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30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docx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训练试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综合题(题型注释)

1.(18分)读“钓鱼诸岛组成”图和“钓鱼岛位置”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

钓鱼岛列岛位于东经123°20′—124°45′,北纬25°44′—26°00′之间的海域中,地处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约92海里,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礁(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瀬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属于东海海域的一部分。

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面积4.3平方公里,海拔约362米。

东南侧山岩陡峭,呈鱼叉状,东侧岩礁颇似尖塔,岛上长期无人居住。

在地质上和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一起,都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的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并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为同一种地质构造,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并以海沟(2940公尺)与日本管辖琉球群岛相隔。

钓鱼岛不仅渔业资源丰富,据1967年联合国调查发现,海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有人曾经断定,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

(1)请你从地理角度至少列举三个论据,说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

(6分)

材料二:

下图中,大连港是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诞生地。

(2)图中A铁路线名称:

(1分)。

海中的防波堤主要是为了防止(1分)风产生的波浪。

大连港没有泥沙淤塞现象,其原因是(2分);

冬季不封冻的原因是。

(2分)

(3)从经济因素分析大连港成为我国北方最大海港的原因?

(6分)

【答案】

(1)①属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②与台湾省地质构造相同;③与日本管辖的琉球群岛之间被一条深海槽(海沟)所隔开,本不是一个地域单元;④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沉积岩)也说明它与岩浆活动激烈的日本领土板块无缘。

(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烟大线;(1分)冬季;(1分)因为没有大河流入;(2分)这里气候温和,受暖流影响,冬季港区不封冻。

(2分)

(3)大连港以东北三省为经济腹地。

这里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糖料作物基地,大豆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煤、铁、石油产地,腹地经济势力雄厚。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提示,钓鱼岛列岛陆地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属于东海海域的一部分;钓鱼岛在地质上和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一起,都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的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并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为同一种地质构造;并以海沟(2940公尺)与日本管辖琉球群岛相隔,本不是一个地域单元;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沉积岩)也说明它与岩浆活动激烈的日本领土板块无缘。

(2)图中A铁路线是烟大线,连接山东半岛上的烟台市,海中的防波堤主要是为了防止冬季风产生的波浪,大连港因为没有大河流入,因而没有泥沙淤塞现象,这里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受暖流影响,冬季港区不封冻。

(3)此问注意审题,从“经济因素分析”,自然条件不需要回答,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腹地、工农业基础、交通和资源等方面,大连港以东北三省为依托,经济腹地广阔,东北省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糖料作物基地,大豆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煤、铁、石油产地,工农业基础雄厚,港口腹地经济势力雄厚,有利于促进港口的发展。

考点: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交通线、港口的区位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川渝及周边地区略图

材料二:

成都、上海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表

(1)以平武一盐源一线为界,(1分)(东、西)部人口稠密,造成该地区东、西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城市①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1分)。

(3分)

(2)与上海相比,成都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何差异?

试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3)与重庆附近长江段相比,西安尉近渭河段有什么不同的水文特征?

(4分)

(4)分析贵州省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主要的不利因素。

(3分)

【答案】

(1)东(1分)  地形(1分)铁矿(铁、煤)丰富(1分)

(2)差异:

成都1月气温比上海高(1分),年降水量比上海少(1分)。

形成原因:

成都冬季(1月)北部受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冷空气对成都影响较小(1分),成都地处内地,受海洋影响小,年降水量小。

(1分)

(3)流量小(1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1分),冬季有结冰期(1分),含沙量大(1分)。

(4)多山地,平地少,耕地面积少(1分),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土壤贫瘠(1分),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严重(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平武、盐源一线以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平原面积广大,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位于横断山区,人口稀少,故造成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城市①位于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附近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是位于四川西部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铁矿是我国闻名的钒钛铁矿,附近地区煤炭资源也较丰富,因此该钢铁工业基地是在丰富铁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其主导因素是铁煤资源丰富。

(2)读表可直接得到成都与上海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差异。

成都和上海的纬度相差不大,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冬季四川盆地北面的秦岭——大巴山对冷空气在明显的阻挡作用,而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没有受到山地的阻挡作用,受冷空气的影响大。

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距海距离的远近。

上海东临东海,受海洋影响大,成都位于内地,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相对较少。

(3)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

重庆附近长江段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安附近渭河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气温在0℃以下,故西安附近渭河段具有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有结冰期的特点,由于亚热带季风区植被较好、而渭河段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较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故河流含沙量较大。

(4)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故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由于山地多,降水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故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也是贵州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考点:

该题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气候、中国自区域地理。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是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城市、新疆最著名的古城。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材料二 甲、乙两图为喀什所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 “红色产业”是喀什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1)(6分)材料二甲图所示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此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是

(2)(2分)简述甲区域地形特征,A处的地貌类型为。

(3)(2分)阅读材料二中乙图,解释喀什地区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

(4)(6分)分析喀什地区发展“红色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答案】

(1)冰川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2分)

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河流越到下游流量越小(蒸发、下渗强烈);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任答两点,共4分)

