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052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记得过去曾有一次,我来到毗耶离城,在一里弄内为一批白衣居士说法,当时维摩诘居士路过那里,他便对我说:

‘喂,目犍连!

对这些白衣居士说法,不能像你刚才那样说。

演说佛法,应当与佛法的真谛相符合。

佛法的本质,是不著众生相,因为它远离一切众生颠倒妄想;

佛法的本质,是不著自我之相,因为它远离一切对于自我的虚妄执著;

佛法的本质,也没有寿命之相,因为它远离一切生死烦恼;

佛法的本质,也没有与“自我”相对的“人相”,因为它不存在自他的相对和前后的相续可言;

佛法的本质,是恒常寂静的,因为它是没有生灭之相的;

佛法的本质,是远离一切生灭之相的,因为它并非因缘所生;

佛法的本质也没有名字可称呼,因为它是远离一切语言文字的;

佛法的本质,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是不可以心量思虑观察的;

佛法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因为它情同虚空;

佛法的本质,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妄加评论的,因为它是毕竟空寂的;

佛法的本质,也非我之所属、我之所有,因为它远离属于我的一切客观存在;

佛法的本质,是不可妄加分别的,因为它远离一切心识了别;

佛法的本质,也不可以相互比对,因为它是无所对待的;

佛法的本质,是远离一切因果的,因为它不是缘起法的范围;

佛法的本质,与法性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因为它遍及一切诸法;

佛法的本质,是只随应不生不灭的真如,此外它无所随应;

佛法的本质,是住于湛然常寂的真如实际,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

佛法的本质,不为一切现象所动摇,因

为不依着于现象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佛法的本质,是无来无去的,因为它既遍于诸法而又不住于具体的现象;

佛法的本质,顺应虚空,既无形相,亦无造作;

既无好丑,亦无增减;

无生无灭,无所归趣,它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诸根的感觉范围,无有高下,常住不动,超越一切感观和行为的局限。

目犍连!

佛法之性相就是这样,又怎么能讲说呢?

所以,所谓说法,实乃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亦无所听闻和所得。

如果一定要有所说的话,就应把它看成如魔术师对所变化出来的幻人讲说一样;

同时,应该了知众生根机之利钝,

善于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无所滞碍,要以同体大悲之心,赞颂宣扬大乘法门,本着报答佛陀的感恩之心,弘扬佛教,使三宝永不断绝。

目犍连,应该具备这些起码的认识,然后才谈得上宣说佛法。

’当维摩诘居士说完这些话时,在场的八百名居士顿时萌发了无上道心。

我不具备这样的辩才和见识,所以探视维摩诘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陀又对有“苦行第一”之称的大迦叶说:

“大迦叶,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大迦叶赶忙回答说:

“世尊,此事恐怕我不能胜任。

记得我过去常往贫苦百姓家行乞,当时维摩诘居士就对我说:

‘喂,大迦叶!

行乞乃慈悲心的体现,但你却不能普施于众人,总是舍富就贫,这样做是很不妥当的。

大迦叶,真正的佛法应该是平等一如的,所以行乞亦应该不分贫富贵贱,次第而乞。

实际上,乞食并不是为了养活这身血肉之躯,而取抟食则是为了破坏和合之色身;

接受施舍是为了不受后有的生死之身,而入于村庄聚落更要作入无何有之乡的念头。

不要以所见形色为实,它与盲人之一无所见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听到的种种声音,实际上都是一种空谷回音;

也不要把所嗅到的种种

香味与清风区别开来;

对于所吃的食物也不要作甜酸苦辣等分别。

对于身体五官所接触到外在境物毫不动心,应知一切诸法都是一种假相幻影,都是既无自性,又无他性的,本来就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而也无所谓死灭。

大迦叶,如果能不刻意摒弃八邪而入于八种解脱,从而以邪相入于正法,能以一食遍施一切众生、供养十方诸佛及众圣贤,若能做到这样,你就可以进食了。

如果能够以这样心境乞食、进食,就能够做到既无烦恼,又不离充满烦恼的世间;

既无入定之念,又无出定之意;

既不像众生住于生死轮回,又不像二乘众住于涅槃。

至于那些供养你的施主,既不会因为其供养丰厚而得到大的福报,也不因其供养的薄寡而福报变小;

不应因供养之多寡厚薄而产生福报有增益或减损的想法。

大迦叶,若能如此,才是正入佛法的大乘道而非声闻道。

大迦叶,如果能这样乞食、进食,才不会辜负众施主的布施。

’世尊,当时我听到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真是前所未闻,听后真是大开眼界,对大乘道及一切大乘菩萨随即产生深深的敬意,同时私下在想:

维摩诘虽然是一位在家居士,但却有这般出众之智慧和无碍之辩才,谁人听了他的说教之后,会不速发无上道心呢?

