.比较图5-3a)、图5-3b)的过渡过程曲线,得出正确结论。

(五)突加负载时的抗干扰性研究

1.任意设定某个给定U*n(或U*nm);接好双踪示波器,准备观察电机转速n和定子电流Is的波形。

2.闭合主电路,阶跃起动电机到给定转速直至稳定运行。

3.先后闭合、分断负载(用模式选择开关2档与恒转矩档1档之间切换可实现分断、闭合负载),适当选择不同间隔时间,同时由双踪示波器观察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突加和突卸负载时的电机转速n和定子电流Is的过渡过程曲线,并在图5-4认真临摹,分析并讨论。

 

a)空载起、停过渡过程

b)带载起、停过渡过程

图5-3双闭环串级调速系统空载和带载时突加给定的起制动曲线

①电机转速n②负载电流Id

4*.通过左下面板的微机接口电路(DD01),接好微机系统,演示、存储、打印突加和突卸负载时的过渡过程曲线,供撰写实验报告和分析、研究系统动态性能。

(未配置微机时可采用“存储示波器”,或省略此项内容。

图5-4双闭环串级调速系统突加、突卸负载时的过渡过程曲线

5*.如果需要,本实验台还可通过DA01单元的微分开关SM(拨向下方),实现转速微分负反馈。

本单元转速微分负反馈的RC参数按通用性配置,不尽完美。

若欲调整,必须从挂箱内部本单元的电路板中变更,务请注意。

6.实验完毕,将阶跃开关拨向下方,待电机停转后,依次切除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最后断开总电源开关。

六、思考题

4-1.“直接起动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的起、停控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为什么?

为何要将“串调投入单元”的电位器Rps调之0(⊥)端?

4-2.试分析、比较“直接起动的双闭环交流串级调速系统”的闭环静态特性(图5-2)与其开环机械特性(图5-4),有何异同?

为什么?

4-3.试分析系统的抗负载扰动的能力?

当定子电压出现波动时,“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有无抗干扰能力?

为什么?

4-4.“双闭环交流串级调速系统”,在其它参数不变且为恒转矩负载的条件下,分别改变反馈系数α、β,系统的电机转速n和转子整流电流Id将有何变化?

为什么?

4-5.实验三、四所研究的“交流串级调速系统”为什么没有制动能力?

如何才能使“交流串级调速系统”具有制动能力?

利用本实验台能否实现?

 

注:

各个控制电路以及检测电路的地用细实验导线连起来,但是绝对不能接到主电路的地上

附图1-4转速、电流、电压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注:

各个控制电路挂箱以及监测电路的地用细实验导线连起来,但不能与主电路地相连。

附图2-4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