(2)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地势自西北、西南向东倾斜(或西高东低)(1分) 冲积扇(1分)

(3)早期:

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后期: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2分)

(4)地处暖温带,夏季热量充足;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山麓冲积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6分)

【解析】

试题解析:

(1)图中地区为我国新疆地区,地处内陆,河流为内流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河流补给形式为高山冰川融水;水文特征分析从水位变化、水量、汛期长短和时间、结冰期、含沙量等要素考虑,在考虑这些要素时从地形和气候两大方面思考。

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貌条件,内流河水文特征:

水位变化大,冬季断流,夏季汛期,水位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2)图中区域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图中看出A地上游为上流,而A地在下游且地形平坦,在河流的堆积作用下易冲(洪)积扇。

(3)乙图看出:

喀什两侧地壳抬升,中间地壳下沉,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盆地地形;②在盆地上形成沉积岩,在风化、风力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

(4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发展红色农业的优势——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夏季热量丰富;地处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4.伊犁河谷地——西域的绿色走廊,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7分)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

那里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又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的牧场,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

由雪岭云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与山地草场交织在一起。

伊犁河谷享有粮仓之称。

春季,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映着大地的嫩绿,描绘出绿的世界;夏季,成片的油菜花和向日葵花将大地装扮成花的海洋。

(1)描述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流域地形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这种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5分)

(2)在山体的垂直变化中,有人在伊犁河谷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

(3)“在新疆,哈萨克人放羊,维吾尔族人卖羊,汉族人吃羊。

”试分析这三个民族在该地区各自的聚居地及主要从事的行业。

(6分)

(4)分析伊犁河谷种植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

【答案】

(1)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自西向东逐渐收缩;

北为北天山山脉,南为南天山山脉,中为山势较低的乌孙山;

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

(2分答到南北山脉,中部谷底即可)

这种半封闭地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自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风沙入侵。

(3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2)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2分)

(3)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山地牧场,从事畜牧业;

维吾尔族人主要聚居在河谷平原(城市),经商;汉族人主要聚居在河谷平原从事种植业或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业、商业等)。

(6分)

(4)伊犁河谷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热量条件较好;灌溉水充足;农业生态条件优越。

(任答4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分析。

天山的两分支在东部交汇,西部形成一平坦开阔的开口,成三角状。

此形状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升入,形成地形雨,植被茂盛;河流流量大;同时。

冬天,北部天山,防止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

而南部的天山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少和热浪。

(2)阴坡(北坡)为来自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湿度大,同时蒸发量小,森林生长茂盛。

阳坡(南坡)为气温高,热量充足,蒸发量大,水分少。

(3)题意反映:

哈萨克人放羊——集聚在山地牧场,畜牧业,维吾尔族人卖羊—从事商业,集中城市;,汉族人吃羊—从事工业,商业和种植业,集中城市。

(4)分析农业自然条件从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水源、土壤、地形等分析。

图中和材料分析,河谷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河流附近,灌溉水源充足;光照充足。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存在差异的原因。

(8分)

(2)从自然因素角度考虑,乙图中B地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6分)

(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4分)

【答案】

(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 (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

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3)热量条件优越;科技水平较高。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区域是洞庭湖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乙区域是东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所以两地农产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2)乙图中B平原是三江平原,这里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所以低温或热量条件较差是主要限制因素。

 解决低温,热量不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3)洞庭湖平原比东北平原纬度低,热量条件优越,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东北平原只能一年一熟。

洞庭湖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早,历史悠久,生产技术,科技水平较高。

东北平原过去有“北大荒”的称号,是建国后才开发出来的,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水平较低。

考点: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及原因。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在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面积的近一半,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米。

材料二:

天津市地面下沉,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及塘沽海平面变化关系图

材料三北京和伦敦各月降水量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北京

2.6

7.7

9.1

22.4

26.1

70.4

196.6

243.5

63.9

21.1

7.9

1.6

672.9

伦敦

51.9

34

42

45.2

47.2

53

38.3

47.3

56.9

61.5

52.3

54

583.6

(1)根据材料二,描述1950~1995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导致地面下沉的主要原因。

(8分)

(2)北京地面沉降比伦敦严重,根据材料三,分析原因。

(8分)

(3)例举地面下沉的危害以及缓解华北平原地面下沉的措施?

