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13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

吉嘉伍编写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社会团体

本章主要掌握团体社会的历史模式和类型,以及团体的概念。

人类集群界线的割分主要是按照其文化的界分而定,组成该集群的各个人相互间的团结力主要有赖于其信念及价值的共同性,而其与土地及领土的连系本身则有赖集群表象而定。

一、团体社会的历史模式

马克思认为由生产力量的发展及其所孕育出的生产关系二者结合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及转变的基础:

政治、司法、文化、思想等构成为上层建筑的元素是从此基础孕育而生。

这些上层建筑有某种自主性,也直接参与社会的演变,但是生产方式最具有决定性。

西方人士仍否认生产工具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1.团体社会的第一个形式是部落

马克思特别强调它的经济特性,而西方社会学家则根据对几个至今尚存于世的孤立部落所做的人种研究,特别著重描述它的文化层面:

与自然密切结合的共同体、宗教及魔法性的思想、但求生存而非增加生产、服从已经建立的习俗毫无改变意愿。

2.古代都市相当于一般所认为的第二类型的团体社会,其模式是依据希腊及罗马城市而建立。

城市集结了数个到达农业阶段的部落,分工较为扩大,也导致手工业及交易的发展。

政治组织因为人口较多而日趋复杂,从而出现行政机构。

军队的发展是城市的另一个主要元素:

军队可以保证都市的财产,取得新的土地以扩展其领土,还可以奴役被征服的人民以增加人力。

城市的发展导致私有权的发展。

3.封建领主制构成一般所接受的第三种类型的团体社会。

其模式是从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演变而建立。

另一类型的团体社会随着民族国家而出现。

它是比封建领域或是古代城市要更广大的共同体,在辽阔的土地上集结着众多的人口,它建立在工商业发展以及都市文明复现的基础上。

基本生产工具的物主——资产家的控制而在着资本主义的特性,封建时期的名誉及服务的思想逐渐地消失。

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二种形式的民族国家,而法西斯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又分别是第三种、第四种形式。

二、现今之团体社会类型

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主要团体社会类型。

地球上多数的领土归属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其余则属于因政治对立而非因不具民族国家特性以致未获准加入联合国的国家。

国家至今仍旧是主要团体社会,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超国家群体存在着。

然而也有一些团体是扩及数个民族国家,而且其组织及统治超出这些国家之上,例如国际工会或国际政治组织、多国企业及教会。

前类组织通常薄弱而且影响力也在衰退。

相反地资本主义多国企业却愈来愈强大,它在经济及金融方面限制了国家政府的决策权力,并倾向于改变西方各国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力量分配。

在某些教会,这种现象更为加剧。

然而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般已将教会排挤成一个附属角色,而宗教情感的衰退也剥除它那种团体社会的角色。

纵然如此,对一些教士团体或教派的成员以及一些未完全融合进入民族国家的人民,特别是在民族国家为期尚短的开发中国家之中,教会仍然保留其角色。

最后不要忘记在所有国家中,即使是最发展的国家中,都有一些隔绝团体拒绝融鸽到一个民族群体之中,不接受它的价值制度,以反文化抗拒之,并且把与外界同胞的互动减至最少。

此外,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尚未工业化的大民族内部,地方团体对其成员的重要性经常会高过于民族国家。

此外,现已建立的民族国家相互各有不同,是否都是同一类型的团体社会也不无疑问。

西方人士则偏向一方面做出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分,另一方面做自由国家与威权国家的区分。

国家也是大多数团体的架构范围及界限。

跨越多个国家的国际团体并不多而且一般也只是表面性质,也就是说构成这个团体的互动并不重要。

在每一个民族国家内部,通常有为数众多的团体,它们经常构组成非常发达且紧密一致的互动体系。

国家也是最完整的价值系统架构,这种架构是团体社会概念的一个主要元素。

就此而言,国家是非常紧密结合的团体群体。

三、团体

1.团体的系统特性

它容纳著多种互动是最大的系统,它具有最强大的约束力,而且在与其它系统起冲突时,它问基本团体主要指题得胜的一方,它相等于构成为一个文化的最完整的价值及规范整体,而取得该文化则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范围。

2.团体的多样性

初级团体及中间团体

团体泛指所有的集群,所有的人类群体,除了团体社会以外的所有互动系统。

团体间的互动在多半时候发展于某一种社会领域之中——工会的、经济的、艺术的、教育的、文化的,而团体社会的到动则会延伸到生活的所有领域。

然而某些团体却有团体性的意向,例如政党或是宗教,尤其是其意识形态倾向覆盖整体的人类活动时。

很少的团体,一般也称之为(初级)团体以有别于其与团体社会之间的中间团体。

第二章政治文化

本章主要掌握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概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构成。