我从那个时候以后,就再也不劝人修习声闻、缘觉之小乘道了。

世尊,像我这样的境界,怎能胜任去探视维摩诘的重任呢?

佛又对有“解空第一”之称的须菩提说:

“须菩提,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须菩提随即回答道:

“世尊,此事恐怕我也不能胜任。

记得过去曾有一次,我至维摩诘家去乞食,当时维摩诘接过我的钵子并盛满饭后,对我说:

’喂,须菩提!

如果你能以平等之心进行乞食,那么,对一切诸法就不会产生分别想;

反之,如果你能以平等之心看待一切诸法,那么你在乞食中也肯定能做到一视同仁。

须菩提,如果你能如此行乞,就可以心无疚愧地从我手中取食。

须菩提,如果能够不断淫欲、嗔怒和愚痴,同时又不会为这些烦恼所缠缚,如果能够既看到自身的存在而又体悟到诸法乃是平等一相,如果能够在不全然消灭愚痴爱欲的同时而获得解脱,甚至能够从五逆重罪之身而获得解脱,同时也没有罪孽和解脱的念头;

既没有对苦集灭道的刻意追求,同时又对四圣谛有真切的证悟;

既不刻意去追求道果,但又能够证道得果;

既不刻意追求离凡脱俗,又不混同一般的凡夫俗子;

既非刻意追求成圣成佛,又能够达到贤圣的境界;

既能成就一切诸法,又能不于诸法取相著念;

须菩提,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从我手中取食。

须菩提,如果你不曾遇到佛,亦不曾听闻佛法,而是跟从六师外道一一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出家,拜他们为师,那么,当他们堕入地狱时,你亦跟从他们堕入地狱,这样,你就可以从我手中取食了。

须菩提,如果你能舍弃小乘众的断除烦恼方能获得解脱、了脱生死方能证入涅槃的偏见,不是执著于追求彼岸,而能入诸邪见而取正见,住于八难而得无难,不离烦恼而得解脱,你得无浄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此种无浄之定,对于那些向你布施的人,不作种福田想,甚至于有些供养你的人因其有福报之贪求而可能堕入三恶道中,不要以为亲近佛道则远诸魔障,应该知道佛之与魔,一如无二如,你与众魔乃至诸烦恼尘劳,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

对众生不要有慈心与怨心之区分,对佛、法、僧三宝也不要强分恭敬或毁谤,慈心与怨心,恭敬与毁谤原本也不是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须菩提,如果你能达到这样视诸法皆如如平等的境界,那你就可以从我手中取食了。

’世尊,当我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后,真是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

样回答他,便想丢下钵离开维摩诘居士的家。

当时维摩诘居士又对我说:

‘喂,

须菩提!

赶快接住钵子,不用恐惧,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是如来神力所创造出来的化人,对于这样的诘问,难道会感到恐惧吗?

'

我说:

‘当然不会。

’维摩诘居士又说:

‘一切诸法,都是幻化之假相,你根本用不着恐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切言说,都只是假名,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执著于言说名字的,所以不必为我刚才的那些说法而感到恐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切语言文字既无自性,是则空性,了悟一切诸法乃至语言文字实乃空无自性,这就获得解脱了。

此解脱相,也就是我所说的诸法实相。

’当维摩诘说完这些话时,二百位天人同时获得清净无碍的法眼。

世尊,因我的境界离维摩诘居士着实太远了,所以我不堪担负探视维摩诘居士的重任。

听完须菩提的话后,佛便对有“说法第一”之称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

“富楼那,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富楼那赶忙回答道:

“世尊,此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记得过去有一次,我在森林中的一棵大树底下为一群刚出家不久的比丘讲说佛教义理,当时维摩诘居士正好从那里经过,他便走过来对我说:

‘喂,富楼那!

你应该先入定,观察一下这些人的根机,然后再说法。

千万不要把那种不干不净的食物放进名贵的宝器之中,你应该先了解这些比丘心中所想所要的是什么;

千万不要把琉璃宝与水晶球混为一谈,你既然不了解这些比丘的根机智慧,就不要向他们宣说那种小乘法。

他们的身心本来是健全的,不要反而给他们添加创伤;

他们都是一些大乘根器,不要向他们灌输那种小乘法;

不要企图把大海水装进牛蹄印中,更不要把日光等同于萤火。

富楼那,这些比丘在很早以前就都已萌发大乘道心,只是由于某种因缘,暂时

忘了罢,你怎能用小乘法去教导他们呢?