(8分)

【答案】

(1)1950年到1980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80年到85年下降速度变缓,8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

(6分)

主要原因:

地下水开采(2分)

(2)北京降水的季节变化大,(2分)降水少的月份需开采地下水进行工农业生产,开采的地下水多(2分);而伦敦降水均匀,水源补给稳定,(2分)需开采的地下水少(2分)

(3)危害:

房屋倒塌,地下管道损坏,道路桥梁破坏,海水入侵(答对2点得4分)

措施:

南水北调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雨季雨水回补,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答对2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二中地下水埋深线,可以描述1950~1995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

1950年到1980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80年到85年下降速度变缓,8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

在描述时注意程度副词的使用和状况转折点。

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量的关系为正相关,根据这一关系,不难得出地面下沉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开采。

(2)地下水的开采是用来补充大气降水的不足。

北京降水季节变化大,在降水少的月份需要开采地下水进行生产生活的补充,所以北京的地下水开采多;而伦敦降水均匀,水源补给稳定,需要开采的地下水就较少。

除材料三中所直接指明的原因外,北京和伦敦地下水开采差异原因还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比如我国人口众多,节水技术落后,农业生产耗水量大等原因。

(3)地面下沉的危害有:

房屋倒塌,地下管道损坏,道路桥梁破坏,海水入侵等。

缓解华北平原地面下沉的措施主要有:

水北调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雨季雨水回补,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等。

考点:

该题考查地下水利用;中国区域地理。

7.(30分)读“海南岛雨季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岛降水量的最大地区差异(E)为_____<(E)<_____毫米。

(4分)

(2)海南岛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

其盐场应分布在岛屿的__________(东、西南、西北)部沿海地区,列举这个地区晒盐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

(3)我国将在该岛东北部的文昌市建第四座卫星发射场,现已完成征地和前期准备工作,分析该地建卫星发射场的有利条件。

(12分)

(4)评价该岛屿建成农业生产基地的气候条件。

(6分)

【答案】

(1).10001400(4分)

(2).西南(2分)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2分)纬度低,光热资源充足,蒸发强(2分);沿海地区海滩平坦开阔,利于晒盐等(2分)。

(3).纬度低,节约火箭燃料,增大有效载荷(4分);毗邻大海,有利于大型部件的运输(4分);东邻南海、太平洋,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4分)(因果各2分)

(4).有利条件:

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2分)高温期与多雨期基本一致(2分)

不利条件:

冬季水源不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等降水量分布状况,图中等降水量线最小值为1000,则降水量最小值应大于800毫米小于10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最大值为2000,则降水量最大值应大于2000毫米小于2200毫米。

因此海南岛降水量的最大地区差异为大于1000毫米小于1400毫米(用最大值的低值减去最小值的高值,用最大值的高值减去最小值的低值)。

(2)晒盐需要有高温晴朗的天气,有利于蒸发;要有平坦开阔的地形。

海南岛的西南部纬度低,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且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量大;海滩平坦开阔,利于晒盐。

(3)该地区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可以使火箭发射时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约燃料;东临南海、太平洋,火箭航区和发射后的残骸降落区可以避开人群密集地区,增强安全性;可以利用海运优势,运送大型部件。

(4)有利条件:

海南岛位于热带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全年都是农作物生长季。

不利条件:

因为海南岛全年都是生长季,但是冬季降水较少,所以冬季水源缺乏。

考点: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8.(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某些城市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条件.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运动,大大地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材料二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单位:

米)

(1)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体是______;a、b两河段,水流较急的是____河段。

(2)图中城市欲在甲、乙两处选择一处发展攀岩旅游项目,应选择______处。

图22中最大高差是。

(3)为解决城市用水紧张问题.图中①②两条引水线路.哪一条设计更合理.为什么?

(4)某中学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L、P线路攀登虎山和獅山。

有人建议将出发点设在丙点,你认为不合理。

请你简述理由。

【答案】

(1)由东南流向西北(1分)a(1分)

(2)乙(1分)280m≤H<320m(1分)

(3)②合理。

(1分)②线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修建,工程量较小;(1分)且可以自流引水。

(1分)

(4)L线路后半程狮山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1分)P线路全程坡度较小,攀登难度较小。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水往低处流,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海拔和指向标,判定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由东南流向西北;从图中看出,a处等高线密集坡陡,b处等高线稀疏坡缓,因此水流较急的是a河段。

(2)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甲、乙两地中,乙处等高线重合相交为陡崖,可发展攀岩旅游项目。

图中最大高度是350m≤H<370m,最小高度为50m≤H<70m,故最大高差为280m≤H<320m。

(3)为解决城市用水紧张问题.图中①②两条引水线路,应选择②线路,因为②线基本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小,且可以自流供水。

(4)丙点虽然位于两条线路中间,但对于L线路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L线路后半程狮山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而P线路全程坡度较小,攀登难度较小。

考点: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

9.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28分)

资料《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7“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材料二:

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气候表现为由________气候向__________气候过渡,自然景观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6分)

(2)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1985~1989年,该地区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数量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8分)

(3)比较分析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8分)

(4)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6分)

【答案】

(1)温带季风(2分)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暖温带向中温带)(2分)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地)(2分)

(2)①遥感(RS)(2分)②耕地(2分)③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2分)④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2分)

(3)Ⅰ类侵蚀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Ⅱ类侵蚀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8分)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过度垦殖,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可以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自然景观从东向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

材料二图示,未利用土地、水域、草地面积在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耕地面积在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最多。

未利用土地、水域、草地面积在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3)内蒙古东部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图示区域的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所以Ⅱ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该区域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风力强劲,所以Ⅰ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作用。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本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大量的毁草开荒,过渡的农垦,加上本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地区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