一、政治文化概念

一般都局限于人的政治心态,主要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的心理取向,指一个政治社会的成员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现代政治社会学中的政治文化概念是三种各自独立的研究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

一是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二是以韦伯、帕累托和涂尔干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学;三是调查研究。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政治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之间也有着起码的认同,即政治文化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政治文明,它只涉及政治社会成员对政治的取向因素,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等。

而政治社会学者之所以关注政治文化,则是因为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政治秩序得以连续和持久的基础。

二、政治文化的分布

政治文化既可以从整体角度去处,也可以从个体角度去处。

整体角度去处,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长期政治历史经验积淀的结果;从个体角度来看,则是一个个人的或长或短的既有政治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

从分布的角度来处,一个社会整体的政治文化总是表现为特定的个体文化,总是分布在每一个特定的人身上的。

当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取向时,它实际上就是个体意义上的政治文化。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根据阿尔蒙德和维巴的比较研究,人类社会中丰富多样政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地域型的、顺从型的和参与型的。

非洲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一些地方自治共同体就是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典型例子。

在顺从型的政治文化中,政治制度开始职业化,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开始加大,但被统治者对政治体系却没有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地接受政治统治者的政治影响,并不企图影响政治,也不企图对政治统治者提出具体的要求。

他们是典型的顺民。

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中,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密切相关,政治体系中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的利益,同时社会成员也倾向于接近政治体系,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体系,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增进自己的利益。

这三种政治文化相互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混合共存的。

在地域—顺从型文化中,大多数人与中央级的政治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部落、乡村和地方政治体系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顺从——参与型政治文化是在从顺从型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型政治文化。

大多数新兴国家的政治文化都是地域型的,但政治结构的准则却是参与型的。

四、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得以持续的文化基础。

我们可以从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去描述政治文化的构成。

1.体系文化

体系文化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合法与否。

它意味着如果大多数公民认同继往开来的国家,国家就能够在政治上维持起码的统一,不会陷入内战,不会走向分裂,政治体系就能够得到维持。

2.过程文化

过程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

这可以从个人对于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的看法和个人对于自己与其他活动者之间关系的看法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3.政策文化

政策文化就是人们对政治体系作为的选择意向,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行为管制的选择意向。

政策倾向的差异的根源可能在于人们关于理想社会的标准的差异,也可能在于人们对自己社会的看法的差异。

政策文化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

五、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的持续

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政治体制的体认;二是党派态度;三是政治参与。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体系中个人依次学到关于政治以及个人与政治体系关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

其次,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永恒化的途径。

它是一个持续的、贯穿一生的过程,一个人只要成为某一文化的成员,该文化使他社会化的过程就一直伴其终生。

它是指导下政治体系共有的现象。

2.政治社会化的组织

常见的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有家庭、社群、同侪群体、学校以及宣传媒介等。

家庭是实施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

早期教育对政治态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六、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进入所谓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由工业化引起的。

工业化带来了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社会的文化会出现一种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人准备经受新的政治经历,比他的传统先辈更愿接受政治革新和改革。

其次,他喜欢对不仅是他周围环境中而且还有环境以外所发生的数量众多的问题形成或挂历政治看法。

第三,他倾向于现在或将来,而不是过去。

第四,他倾向于并参与政治曹和组织,认为这是处理生活的一种方式。

第五,他认为,人可以学会支配他的环境,以推进他的目的和目标,而不受环境的支配。

第六,他更确处,他的世界可以依赖,可以期待他周围的其他人和政治机构履行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第七,他更意识到他人的尊严,更愿意对他人表示尊重。

第八,他更相信科学和技术。

第九,他相信分配正义。

文化的世俗化,也使得政治文化倾向于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绩效。

第三章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层

本章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层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并基本了解中产阶级的政治作用。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以人类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为价值尺度,来梳理人类社会制度化不平等即分层与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社会分层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体力、智力、健康、安全、个性等个人资源以及权力、金钱、声望、信息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实际上都是不平等的根源。

社会不平等构成了个体的社会分层的基础。

社会分层就是在传统、习俗或法律的基础上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社会阶层只能以可以大规模制度化的不平等因素为基础。

社会学者经常根据经济收的多少而把一个社会的人分成高收阶层(富裕阶层)、中高收阶层、中等收阶层(中产阶级)、中低收阶层和低收阶层(贫困阶层);根据社会地位的高低,把一个社会的人分成上层阶级、中上层阶级、中间阶级、中下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般都认为,必要的社会分层是社会正常发展所必需的,但社会分层不能僵化,各个阶层之间应该是充分开放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发展的竞争,经济收、社会地位应该更多地决定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而不是许多先赋性的种族、肤色、出身等因素。

二、政治分层

根据罗伯特﹒达尔的研究,在政治社会中,政治分层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层:

有权者阶层、谋求权力者阶层、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在专制政治中,政治是少数人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参与政治。

因而无政治阶层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在识字水平、政治权利以及政治民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的现代社会里,无政治阶层为什么依然会存在呢?