依我看,小乘法智慧浅薄,有如盲人,不善于分别一切众生根机之利钝。

’当维摩诘居士说完这些话后,就迅速入定,借助其神通力令这些比丘回忆起各自于过去世之种种因缘际遇,原来他们都曾在过去五百佛住世时广积善德,并将这些功德回向成就无上道心。

众比丘经维摩诘居士如此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又恢复了先前已成就之无上道心。

众比丘都无量欢欣,向维摩诘居士顶礼、致敬,维摩诘居士又向众比丘宣讲了大乘法要,因此之故,众比丘都获得永不退转之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像我们这等小乘众,不懂得众生根机智慧之优劣利钝,看来是不应该再妄加说法了,所以,探视维摩诘居士事,恐怕我是不能胜任的。

佛又对有“论议第一”之称的摩诃迦旃延说:

“迦旃延,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迦旃延也赶忙回答说:

“世尊,此事我恐怕也不能胜任。

为什么呢?

记得过去有一次,当佛为众比丘说过佛法大要后,我随即对这些佛法大要进行了一些阐释,其中谈到了‘无常苦’、’空无我’、’寂灭’等义。

当时,维摩诘居士也正好在场,他听了我的阐释之后,就对我说:

'

喂,迦旃延!

你可不能以生灭义去谈实相法哦。

迦旃延,一切诸法不生不灭,这才是“无常”的真实义;

洞达五蕴原本是空,从无所起,这才是“苦”之真实义;

一切诸法毕竟无所有,这才是“空”的真实义;

“我”与“无我”二而不二,这才是“无我”之真实义;

诸法本来没有生起,现也无所谓散灭,这才是“寂灭”之真实义。

’经维摩诘居士这么一点拨后,在座的诸比丘顿时茅塞顿开,获得了解脱,因与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相去太远,去探视他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又对有“天眼第一”之称的阿那律说:

“阿那律,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阿那律也赶忙回答道:

“世尊,探视维摩诘居士的事,我恐怕也不能胜任。

记得过去有一次我正在一个道场附近漫步时,有一位名叫严净的梵天王,与数以万计的天众一起来到我面前,他们都身放光芒,并向我稽首问道:

‘阿那律尊者,你的天眼能看得多远呢?

’我随即回答道:

‘诸位长者,我观此释迦牟尼佛住世的国土及三千大千世界,如同观看手中之庵摩勒果一般分明、清晰。

’维摩诘居士听了我这话后,即对我说:

’喂,阿那律!

天眼所能见到的,究竟是有生灭造作之景象呢?

还是无生灭造作之景象?

如果是有生灭造作之景象,那与外道五通中之天眼通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如果是无生灭造作之景象,那就是无为法,而既然是无为法,那是不可能被看见的。

’世尊,我听维摩诘的这些话后,顿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在座的梵天及诸天众听了维摩诘居士这些话后,都觉得大开了眼界,随即向维摩诘作礼并问他:

’世上可有得真天眼者?

’维摩诘居士即说:

‘释迦牟尼佛,就是得真天眼者,他常在定中,却能洞察十方世界、诸佛国土,而他所见者,是离却有无、生灭的。

’受维摩诘这些话的启发,当时严净梵天王及其眷属五百天众,都萌发了无上道心,在向维摩诘居士恭敬顶礼后,就忽然消失了。

想来我与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相差太远了,故去探视他老人家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又对有“持律第一”之称的优波离说:

“优波离,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优波离赶忙回答道:

记得过去曾有一次,有两个比丘犯了戒律,他们自感到羞耻,不敢去问佛祖应该怎样悔过消罪,便来问我,对我说:

’喂,优波离尊者,我俩犯了戒律,自感十分羞愧,不敢去向佛祖请教应该怎样悔过消罪,你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吗?

’我随即按佛教经律有关规定向他俩说了应该怎样悔过消罪。

当时维摩诘居士正好在场,他听了我的解说后,就对我说:

’喂,优波离!

不要再给这两位比丘增添罪过了,应该径直消除他们的负罪感,而不要再去扰乱他们的心。

他们所犯罪过的本质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同时也不在中间,这有如佛陀所说的:

心中有垢染了,众生才有罪垢,心中清净了,众生也就清净无垢了。

心的本质同样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同时又不在内外之间。

罪的本质与心的本质是一样的,是既非内亦非外,同时不在内外之间;

不但罪的本质与心的本质是这样,一切诸法的本质也都是这样,都无非是真如的体现。

就拿你优波离来说吧,如果你的内心清净无垢了,那你还会有垢染吗?

’我赶忙回答说:

’不会再有垢染了。

’维摩诘居士接着便说:

‘一切众生心净与罪净的关系也是这样。

优波离!