罗伯特﹒达尔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常关心政治所可以得到的报酬比其他活动中所可以得到的报酬要低,也就是说成为政治阶层的机会成本较大;二是所面临的各种选择之间没有重大的差异,因此参与政治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影响;三是认为虽然各种选择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四是即使没有自己的介入,事情也会变得令人满意;五是觉得自己对政治一无所知,不可能有所作为;六是介入政治即使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但是遇到的障碍也很大。

政治阶层就是经常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人。

政治阶层中最关心政治并愿意为之付出所有时间、精力和其他资源的是谋取权力者阶层,他们实际上就是政治生活中斗士。

他们中有些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权力呢?

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其中的原因:

一是谋求权力者可能是为了获致集体利益,即谋取权力来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实现一切人的正义,造福于国家,或者维持生命、自由和实现对幸福的追求;二是谋求权力者可以是为了有意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即通过取得政治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或者家族的利益;三是谋求权力都之所以谋求权力,是因为他有着无意识的动机。

三、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从理论上来看,以自由为导向的法治民主制度可能是最稳健的民主制度,但是它要成为现实的制度,必需有适当的社会基础。

在所有重要条件里面,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就是庞大且稳定的中产阶级的存在。

在工业革命的中期和后期,中产阶级的特性有了一定的变化,获得了新的特点。

新中产阶级虽然具有官僚化、组织化的特征,但它依然是西方现代法治民主的踏实基础,因为它远没有放弃法治理性的政治,他们依然坚定地信奉法治民主。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社会中的新中产阶级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新中产阶级成员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其次,中产阶级牢固地确立了世俗的、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

第三,现代富有理性的中产阶级,尽管被吸入进这个或者那个巨型官僚机构,但并不把官僚机构看成神圣。

此外,现代新中产阶级因职业关系生活于大规模组织中,但他们也发展了与官僚组织世界完全隔离的私人存在。

四、发展中国家的难题

中产阶级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法治民主的核心力量。

其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良好的中产阶级的确从未体验过现代法治民主,但他们均向往民主,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亲身经历过暴虐的专制统治的危害。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均积极地追求法律的保护,因为中产阶级已经觉察到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的祸害。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无论是在官僚结构之内还是之外,均教育良好,都希望在演说、文章、艺术作品以及个人生活中表达自己,这些表达是为独裁的发展中国家所严格控制的。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也倾向于追求更多的选择,如自由选择职业、居住地点和消费方式。

在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是反对政治独裁、捍卫法治、制约政治权力、建设法治民主的核心力量。

第四章政治组织

本章将从制度分析入手分析政治组织及其与政治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政治组织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何以成为现代民主的组织基础,厘清非营利组织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组织的性质

现代公共选择制度分析理论认为,经济和政治虽有如此种种不同,但由于它们都是人类的经济、人类的政治,而人性中最难以改变、同时起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用的却是自利。

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上也是自利驱使政治积极分子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从更为严酷的政治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政治家。

二、国家组织与政党组织

1.国家组织

现代民主制度一般都是国家的民主。

在国家这一层次上,正规的政治组织包括代议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三大部分。

代议组织是一系列代议制度安排的组合。

代议制的核心内涵是选民投票选举代表并授权代其议政的制度。

它实际上也是一咱政治权利的配置制度,它是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配置制度的补充。

它在如下几个方面节约了政治民主所需要的交易费用。

与此类似,行政组织和司法组织实际上节约了公共政策和法律执行的交易费用。

当然,由于组织性质不同,其制度安排也有所不同。

2.政党组织

政党组织是代表选民来选择议员和政治性行政官员,同时也为议员和政治性行政官员寻求选民支持的专业性组织。

政党实际上是节约政治家和选民之间的交易费用的产物。

政党组织是在民主条件下为维持国家权力正常运转而产和的。

为了争取和维持国家权力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多数,政党组织一般都是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它很难代表零碎的、专业经的、具体的利益。

三、利益集团

在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是人们为了通过影响政府决策而维护共同的利益或实现其共同的主张而结成的集团。

利益集团具有若干一般特征:

首先,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二是它是社会成员在对同一社会政治问题的共同需求和看法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利益集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第三,政治性利益集团参加,影响政府决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

第四,利益集团是群众性的政治组织。

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

所谓正常方式就是指利益集团运用常规的非对抗性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

在正常方式中还可以分为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其具体方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是由利益集团代表或专职院活动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游说。

二是向政府公共决策人员提供情报和材料。

三是举行与政府官员、议员沟通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

四是支持政府官员及议员竞选。

利益集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团体,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经济性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