应该懂得,妄想是污垢,无妄想是清净;

颠倒是污垢,无颠倒是清净;

执著于我相是污垢,不执著于我相是清净。

优波离,一切诸法生生不息、念念不住,如同幻影、闪电;

一切诸法,如同梦境,如同阳焰,如同水中月、镜中花,都是人们虚妄分别的产物。

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就是最好的奉戒持律;

能够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就是最善于解释佛教戒律者。

’那两位比丘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番话后,异口同声地说:

’这才是上上智慧啊,

优波离实在是比不上,他持律虽是无懈可击的,但却说不出这种高深的道理。

’我随即回答说:

‘除了如来佛之外,没有哪一个声闻众或大乘菩萨,能够与维摩诘居士的无碍辩才相抗衡。

其智慧辩才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了。

’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话后,那两个比丘随即如释重负,并迅即萌发了无上道心,他俩还立下誓愿:

‘愿一切众生都能得维摩诘居士那般的无碍辩才。

’世尊,想来我

与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相去太远了,所以去探视他老人家的事,恐怕我是不能胜任的。

佛又对有“密行第一”之称的罗睺罗说:

“罗睺罗,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罗睺罗赶忙回答道:

记得过去有一次,毗耶离城的许多长者子来到我住的地方,向我作礼道:

‘罗睺罗,你是佛陀的儿子,放弃了当转轮圣王之王位,出家修道。

请问,出家修道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我即依佛法为他们作解释,说了出家修道的许多功德利益。

当时维摩诘居士听了我说的那些话后,便对我说:

‘喂,罗睺罗!

不应该说出家修道的功德利益。

不求功德利益,这才是出家的本意。

举凡有为法,即有功德利益可言;

而出家即是无为法,无为法无所谓功德利益。

罗睺罗,举凡出家者,即远离六十二邪见,既不贪著此境,亦不贪图彼岸,又不滞留于彼此之间,顺其自然地进入涅槃境界,这即是一切智者所受持和奉行的出家之道。

这种出家人,能够降伏众魔,超度五道众生,得清净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获信、精进、念、定、慧五力,并树立与此五力相应之五根,不为世间的烦恼所缠缚,远离一切恶念恶行,能够摧毁一切外道邪说,超越一切假名设施,出污泥而不染,不系著一切境相,放弃了对一切主客观的执著,心境自然平静,不为外界所扰乱,内心怀着无限欢喜,恒顺众生,随缘任运,远离一切过失,行住坐卧皆在定中,若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

’随后,维摩诘居士对诸长者子说:

‘你等正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应该一起出家修道。

佛世难值,机不可失。

’众长者子趁机问维摩诘居士:

‘佛陀曾经教导过大家,如果未经父母同意,不得出家,这话应该如何理

解?

’维摩诘居士回答道:

’确实是这样,但是并非离家修道才叫做出家,如果能发无上道心,也就是出家了。

’当时,三十二位长者子皆萌发了无上道心。

世尊,想来我与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相差确实太远了,所以探视他老人家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又对有“多闻第一”之称的阿难说:

“阿难,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阿难赶忙回答道:

记得过去有一次,世尊身患小疾,必须饮用牛乳,我即拿着钵子到一个婆罗门家门口去化缘,当时维摩诘居士正好路过那里,他便问我:

’喂,阿难!

为什么一大早就拿着钵子站在这里?

’我回答道:

‘居士,世尊身有小疾,须饮用牛乳,故我一大早就来此化缘。

’维摩诘居士听了这话以后,立即说道:

’停,停,阿难!

快别这么说。

世尊如来乃是金刚不坏之身,诸恶断尽,众善普会,哪来的疾病和烦恼呢?

赶快闭上你的嘴,阿难!

不要诽谤如来,不要让其他人听到你刚才说的那种话,不要让具大威德之诸天及他方净土来的众菩萨听到这种话。

阿难,转轮圣王与世尊如来比,其威福要少得多,他们尚且不会患病,何况如来身具无量福德,超过一切贤圣!

赶快回去,阿难!

不要让我们蒙受这种耻辱。

如果这种话让外道梵志们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想:

这算什么世间导师呀,自己有病尚且不能自救,又怎能去普度众生呢?

赶快悄悄地回去,不要让人知道这件事。

阿难!

应该知道,诸如来身,即是法身,并非凡俗之思欲身。

释迦牟尼佛身为世尊,超过三界中一切天人贤圣,其身早已没有一切烦恼病患;

佛陀之身,乃是无为之法,不会堕入生死道中。

这样的身体,还会有什么疾病呢?

’世尊,我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后,真感到无地自容,难道是我平时随侍佛

陀时听错了话吗?

其时,突然听到空中响起一个声音,说:

’阿难,维摩诘居士说得对,只是因为佛陀现身于五浊世中,为了方便救度众生,才随缘示疾的'

阿难!

你尽可取乳回去,不必自感惭愧。

世尊,维摩诘居士之智慧、辩才如此之高深,我与他相比真有天渊之别,所以,去探视他老人家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当时在座的五百大弟子,都先后向佛陀叙说了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十分赞叹维摩诘居士的智慧和辩才,都说了自己不堪胜任去探视他老人家之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