这些功能既体现了利益集团成员的社会性需求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利益集团存在的基本原因。

利益集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

四、非营利组织与民主

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亲密伴侣、重要支柱和必要前提,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常识。

现代非营利性的人类服务组织从事政策倡议的活动非常有限,其原因可能在于,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社会服务领域逐渐职业化了。

非营利组织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可以正相关、负相关,也可能不相关。

当国家权力过分强大,并对社会自治空间构成威胁时,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前提;当基于经济利益、种族差别或者其他基础的私人团体摧毁了关于共同目标的实在感觉,扭伤了公民之间的精神纽带时,非营利组织就可能是民主的严重障碍;而当非营利组织不再从事政策倡议等政治活动,只追求狭隘的角色概念时,在很大程度上就与民主不相关。

第五章政治权力

本章将探讨政治权力作为政治生活的凝合剂的内涵、政治权力的双重效应、政治权力配置的结构以及转轨时期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发展变化问题。

一、政治生活何以可能

权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权力是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使他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目的。

政治权力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二、政治权力的功能

政治权力何以能够使政治秩序成为可能呢?

政治权力有两个特性,一是它的公共性,二是它的强制性。

它的公共性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它是全面的,这使得它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人的公共利益,并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名,协调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它的强制性表明,它可以强制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结构,从而消除政治势力之间在政治上下合作的利益根源。

国家政治权力所具有的普遍的公共性和高度的强制性,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塑造公共生活方面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强制且无偿征税的优势。

二是禁止或允许的优势。

三是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优势。

四是遏制搭便车问题的优势。

但是,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在使它能够作福的同时,也能够作恶,并且政治权力的强制性越强,

公共性程度越高,其所作的恶的性质就可能越恶劣,恶的规模也可能越大。

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对非经济性质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活来说,也同样具有双重效应。

三、政治权力的配置

政治权力的配置首先是指政治权力在国家组织之内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配置为横向的配置,纵向的权力配置则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配置。

其次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配置。

第三则是指政治权力在社会中的配置。

在古代社会,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都是统一的,国家内政治组织是单一的,国家政治权力的配置也是单一的。

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的横向配置结构也日益趋向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设。

世界各国政治权力的横向配置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设置有履行立法功能的立法机构、执行司法功能的法院机构和执行法律的行政机构。

纵向权力配置结构则主要有两种形式:

封建制和中央集权制。

在封建制中,政治权力按一定的规则呈上下纵向配置格局。

大约自1500年开始,欧洲的封建制日益衰落,为中央集权制所取代。

到18世纪时,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致,它通过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常备军,对整个社会进行政治控制,并通过为公众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而取得合法性。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出现了计划经济的集权国家,另一方面出现了所谓的福利国家。

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把中央集权从政治领域推广到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社会、个人生活领域。

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则通过福利国家的政策,把中央集权制从政治领域推向了经济分配领域。

第六章政治意识形态

本章将探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认知体系,其社会政治功能和主要影响类型。

一、源流、特征和类型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的行为模式或方式,并否定其他一些行为模式或方式。

特征:

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首先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集团对人类所居住的自然世界尤其是人文世界的一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它类似于哲学或者社会政治理论。

首先,意识形态与一系列特定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其次,它总是与人们的利益相关,这使得意识形态有别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意识形态是需要行动的计划,而不只是抽象的观念。

第四,虽然很多意识形态是私人性质的,只跟个人生活有关,而与属于公共领域的政治生活无关,但是在近现代社会里,由于人们的集体利益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日益密切,因而人们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集体行动也越来越政治化,与此相关的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具有政治化的特征。

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意识形态分为不同的种类。

最流行的分类法就是左和右的分法。

二、社会政治功能

1.积极功能

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集团在其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核心功能是实现该集团的利益。

在确定政治集团的利益、保护和增进政治集团的利益方面,意识形态有着强大的积极功能。

首先,保持政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

其次,意识形态能够为政治集团采取特定的政治行动提供合理的理由。

第三,意识形态能够动员政治集团的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

第四,政治意识形态能够约束政治集团的搭便车行为。

第五,政治意识形态能够规范和协调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2.消极功能

意识形态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变革的。

总起来说陈旧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压制创新。

其次,破坏进步集团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政治集团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

三、现代政治意识形态

当代世界较有影响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1.自由主义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自由主义运动是一场影响广泛、深远的政治运动。

洛克是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鼻祖。

在法国的启蒙学者中,孟德斯鸠对自由主义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这就是他的有名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对于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的论述。

洛克和孟德斯鸠等阐述的自由主义原则在欧洲和美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自由主义逐渐温和化,17、18世纪的天赋权利论为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学说所替代。

于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开始日益扩大。

在20世纪,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命运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